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节日有哪些?

2024-12-04 14:37:1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民悄基俗启碰谨二吵敏三事

回答(2):

一、农历腊月二十三,汉族传说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蒙古族传说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降生的日子,这天,蒙古民族会举行最隆重的“祭火”仪式。

二、蒙古族的年节主要是春节,蒙古族称过“大年”。

古时候,蒙古族将春节称为“白节”,是最重要的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如今,蒙古族人们将农历正月叫做“白月”。蒙古族崇拜蓝色和白色,将蓝色代表自己民族,将白色视为纯洁、吉祥、神圣的象征。“白节”、“白月”,据说与日常饮用洁白的奶食有关,包含着恭贺新春、吉祥如意之意。“白月”是人们相互交往聚会的时节。

三、兴畜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每销铅衡年正月十六日,从事畜牧业的蒙古人,要为牲畜举行仪式,称为兴畜节。

有的地方日期不固定,选在正月至清明前的某日。这节日起源很早。这天蒙古族把所有的牲畜集中到一起,查看牲畜的膘情,研究接羔、接犊的安排,并给种畜挂五色绸带,请喇嘛念经。大家围坐在一起敬酒祝福。设锅灶,备佳肴,大家共进餐。然后举行文体活动,显得很热闹。

四、打谷场节,蒙语称为“乌图如模塔里呼”,是蒙古族的节日,这节可能是从兴畜节演变而来的。

在东部从事农业的巴林旗等蒙古人,常在打谷以前择吉日举行,对打谷场上使用的工具都要擦一下,并诵念祝辞,用各种食品供祭,从事打谷劳动的蒙古族人要叩头,然后互相敬酒聚餐,最后进行各种文体活动。

五、打马印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一般在清明节或端午节前后举行。在节日这天骑手们每套住一匹烈马,便有执印者在马的左胯骨的中心部位,打一个印记。届时,蒙古族在指定的草场燃起篝火,挑一名德高望众、骑技精湛、烙技娴熟,通晓马性的牧人执印。参加套马的蒙古族骑手一字排列,然后有人向他们敬献哈达,表示祝福。

六、鲁班节是居住在云南省南部通海县一带的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二举行,节期三天。

远在公元1253年,蒙古族的祖先,在元朝时随军从古老的蒙古大草原来到祖国西南边疆。他们由于长期与其他少数民族生活在一起,随着环境的改变,由牧民变为渔民亏做,后又变成了农民。

根据社会需要,还从兄弟民族那里学会了建筑技术,并精益求精,修建了很多建筑物,这些建筑物都优于其他同行。他们所修建的房屋别具一格,不仅造型美观、别致,而且经久耐用,成为滇南有名的土木建筑者,深受人们的称赞。当地蒙古人民也以此为自豪。

为了纪念和庆祝他们在土木工程上取得的成就,把传说中鲁班向徒弟赠送“木经”的日子,即农历四月初二定为鲁班节。

七、猎日节,是内蒙古东部地区呼伦贝尔盟一带的人民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节日的当天,无论是天晴还是天阴,各村蒙古族猎人都要按传统习惯,骑着马,背着枪,挎着刀,带着猎犬和“布鲁”(打野兽用的拐形小木棒,这是木制一斤左右重的打猎工具,投掷出打到猎物的概率很高),上山打猎。猎日进行围猎,要推举一名德高望重的好猎手当打大围的总指挥“阿宾达”。

围猎开始,猎人分组从不同地方进入围场,从不同方向逐步缩小包围圈。中午时分就地野餐。下午围猎进人高潮。此时,猎物也逐渐集中,猎人也渐渐地集中到一块,比赛猎技,大量的动物成了他们的战利品。当他们兴高采烈呼喊着凯旋归来时,村民们便集中到村口,列队欢迎猎人们满载而归。

八、蒙古族祭敖包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敖包”是蒙古语的译音,也叫“鄂博”,是“堆子”的意思,即激埋人工堆积成的石堆、土堆。敖包,蒙古族认为是神灵的所在地。敖包的形式大体一样,即在圆坛之上堆积石头为台,台基上面分成大、中、小三层,重叠成圆锥体,周围涂白土,高约十余丈,形似烽火台,遥望又如尖塔。“敖包”的数目,各地不等,有的是单独一个,有的则是敖包群。最著名的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贝子庙的十三敖包。

九、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就是蒙古族庆祝丰收、游艺欢乐的意思。“那达慕”大会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是古老而神圣的,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蒙古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它起源于古代的祭敖包,故又有敖包那雅心之说。最早记载“那达慕”大会的是1225年用古蒙古文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这篇石刻记载道:成吉思汗为了庆祝征服花刺子模的胜利,在布哈苏齐海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会上举行了射箭比赛。

在《蒙古秘史))中也有几处提到过射箭比赛。后来,凡是牧马较多的部落举行“那达慕”大会时,除了举行射箭比赛,都要举行赛马比赛。在蒙古族文学巨著《江格尔传》和《格斯尔传》及其他民间文学作品中,都对赛马有过精彩的描述。摔跤则更为普遍,一般的“那达慕”大会,多以摔跤比赛为主。

十、蒙古族马奶节

马奶节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部分地区的蒙古族牧民过的传统节日,每年八月底举行,为期一天。这是蒙古族为祝健康、幸福、吉祥而过的盛大节日。

回答(3):

回答(4):

白节又称又称“白月”、查干萨日,是蒙古族的“春节”。白节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猛厅的年节,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
成吉思汗纪念节也叫祭祖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举行,是纪念蒙古族祖先成吉思汗的节日。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那达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是人们为键敬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敖包节又称“塔克恩”节,这是蒙古族图瓦人祭祀天地日月大自然的节日,一般都在农历五月至七月举行。“敖包”蒙古音译,意思是“堆”。敖包节是蒙古人为纪念发祥地额尔古纳山林地带而形成,表示对自己祖地的眷恋和对祖先的无限崇敬。
火日,亦称拜火节。分年祭、月祭。年祭在阴历腊月二十三举行,在长者的主持下将黄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感谢火神爷的庇佑,祈祷来年人畜两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举行。
马奶节,蒙古族传统节日,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
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市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
麦德尔节是纪念弥勒佛的节日,节期在正月十五日,宗教色彩比较浓厚。节日当天,每个黄庙都挂出弥勒佛的像,附近的牧民都来寺庙敬献供品,烧香叩拜。寺庙如果有活佛,就由活佛主持,没有活佛则由大喇嘛主持。拜完佛之后,大家由固孜达(旗长)带领进行射箭、赛马、摔跋等蒙古族传统娱乐活动。

兴畜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正月十六日,从事畜牧业的蒙古人,要为牲畜举行仪式,称为兴畜节。有的地方日期不固定,选在正月至清明前的某日。
打谷场节,蒙语称为“乌图如模塔里呼”,是蒙古族的节日,这节可能是从兴畜节演变而来的。在东部从事农业的巴林枝亮隐旗等蒙古人,常在打谷以前择吉日举行,对打谷场上使用的工具都要擦一下,并诵念祝辞,用各种食品供祭,从事打谷劳动的蒙古族人要叩头,然后互相敬酒聚餐,最后进行各种文体活动。
打马印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清明节或端午节前后举行。在节日这天骑手们每套住一匹烈马,便有执印者在马的左胯骨的中心部位,打一个印记。届时,蒙古族在指定的草场燃起篝火,挑一名德高望众、骑技精湛、烙技娴熟,通晓马性的牧人执印。参加套马的蒙古族骑手一字排列,然后有人向他们敬献哈达,表示祝福。
猎日节,是内蒙古东部地区呼伦贝尔盟一带的人民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节日的当天,无论是天晴还是天阴,各村蒙古族猎人都要按传统习惯,骑着马,背着枪,挎着刀,带着猎犬和“布鲁”(打野兽用的拐形小木棒,这是木制一斤左右重的打猎工具,投掷出打到猎物的概率很高),上山打猎。

回答(5):

蒙古族的节日比较多,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中元节、那达慕、祭鄂博、成吉思汗纪念节等。
1、那达慕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2、马奶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通常在穗颤帆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3、燃灯节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市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娱乐活动蒙古族传统的娱乐活动有赛马、赛骆驼、摔跤、射箭射击、拔河、民间歌手弹唱,马头琴演奏《江格尔》演唱、民间舞蹈。土尔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独舞、男女对舞,还有随歌伴舞,舞姿飘逸豪放,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4、过年
古代猜雹蒙古人把农历春节“希恩吉尔”,即新年。也有称“白节”或“白月”的,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算法,因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由来。 接近年底,无论农区还是牧区,家家户户都要立起灯笼竿。到年三十,要清扫庭院,搞好室内卫生。佛前要设一小小祭坛,把煮好的大块羊肉摆在祭坛上,供上乳制品和面制果品。 除夕之夜,要举行祭祖仪式。以往,在祭祖仪式申,还要进行锻铁活动。蒙古族有个古老的《化铁出山》的传说,人们把它看作是自己民族起源的传说。这一夜灯火通明。有的还请来蒙古民间艺人说唱“乌力格尔”(蒙古书)。青年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不参加歌舞的姑娘们则聚在一起耍“沙哈”(嘎拉哈)。普遍有守岁到午夜的习惯。近些年来,蒙古族春节虽与汉族大体一致,并吸收一些汉族习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许多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在边远农牧区,正月十六清晨,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常在一起嬉闹的人还有“哈巴德”(打黑墨的习俗)。就是在对方薪睡时,偷偷在他前额上抹黑,涂物多为锅底灰。
5、火日
火日,亦称拜火节。它主要来自古代蒙古族对火的崇拜。祭火仪式是在农历12月23日晚间举行。有可能受了汉族腊月23祭灶的影响。但祭火的习俗却是蒙古族自古就有的,这是农历年的前奏。祭火开始前,全家人都到庭院中(也有的在火 塘前、灶前),主祭人(家庭的长者)先要摆上祭品焚香。然后取一捆柴草点着,将黄油、白酒、肉(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在长者率领下,全家人向火堆磕头。主祭人还要祷告说:一年里多亏火洞搜神的庇佑,有些不干净的东西扔进了火里,请火神原谅,保佑明年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吉祥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