基础地质综合研究与基础图件编制

2024-10-29 20:01:1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部署重点

按省志、单元志(成矿带、经济区、构造带、地质单元)和全国志三个层次,分“十二五”和“十三五”两个阶段部署。

“十二五”期间:开展江苏、台湾、河南、西藏、新疆、青海、内蒙古、湖北、甘肃、重庆等省(市、区)的地质志与地物化遥系列图件编制。完成全国省级地质志和系列图件编制。

开展天山、祁连、秦岭—大别山、青藏、兴蒙、武夷山、扬子陆块等7个地质单元地质志与地物化遥系列图件编制。开展大兴安岭北段—松嫩盆地地学剖面综合调查。完成全国成矿带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等4个经济区的地质志和地物化遥系列图件编制。

开展全国地质志、专题志与地质系列图编制。

“十三五”期间:开展阿尔泰、昆仑—阿尔金、南岭、长白山、华北陆块等5个地质单元地质志与地物化遥系列图件编制。完成全国12个地质单元地质志与地物化遥系列图件编制。

开展全国地质志和系列图编制。完成全国地质志、专题志与地质系列图编制。

二、部署建议

(一)全国区域地质志与系列图件编制

1.工作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完成出版分省区域地质志已经历了20多年,目前1:20万、1:25万等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已基本实现全国覆盖,1:25万区域重力调查、航磁调查和区域化探也已完成大部分面积;1:5万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在主要成矿带、重点勘查区逐步展开,区域物化遥等基础调查工作程度已大幅度提高,相关科研与勘查工作取得了大量成果与重要进展,部分成矿带和构造单元已开展相关的综合研究与编图。需要对上述大量的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综合集成和深化,为省、区域、国家等不同层面社会经济发展、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评价和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可靠基础资料。

2.工作目标

通过对获得的大量的地质调查资料和地学研究成果的综合研究与集成,分省、构造单元(成矿区带或经济区带)和全国三个层次编写我国区域地质志和综合研究报告、编制相关系列图件和建立基础数据库,使地质调查和地学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

“十二五”期间:中国区域地质志编写分省、构造单元(成矿区带或经济区带)和全国三个层次。2015年完成各省(区或市)地质志的编写,编制相关系列图件和建立基础数据库。

“十三五”期间:完成重要构造单元(成矿区带或经济区带)和全国两个层次地质志的编写、编制相关系列图件和建立基础数据库。针对地质志编写过程中发现的重要地质和矿产资源问题开展综合研究,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评价和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可靠地学依据。

3.工作任务

按照省(区或市)、构造单元(重要成矿区带或经济区带)和全国三个层次编写地质志、编制相关系列图件和建立基础数据库,开展综合研究。工作地区涉及全国各省(区或市)、重要构造单元、成矿区带或经济区带。采取技术手段为以区域地物化遥调查为基础,全面总结我国区域地质调查、物化遥调查、矿产勘查和各项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各省、构造单元、重要成矿带、重要经济区和全国的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建立区域地层、岩石、构造格架,编制各类系列图件,建立空间数据库;针对存在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开展必要的专题调查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各省(区或市)区域地质志以现有分省地质志为基础,全面总结20多年来我国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各项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编写各省(区或市)地质志,编制地质图、构造图、岩浆岩图、第四纪地质图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系列图件,建立空间数据库。

(2)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地质志按照地质构造单元、成矿带、经济区开展成果集成,编写各地质单元地质志,编制地质图、构造图、岩浆岩图、第四纪地质图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系列图件,建立空间数据库。

(3)中国区域地质志在省级和地质单元地质志的基础上编制,包括中国区域地质志和全国地层志、构造志、岩浆岩志的编写及相关地质系列图件(1:500万)的编制,对我国地质调查和地学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总结。

(4)地质志编写过程中发现的重要地质和矿产资源问题的综合研究:对涉及全国、区域和重要成矿区带关键性地质问题开展研究,提出地学研究新理论和新方法,解决地质调查与矿产资源调查方面实际问题。

“十二五”期间:完成我国32个省、区、市(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区域地质志编写与系列图件的编制。

“十三五”期间:完成我国32个省、区、市地质志的出版发行。完成阿尔泰、天山、昆仑—祁连、秦岭—大别、青藏、兴蒙、南岭、三江、华北陆块、扬子陆块等10个地质构造单元和全国区域地质志编写与系列图件的编制。在重要成矿区带或重要经济区开展重要地质矿产问题综合研究,提交综合研究报告和相关文章。

(二)大兴安岭—松嫩盆地西缘地学剖面综合调查

1.工作目标

中俄输油管道建设项目是我国重点建设项目。由于在中俄输油管道铺设过程中进行了全线开挖,深达3米,黑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所拟依托中俄输油管道建设项目,利用工程建设的开挖工程,系统研究和评价沿线的地质、物探、化探、环境及灾害防治等诸方面的内容,为今后的地质工作提供高精度的基础资料,并综合评价工程建设与环境等因素的相互影响状况,提出地质灾害的防治预案,为今后类似项目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工作任务

用一年半的时间,有效利用开挖工程,测制一条包括地质、物探、化探、环境及灾害防治等多目标的综合剖面。采用100米的点距采集综合信息,测制综合剖面,为今后沿线的地物化、水工环及灾害防治和农业地质等提供高精度基础数据。设计测量剖面长度965千米,其中侧重于基础性地质(环境、灾害、农业等)的剖面265千米。主要内容如下:

(1)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地层、侵入岩、火山岩、变质岩、构造研究,对不同时代的各类填图单位、主要构造进行调查、对比研究和厘定。新构造活动的调查与研究。

(2)地球物理研究、地球化学研究、遥感地质研究。

(3)古亚洲洋构造域研究。研究古生代以前,微陆块在古亚洲洋和蒙古—鄂霍次克洋之间,额尔古纳地块与西伯利亚南缘碰撞,蒙古—鄂霍次克洋盆形成、发展,晚石炭世古亚洲洋萎缩,陆块聚合。到早侏罗世古亚洲洋全部消失,陆块再聚合,蒙古—鄂霍次克洋和库拉—太平洋对区内同时作用等问题。加强侏罗纪前陆盆地(漠河盆地)的识别和构造变形、古地磁研究;加强大兴安岭地块和松嫩盆地基底形成与其变质变形时间、特征研究。

(4)深部构造研究。开展区域电磁重物理性质、化学组成(79种元素)的背景探测,包括深穿透技术应用;精细反射地震探测;大地热流值探测;地应力测量等。注意深部矿产立体探测。在此基础上建立岩石圈三维结构与动力学数字模拟。对通过区内的一系列深大断裂带作出相应解释。

(5)区域成矿动力学背景研究。研究区涉及三个II级大地构造区,各自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地质演化过程,其成矿区域成矿动力学环境有较大的差异。以地质剖面精细地质研究得出的各地质体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作为空间维制约,以精细的成矿年龄测定为时间维制约,以Sm-Nd、Rb、Sr、Pb和Hf等同位素地球化学和稀土元素研究作为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示踪制约,分别探讨不同成因类型矿床的区域成矿动力学背景条件,建立其区域成矿模型。

(6)矿床成矿系列、成矿系统及成矿机制研究。研究区是加里东、海西、燕山三阶段成矿的“多旋回”成矿域,矿种和矿床类型都较多。以成矿系列和成矿系统的观点,重点研究剖面上各典型矿床,建立其矿床模型和成矿系列。尤其是应充分利用地质剖面能够穿切各主要含矿地层和成矿地质体并可清楚揭示其地质穿切、包裹关系有利条件,加强沉积、岩浆和构造作用的成矿和控矿作用研究,为研究区进行科学找矿和综合找矿提供理论依据。

(7)大兴安岭山脉隆升和气候环境变迁。大兴安岭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屏障,对中国北方的气候环境变化影响深刻。研究中新生代以来大兴安岭山脉隆升的机理以及人类活动对当地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和表现形式,为当地政府制定科学的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8)蒙古—鄂霍次克带研究。蒙古—鄂霍次克带是在巨大的断裂区内形成的,对多期挤压形成的挤压带,逆掩断裂系,复杂的等斜和倒转褶皱都要予以关注。注意断裂构造或推覆构造密集成带,近平行排列。长期拉张、拼合或增生的特点,在早期形成了深而陡的坳陷槽,随之巨大的挤压以及走滑形变,造就了最复杂的构造体系的存在。

(9)盆山耦合研究。区内主要研究是否具有大兴安岭伸展山岭与松嫩裂陷盆地、蒙古—鄂霍次克冲断造山带与漠河前陆盆地的盆山耦合关系,进一步确定其性质、空间位置及分布特征。它们在构造、沉积和深部结构上的耦合现象。注意两种盆地类型多时期叠合特征以及盆山转换机制。研究盆地的构造类型时,注意与地球动力学联系,盆地形成与其周边山岭的活动性、互动性一体分析。松嫩盆地巨厚沉积物的形成,注意其物源与大兴安岭抬升、风化、剥蚀及物质成分等对盆地的补给性和互补程度关系的研究。注意盆地油气等能源矿产成矿机理和造山带金属成矿机理——通过地幔成矿流体大规模迁移相联系的成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