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道关于当量浓度的计算题 谢谢

2024-11-14 23:45:3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都是0.1mol/L

这是以前的用法,现在不用了,都用的mol/L。

换算方法一样,以前用的是N和M。那是分无固

体的和液体的,现在不分了。

回答(2):

1) 5*0.1/36=0.0139升=13.9ml
2) 0.5*0.5/2=0.125升=125ml

回答(3):

1: 5N*100 ==36N *V V==13.89 ml 即需要 36N的 13.89 ml

2: 0.5N *500 ==2N *V V==125 ml 即需要 2N 的 125 ml

回答(4):

要想进一步提高作业的质量,还要做好以下几件事:一题多解,一题多想;对习题加以比较进行分类;及时查看发回的作业,正确对待作业中的错误;习题要做得工整、简明、条理清楚等等。上述做法,由于老师并不要求学生都必须做到,因此,有的学生做,有的学生不做。作业质量上的差距,学习成绩上的差别,往往就从这些地方开始拉开了。
1.一题多解,从中选择最佳解法
每做一道题,都要认真想一想,这道习题用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什么?这道题考察的意图是什么?除了这种解法以外,还有没有别的解法?这些解法中哪一种最简捷、最恰当。
例如,密度的计算题:
铸造一个铸铁零件,此零件木模用密度为0.7×103千克/米3的樟木制成的,木模质量为3.5千克,求铸造这零件要用多少千克铸铁?
解此题时可以用“分步求解法”。
第一步,根据密度公式求出木模的体积;
第二步,根据木模体积和铸铁零件的体积相等,再根据零件体积和铸铁的密度,就可以求出零件的质量。
解此题也可以用“比例法”。
比较上述两种解法,比例法的运算过程更简便,既节省了时间,又不容易出错。因此 ,采用比例法为好。
上面的例子,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有不少习题,客观上存在着多种解法,要善于钻研,通过对各种解法的比较,确定一种最佳解法抄写在作业本上。这样的作业从表面上看和别人的作业一样,实际上质量却提高了,做题遍数也比别人要多出好几倍,因为它是从多种解法中筛选出来的“最佳方案”。
2.一题多想,探索解题的各种可能性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
“梯形的对角线分梯形为四个三角形,如果梯形两平行边所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P2和Q2,则这个梯形的面积为:(P+Q)2”
当用三角方法和几何方法做完这道题后,可以进一步去想: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梯形变为任意四边形,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结果是S≥(P+Q)2
它的逆命题能不能成立呢?结果是能成立。
可见,对于这样一道题,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想后,相当于做了四道题。
如果时间允许,每做一道作业题,都坚持一题多解,一题多想,多动脑筋,把题钻研得深些,从表面看题目、做得少了,做得慢了,但实际上却是题做多了,快了,要认识到其中的辩证关系。
有不少学生平时题目做得也不少,但缺乏这种一题多解、一题多想的钻研精神,所以做过的题目质量不高,印象不深,虽然题目做得又多又快,但在考试做题时仍然又慢又差。
3.比较归类,以少胜多
习题之多,有“题海”之称,怎么办呢?应该看到题目之间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围绕一个专题做了相当数量的习题之后,应当认真把做过的题目整理一下。
想一想这道题目在知识上属于哪一类?在解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上属于哪一类?这些题目彼此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经过一番比较,就可以把这些题目加以分类,使自己的眼界一下子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再见到同类题目时,就比较容易纳入自己头脑中的分类系统,使问题得到迅速解决。
有这样一道化学题:在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能不能在20℃时配制36%的氯化钠溶液?
这道题目考查了溶解度的概念和百分比浓度的概念,以及两者的换算,做完以后,在整理时,可以把它纳入“溶解度一质量百分比浓度”这类习题中去。
在做了一定数量的质量百分比浓度的计算题后,大致可以把习题分成以下几类:
①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百分比浓度;
②已知溶液的量和百分比浓度求溶质的量(用在配制溶液上);
③溶解度和百分比浓度的换算;
④浓溶液稀释的计算(用在配制溶液上);
⑤百分比浓度和当量浓度的换算;
⑥百分比浓度和摩尔浓度的换算等等。
如果把这种比较归类的“加工”工作做好了,抓住了每一类习题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习题,那么这一道题就可以抵得上十道题,百道题。再做题时,就增加了识别同类习题的本领,总结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解题方法,就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以后面对习题就不会再有浩如烟海,不知所措的感觉了。
当然,在比较、归纳、分类的时候,一定要在自己做了相当数量的习题后再进行,要自己来“加工”。别人的分类,别人总结出来的典型例题,只能作为参考。如果自己不亲自实践,不亲自动脑筋,而死背人家总结出来的类型题,想以此来套千变万化的习题,做题效果往往极差。
4.及时查看发回的作业,正确对待作业中的错误。
有些同学对老师批改后发回的作业看也不看一眼,就往抽屉里一塞;有的同学只注意打了几个“√”,记了多少分。这是不对的,应认真对待发回的作业,特别要认真对待作业中的错误。首先要分析错误的性质,是概念问题、思路问题、形式和步骤问题,还是粗心大意造成的。通过分析就能发现自己常犯的错误的类型,找到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其次,要记录错误的典型例子。可以分科备本记录,然后加注,说明错在哪里,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更正。这样分析得越透彻,就越能防患于未然。第三,结合作业中的错误,要勤于思考,肯于发问,积极和老师同学切磋,有意磨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5.围绕学习的中心内容做课外习题
一个优秀学生在总结自己学习中走过的弯路时说:“听人说应该多做习题,我就不顾课本,也不重视书上的习题,而是花大量的时间去做课外习题,以致费力不讨好,常常上课听不懂,总复习时很紧张……为什么呢?因为做的课外习题脱离了当时学习的中心内容,脱离了老师安排的学习进度。”从一些优秀学生的经验来看,他们是在完成了当天学习任务之后,用空闲的时间,做一些与当天学习内容相关的课外习题,从不另搞一套,这样做就直接促进了课内的学习。
6.作业要工整、简明、条理清楚
平时做作业,应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工整、简明、条理清楚的作业反映了一个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工整、简明、条理清楚的作业,可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差错,有利于检查时查找;复习时看起来也方便;老师批阅起来也快得多。要做到这一点,在解题时,不要轻易落笔,要在深思熟虑后,一次写成,切忌写了改,改了又擦,使作业涂改过多。当然做作业时各学科都有各自的格式,要按照各学科的作业规范去做。
7.作业要保存好
按照知识系统定期将作业分门别类地保存起来,放进卷宗或“公文袋”中,到复习时,可随手拿来参看。作业是学生平时辛勤劳动的成果,不注意保存好,就等于把自己的劳动果实白白地丢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