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第49中学的教学常规

2024-11-16 21:43:2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树立新课程理念 夯实教学常规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哈尔滨市第四十九中学 冯华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通过新课程的实施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提高质量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树立新课程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落实到常态化的教学过程中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回顾七年课改,四十九中学通过“课例引领”、“课型构建”这一形式,积极为师生搭建“教”与“学”的活动平台,优化课堂教学,细化常规管理,追求有效教学,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
一、课例引领 优化课堂 突出“有效”
基于该校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我们通过骨干教师引领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同行互助课、新课程研讨课、一课多讲课、领导随机抽签课、新教师问题诊断课七种课例引领的形式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育智慧、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课例引领 树立新课程理念
从2002年开始,该校根据新课程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和“学生学习”的基本理念制定了《四十九中学新课程教学管理条例》,明确提出备课“五议论”,课堂教学的“五有”和课堂教学“四级特色”,并且把这些基本要求印在教案本上,每学期开学前用两天的时间,选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课例展示” ,要求体现新理念,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每一种课例的展示大多要经过多次集体反思、集体备课,这个过程是教师反复钻研课标、教材的过程,是集思广益、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的过程,是点燃教师学习热情、最有效吸收先进理念的过程。比如:在“骨干教师引领课”中,我们组织学科骨干教师群体对他们设计的教案反复推敲,包括导言、教学环节、活动设计以及作业的布置,甚至包括教师提问、评价方式、教师用语等都反复斟酌,目的是通过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引导教师自然地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教学过程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由绝对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通过课例引领的方式,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如:该校理化生学科以“四小活动”为依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数学校本课程——生活中的数学,每一节课学生都有效的合作研讨,学生走进实验室、走进社区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即夯实书本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课例引领 提升教师新课程执行力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该校的七种课例要求教师带着课改中遇到的问题上课:如何处理教学方式改革与中考应试的关系、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与教师传统技能的关系、活跃的课堂氛围与课堂实效的关系等,这种问题来自教师教育实践,又通过有针对性地研讨,回归到教学实践加以解决的方式激发了教师团队研究的积极性,既提升智慧又提高教学效益,呈现课堂的生命力。比如,“一课多讲”有意识的引导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反思、评价来比较、认识同一素材、同一目标条件下的教学,采取不同的策略、体现不同的智慧,会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于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努力提升教育智慧、积极探索有效课堂、不断提高新课程的执行能力。
在不同课例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注意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倡导个性化学习方式,让知识鲜活起来,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视角出发,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老师的激励性评价中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学生们的学习是发自内心的,学生的体验是幸福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有效的活动。
二、构建课型 夯实常规 关注质量
为了使课例教学常态化,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2007年开始他们构建了新课程五种课型框架,每个课型用十六个字概括,每四个字都有相对应的要求和标准,这不仅夯实了教学常规,而且克服了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真实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具体的五种课型是:
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综合课、实验课。
1、五种课型体现教学的规范
通过课型构建,可以促进教师形成规范的教学常规,让所有教师教有所依,年轻教师迅速走向成熟。如试卷讲评课,是教师最容易对付又最不容易上好的课,所以我们要求教师所作的课前准备是:
1、研读试卷(及时批改,并做好试卷分析是上好讲评课的基础。教师应吃透教材,研究教参,熟悉课程标准。掌握试卷内容,了解命题特点,考查范围,试题信度、效度、区分度等。)
2、统计、分析学生答题情况(广泛收集错误,并归类整理,分析原因,寻找对策;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3、布置学生自行改错。(改正因马虎、考虑不周、瞬间思维停滞而造成的错误;标记因知识结构残缺而造成的错误,课堂上质疑问难)
4、确定讲评目标和重点(根据试卷特点和学生答题情况,确定讲评目标和重点内容,一堂课突出解决两三个问题。)
5、选编巩固性练习(针对学生问题集中的试题。)
教师按着这样的模式备课、上课,克服了以往教师拿着卷子进课堂,从头讲到尾,面面俱到,耗时低效的现象,真正实现了试卷讲评课的省时高效。这种有针对性的讲评,带给学生的是反思问题、积累经验,有针对性地学习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比如,该校学生每人都有改错本、积累本,在改错过程中分析错因、改正错误,无疑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思考,在积累本上每天都有精彩一题,或是一题多解、或是解法独到,这种日积月累的习惯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而且有助于对学生后续学习的习惯培养。这种教师常规化的课堂教学的优化正是新课改所要达到的境界。
2、五种课型体现教学的个性
五种课型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有时因为知识难度等原因,新授课就只有“探求新知”这一环节,并非每一节课或者任何教学内容都要完全机械地按照课型规定进行教学;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教案进行适当的修改,以适应自己的风格和学生的学情;学校要求各学科备课组研讨适应自己学科特点的授课流程,如外语学科就已经在新授课课型的基础上探索出了更为具体的听说课的教学模式。
无论是“七种课例”还是“五种课型”,它的核心理念是提高质量,因此他们要求教师必须在常态的教学中体现“课例”、“课型”的基本要求,并且落实到教学常规的各个环节中。为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把新课程理念与要求具体细化到每天的教学常规中,自行设计了四十九中学教师教案本、听课本、解题本、学生作业本,通过这些每天都要做的常规工作进一步强化师生的问题意识、学习意识、反思意识、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真正实现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共同成长。
五年间该校教师共有200多人次参加全国、省、市、区的新课程引领课、研讨课。该校学生的学习成绩逐年攀升、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张扬,在国家、省、市、区各种学科和艺术特长比赛活动中该校学生频频获奖,学校的社会知名度越来越高,中央台教育频道专题录制了该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实况,中国教师报专题报道该校课改的做法。
回首七年的课改经历,我们有过困惑与迷茫,但因为我们选准了有效教学这一关键环节,坚守新课程理念,夯实常规,紧紧抓住教学质量不放,在继承传统教学精华的基础上,优化创新,因此我们品尝了师生共同成长的成功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