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 三次降旗的意义

快,,别回答一大堆无用的东东
2024-12-02 13:05:06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第一次,末代港都告别香港的降港都旗帜;第二次,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三次,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标志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回答(2):

《别了,“不列颠尼亚”》描写的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天,以英方活动为主的情景:英国末任港督的告别仪式“在蒙蒙细雨”中进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报道借景寓意,意味深长。

  一般说来,文章中现实材料与过去相关材料的结合运用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一旦处理不好将会大大影响文章的完整性,新闻作品尤其是这样。这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在这一点上处理得十分成功。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回答(3):

选择性必修《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点,掌握新闻各个部分的基本特点。

2.学习新闻报道简洁有力的语言特点。

3.掌握运用现场景物表情达意的写法。

4.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二、学法指导

1.准确解读文本,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在仔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现实场景、背景材料以及作者的主观评价加以分析,

体会本文的选材特色。

3.仔细揣摩文中的重要语句,理解新闻写作将情感融于叙事之中的写法。

三、知识拓展

1.作者简介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它是由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2.背景资料

香港回归:英国人的到来,使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19世纪初期英国对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商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但由于晚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基本上不进口英国的商品,且中国当时的经济基础是自足自给的封建经济,对外进口的需求很低,而在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迅速发展,对原料的要求多,加上东方的精美廉价的物品,使其对中国的进口增加,于是在中英正常的贸易交往中中国处于贸易顺差,而英国贸易逆差。直到19世纪30年代初,出超额每年仍在200-300万两白银以上。英国资产阶级跟中国做买卖,目地是要赢利赚钱的,这种贸易格局当然是他们不能容忍的,要想办法改变扭转局势。为了改变中英贸易中英国的不利地位,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换取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香料。林则徐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向清政府提议,禁止鸦片的进口。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导致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中国战败后在《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同志与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进行了多次交涉,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最终在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中达成协议,英国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主权归还中国。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实录性的新闻佳作,它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在英国国旗降下后,中国国旗为何迟了5秒钟才升起?

1996年年底,安文彬率领交接仪式筹备小组进入香港开始前期工作。在具体安排中,最关键的是要完成中央交给筹备小组的一个重之又重的任务:确保中国国旗必须要在7月1日的零时零分零秒准时升起,让香港的主权准时回归祖国。这个任务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困难重重。在这一点上,他领导着筹备组的其他成员,与英方代表戴维斯进行了大约10次正式谈判。

最后,英方代表戴维斯被迫妥协,英国的旗帜可以在6月30日11时59分58秒降下,甚至还可以提前。但中方必须保证,中国国旗一定要在7月1日零时零分零秒升起,决不能提前。安文彬当即表示同意。

然而,到仪式进行时,还是出现了一点小意外。当时本来给查尔斯王子的讲话时间是6分钟,但他讲了6分23秒。为了抢回这23秒,现场指挥安文彬命令随后的活动加紧进行,司仪讲话速度加快,仪仗队加快步伐,终于把时间赶回来了,还多争取了一秒。再往后,英国旗帜于59分23秒开始降下,最后是59分53秒完全降下,我方多出了7秒时间。

但我方不能违反协议。为了控制时间,安文彬站在乐队指挥旁边读秒,一直到58秒时,才让指挥抬起指挥棒,这中间有将近5秒的“真空”时间,很多人都奇怪,以为当时技术上出了什么问题。当时的《人民日报》文章也提到,英国国旗徐徐降下,“这时,距零点只差几秒,全场一片肃穆”。当时他们肯定不知道,这是为了保证国旗百分之百精确地于7月1日零时零分零秒在香港上空升起。

3.文题解读

作者用不列颠尼亚这艘船的名字来代指大英帝国,“别了,不列颠尼亚”既有与英国查尔斯王子告别之意,又有抒发中国屈辱历史结束的感慨,倒装则是增强了语气。

回答(4):

英国佬完蛋了,就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