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什么是美术作品 思考与交流

2024-12-03 17:39:2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第一课 什么是美术作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审美观念和形式法则的产生。
2、培养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自学地保护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3、美术鉴赏的意义,自觉地保护民族文化。
三、教具与学具
教具:课本、课件及多媒体播放工具
学具:笔记本、笔
四、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按常规进行
(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这一课我主要是讲3个问题。1、审美观念的形成;2、美术作品含义;3、美术鉴赏的意义。现在我们开始讲第一个问题。
教学内容1、审美观念的形成
教学目标(1):审美观念的形成是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教学策略:通过展示作品进行观察与思考。
教师评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同学都注意到了美好的形象(展示图片)
美好的事物(展示图片)
美好的形式(展示图片)
于是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喜欢的人多了自然成了美,而那些不被大多数人喜欢的形象、事物和形式便成了丑。在形象方面例如:美术老师是美还是丑?还是在形象方面:例如头上戴一朵花(老人、小孩和位置)因此一个人对美的观念的形成是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例如:美丽、崇高、善良、庄重、幽默、真实等等,在生活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念。
媒体运用:展示美好好形象、事物和形式的图片。
教师活动:教师提问:你对这幅作品有什么看法,美还是不美?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站起来回答
教学评价:这个目标就是要解决审美观念的形成?进而得出结论,审美是源于我们的生活实践。
教学目标(2)美的形式法则的产生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
教师评述:美的形式法则例如有对称、稳定、均衡、连续、抽象等等,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发现上小下大的物品和重心在中轴线上的物体容易放平和放稳,遵循着美的形式法则(展示彩陶图片提问)。同时,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中国的象形文字(根据这些美的形式法则和对大自然的认识讲解象形文字)。总之,审美观念是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产生的,而美的形式法则则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
媒体运用:展示象形文字和彩陶图片
教师活动:这些文字和物体采用了哪些美的形式法则?文字象什么形状?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教学评价: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这些形式法则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

教学内容2、美术作品的含义
教学目标(1):美术家为了审美的目的而创作的作品,当然是美术作品。
教学策略:讲解、展示作品
教师评述:那么什么是审美:是人们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审是人们对美丑的评判。美是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一事物的看法
例如:《开国大典》油画
例如:油画《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 作者陈坚

(这幅高2.2米、宽6米的油画,真实地再现了1945年9月9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军国主义向我国军民投降的场面。一九四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到九时二十分侵华日军在南京正式签字投降,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右)向国民党何应钦总司令递送签字的投降书场面)
媒体运用:展示两幅油画
教师活动:讲解、讲问
学生活动:思考、听教师讲解
教学评价:通过教学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

教学目标(2):随着社会的变化,某些实用器具原来实用功能退居次要地位,而审美功能得到凸显,这种器具我们也称之为艺术作品。
教学策略:举倒、讲解、提问
教师评述:例如《八角漆盒》,是明朝人装点心的盒子,上面有松下听琴图,这个盒子是干什么用的,给别人祝寿用的。展示另外一种明朝人装点心的盒子,那么我想问一问大家,这个盒子在明朝时是不是艺术作品?(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还举一个例子,夜壶(展示现代夜壶图片)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夜壶是艺术品?(展示历史上各个朝代夜壶图片)
媒体运用:展示漆盒和夜壶图片
教师活动:提问:八角漆盒在明朝是不是美术作品?为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教师提问
教学评价: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实用器具成为艺术品的条件(要摆进博物馆供人参观欣赏获得独特的审美功能之后才能称之为艺术品)

教学目标(3):在认识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时价值不高,非常普及的美术作品,经过若干年之后,会成为备受关注的艺术珍品。
教学策略:讲解、欣赏
教师评述:课本上列举了两幅年画,一幅是“女十忙”,

一幅是“林黛玉与贾宝玉”,这两幅年画当时价格最低,印数最多,1角钱可以买几十张,家家都有,非常普及,但是现在没有了,是民间美术家和博物馆争先收藏的珍品(展示图片),另外还有红色收藏.
A、展示讲解图片60年小学课本的变迁。从这些小学课本中我们可以感受到60年来教育变化的巨大成就,
B、建国初期的语文课本特点是:毛主席像太阳。第一篇课文内容是“毛主席,像太阳,他比太阳更光亮。小兄弟,小姐妹,大家一齐来歌唱“。那时新旧时代刚刚交替,教材形式上还有着旧的特色。比如课本自左向右翻阅,采用旧社会时期的竖行排版方式,印刷的字为繁体字。
60年代的语文课本的特点是:满纸的阶级斗争。有一道数学练习题的标题是“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然后才切入到正式的数学问题:家里有多少地,每年收多少粮食,要给地主交多少租,借了多少高利贷,过了多久就翻了多少倍……
70年代的语文课本的特点是:课本变成红宝书。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每一课的开头都是“最高指示”,封面大多为红色毛主席像,毛主席语录占了课本的大部分内容,完全像一本红宝书,也被称为“红色课本”。
80年代的语文课本的特点是:课本的春天来了。“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果树开花,我们来到小河边,来到田野里,来到山岗上。我们找到了春天。”对于每一个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孩子来说是幸福的,纯粹政治的内容终于从教材中消失,知识的春天来到了。  优美散文、励志文字、革命故事成为这一时期课文选择的主流,像《狼牙山五壮士》、《谁是最可爱的人》、《小桔灯》、《背影》、《荷塘月色》、《生命的意义》、《海燕》等课文成为这一代人共同的经典记忆。
现在的语文课本的特点是:人文化人性化。“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分别是当前使用的小学语文课本,内容富有时代气息、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更大的一个变化是从2001年的课改开始,学生们可以选择丰富多彩的课本。
B、毛主席的语录取、像章
C、 毛主席去安源、连环画:地球上的红飘带等等。)
媒体运用:展示收藏图片
教师活动:讲解欣赏
学生活动:欣赏、思考
教学评价: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民间艺术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教学内容3、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丰富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
教学策略:讲解展示
教师评述:当我们以艺术审美的方式来认识世界的时候,整个世界的意义就有所不同,生活幸福,形象美丽。在这里我们先看一个短片,从这个短片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在我们湘西这个地方的民族是幸福的,对美的追求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方式。(播放短片)。同时还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例如我们土家族的服装,超裆裤,布扣子等等(展示讲解图片),在这里我们可以获得我们土家族的很多知识。
媒体运用:展示苗族、土家族的服饰
教师活动:形象表演,讲解欣赏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欣赏
教学评价:通过教学了解美术鉴赏的意义

教学目标(2):自觉保护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
教学策略:讲解、欣赏
教师评述:在我们湘西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播放短片,通过短片了解例如湘西的苗鼓、苗号、民族建筑、腊染、银饰、苗歌、刺绣、宗教活动、服饰、土家族的吊脚楼、还有舍巴节、摆手舞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我们有义务保护和宣传这些民族文化,但是我们现在特别是龙山的民族文化的保护还有待于加强,特别是建筑的损坏,环境的破坏等等(从洗车——苗市——隆头——里耶进行讲解并展示图片)

媒体运用:展示短片图片
教师活动:展示讲解
学生活动:思考观察和欣赏
教学评价:使学生懂得民族文化是我们的财富
(三)课堂小结:
(1)、审美观念的形成是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
(2)、懂得了美术作品是美术家为了审美的目的 而创作的作品。同时还懂得了实用器具成为艺术品的条件以及民间艺术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3)、懂得了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懂得民族文化是我们宝贵的财富,自觉地保护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
(四)、布置课堂作业:思考课本P3页“活动建议”
(五)、板书设计
第一课 什么是美术作品
1、审美观念的形成
2、美术作品的含义
3、美术鉴赏的意义

第二部分 评价内容
1.清晰的思路归纳、统整着丰富的图片,“审美观念”、“美术作品”、“美术鉴赏”三个环节形成了有效的递进,并且在首尾自然融入民族文化,使得教学设计有效且新颖。
2.“审美观念”中的“美术形式法则”的彩陶和象形文字的例子很有说服力,符合雷圭元先生在中国图案美中基于彩陶和象形文字是经典形式美的观点。其包括多样统一、比例、节奏、对比、和谐等,在义教新课标后的美术语言中有详细解释。
3.在“美术作品”中的一系列语文课本特点进一步提升了人文性质,有效拓展了学生理解的美术作品内容范畴。
4.通篇以传授为主,学生的活动只限于简短的回答,建议通过设定“美术作品”的争论等组织形式,增强学生活动空间和时间,压缩传授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