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戴方面怎样养玉

越具体越好
2024-11-28 15:40:3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来自: 霍森布鲁斯老爷(北帝总摄司)
陈凝瑞

玉的佩戴,市面上流传的方法很多,不同的参考书说法不一,有的还相互矛盾。比如有的上书说玉忌汗,不宜贴身佩戴。可有的书上却说玉以汗养,必须贴身佩戴。其实,贴身与否,并不是佩玉的关键,这些说法,都属于典型的“舍本逐末”。

我们在《说玉》里面提到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是美德的象征。所以,在中国人看来,佩玉的第一要素就是佩带者的品德。所谓“恶人手中必无美玉”。玉不仅可以通灵,玉本身也有灵性。善人佩恶玉,玉自然会吸收主人的美德而完备自身,成为美玉;恶人佩美玉,玉则会厌恶主人的恶行而逐渐丧失自身的灵性,成为恶玉。用老话说,这叫“跑玉”。这种说法或许失之迷信,但是,如果我们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而非自我标榜和炫耀而佩玉的话,那么,我们应当在佩玉之前,考量一下自己的品德。这是对玉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按照中医的说法,玉为阳之精,气燥而盛。人佩带玉之,实际是以人的气血平玉之燥气。玉五形属金,金生水,肾属水,玉以金气补人之肾虚,可以健旺阳气,使人生机勃勃。归根到底,佩玉其实是一个有得有失的过程。

时下文化贬值,传统在“专家”们手里成了随意捏弄的橡皮泥,“佩玉"也被某些专家吹嘘成了吃人参一样的十全大补,忽悠得一群款爷大腕高官白领,不量其德,不度其能,纷纷佩起了玉来,弄起个劳什子鸟”玉文化“。"化"之所及,连小孩子都佩起了玉。殊不知,孩子的气血不足以养玉,佩玉反而得不偿失。古人男子及冠,女子及笈,方能佩玉。否则,男孩易气血不足,女孩易月经失调,严重者,无论男女,都会影响第二性特征的发育。

“玉文化”的另一个可笑之处,就是居然与时尚搭起了钩。红男绿女们对玉也是流行什么带什么。这玉不是手机,选定一块玉,必须一生一世,不离不弃。就算要换,也不可过于频繁。人养玉三年,玉方能以气还人。频繁更换玉,易导致脱发、肾虚,男性容易引发阳痿。

佩玉可以贴身,也可以不贴身。玉喜洁,贴身佩玉应当勤洗澡换衣服。玉性怕温水,洗澡时要把玉放在干燥荫凉的地方。玉不用擦洗,吸人血汗,自然光洁细腻。

说到玉的鉴别,真正的“玉”,也就是和田玉,佩戴在身上之后,很快就会感到容易饥饿,这表明玉开始吸人血汗,也说明这是真玉。不是和田玉,无论翡翠、阿富汗玉、俄罗斯玉还是独山玉、青海玉,佩带后都没有这种感觉。

在佩戴后的一两个月内,人体会陆续脱发、皮肤龟裂、大便干燥等现象,严重者会有眩晕和四肢无力的感觉,女孩当月的月经会推迟,甚至会引发痛经。不要害怕,这是玉吸血汗的结果。多吃些补血的东西,比如菠菜、红枣之类的,女孩要更要多吃一些动物肝脏以补血。这些现象,最多会在三个月内消失。

佩戴三年之后的玉称为"熟玉",熟玉方可养人。佩戴熟玉注意的事情不是很多,无非少沾水、少沾污秽而已。

如果我们相信玉有灵性,就要相信人与玉之间的因缘。不要让所谓的专家去鉴定你的玉,去为你的玉估量什么价值。这是对玉的不尊重。许多资深玩玉的老行家,佩带的玉都很平常,究其原因,不过是玉的因缘而已。许多老玩家会为一块经济价值不太高的玉一掷千金,就是不敢、也不愿失去这点因缘。

最后,我想再重复一句:玉是一种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传统是刚性的,也是神圣的。你可以抛弃传统,但不可以侮辱传统。如果您仅仅是赶时髦或者炫耀自己的财力,那么,希望您不要佩玉——这,对于玉,也是一种贡献。

玉的保养
古人讲养玉,一个“养”字,不仅道出了玉乃有生命的物质,而且内中包含了许多学问。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要点:

1、避免与硬物碰撞。玉石的硬度虽高,但是受碰撞后很容易裂,有时虽然用肉眼看不出裂纹,其实玉表层内的分子结构已受破坏,有暗裂纹,这就大大损害其完美度和经济价值了。

2、尽可能避免灰尘。日常玉器若有灰尘的话,宜用软毛刷清洁;若有污垢或油渍等附于玉面,应以温淡的肥皂水刷洗,再用清水冲净。切忌使用化学除油污剂液。

3、佩挂件不用时要放妥。最好是放进首饰袋或首饰盒内,以免擦花或碰损。如是高档的翠玉首饰,更勿放置在柜面上,免积尘垢,影响透亮度。
转帖]收藏——把玩古玉的“三忌”“四畏”《礼记》中所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对玉的爱好,是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之一。玉有着丰富的精神内容,它象征着高贵、纯洁、友谊、吉祥等,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信物,中国人佩玉以求避邪除凶,人们以玉为美为荣为贵,玉成为人们习俗生活的一部分。
玉器经过数千年的继承和发展,从史前的古朴、雅拙到秦汉的雄浑豪放,再发展到明清的玲珑剔透,要把玩这些古玉更有“三忌”、“四畏”需要遵从。所谓“三忌”,是指古玉“忌油”、“忌腥”、“忌污浊气体”;所谓“四畏”是指古玉“畏冰”、“畏火”、“畏姜水”、“畏惊气”。
所谓“忌油”,是指古玉应避免接触油腻。这是因为油脂可封堵玉质的微细孔隙,使玉质中的灰土不能出来,玉器就不会莹润,透不出所谓的“清光”。玉器因在地下长期受水浸土蚀,微细孔隙中自然渗入土质或杂质,养护的目的便是尽量使其杂质“吐”出。有些人以为将古玉抹上些花生油或在鼻上、面额、头发中沾些人体油脂,可使古玉显得油亮、温润,实则是一大忌,反而对玉质有害。一旦沾了油腻,解决的办法有二,一是用滚水煮一会儿,便可退油,二是将玉件放入痱子粉或干面粉中,吸除油脂。
“忌腥”是指玉器与腥物接触,不但使玉器含有腥味,也会伤至玉质。腥气或腥液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如卤盐等,对玉器有一定的腐蚀,而导致玉质受损,所以古玉要避免与腥物相触。
古玉“忌污秽”的道理与“忌油”相似,因此玩玉之时,事先要洗净双手。
至于所谓“畏冰”,是指古玉时常近冰,或被冻,则色沁就不活,没有润感,谓之“死色”。有人以为将古玉放在冰箱中冷冻,会使其“通透”和“质坚”,实在是一大错误,这样做可能会使玉质产生裂纹而不可挽救。
“畏火”则是说古玉如果常靠近火或热源,则可能使“色浆”尽褪。“色浆”主要是指玉质的表面光泽和透明度。古玉近火受热,尤其是高温,可导致裂纹的产生,亦可伤及玉质,从而失去光泽、降低透明度。不要说是古玉,即便是新玉,也是一样。
“畏姜水”是说有些人以为“姜水”是除腥除臭之物,可除去古玉的土腥气或腐臭气。实际上,古玉与姜水接触往往会使已有的沁色黯淡无光。如果浸的太久,还会使玉器浑身起麻点,难以补救。
“畏惊气”是指当佩戴者受惊或不慎将玉器跌落在地或碰撞于硬物之上时,玉器重则“粉身碎骨”、轻则产生裂纹。因为重撞之下,内部结构总会受影响,即便是肉眼看不见的微细裂纹,也是玉器的隐患。所以,玩玉者讲究平心静气,戒惊戒躁,这也是修身养性的内容
************
[转帖]玉的“盘工”“盘玉”
古玉一定要玩,而且必须多玩,才能使我国古玉得以还原。古人这样、玩玉。称为“盘玉”。凡出土的古玉,多数有色沁,但暗淡不显, 因此以、还原为贵。如果得到一块真旧而有多种色沁的古佩玉,藏而不玩, 则等于暴殄天物,得宝如得草而已,通常出土的我国古玉,因为出土的地点不 同,所以蚀锈和色沁的性质亦不同。比方,南方出自水坑的,或地气特别潮 湿、地层特别多积水的,出土的古玉就多水锈。北方出自干坑的,多数古玉的 土蚀亦多。如果出自火坑的,古玉的玉身便干燥。由于土吃水蚀,加上千湿不 同的经年累月煎熬,古玉即使有最美丽丰繁的色沁,亦会隐而不彰,藏而不露。玉理本身有深浅色,同时亦侵积了不少污浊之气。我们若不加以盘之玩 之,便玉理不显,色沁不出,污浊之气不除了。若要上佳色沁的古玉显出宝石 之色,必须讲究、盘功。
我国古代民间玩玉,主要分为三种盘玉的方法:一为 急盘,二为缓盘,三为意盘。先说急盘法。急盘就是必须佩带在身边,用 人气、养之;因人体有热、有汗气。佩带了几个月之后,古玉的质地会渐渐 变硬,那时,我们可以用干净的旧布擦它,擦至稍有起色,再用新布来擦。不 过,切勿用有色的布,应该用白布和粗布比较适当。我们愈擦,古玉便愈热, 所以不可间断。愈擦得多,灰土的浊气和燥性愈易自然褪去,受色的地方自然 能够凝结,色光愈内蕴就愈靓。虽云、急盘,但同样要日久有功:除了急盘 之外,我国古玉的第二种、盘功是缓盘。所谓缓盘法,就是时常把佩玉系在 腰间,借人气来养之。、缓盘+则必须有耐性,不能急躁,亦可说是古人养性的 一种方法。通常缓盘两三年,古玉的色微显而已,非要“养”好几年,色素不 易鲜明。若佩系十多年,可能使古玉复原。不过,据丛刚的玩玉专家经验,秦汉时期的古玉,佩系于腰间十多年,才可复原。冒正,夏商周三代的古玉就不能了,必须佩系更久,以五倍,六倍的时间才行,亦即六十多年,始易复原。
有些战国时代咐厶古,出土后也要缓盘二十年,方易为功。故古人说,上佳宝 玉可通灵,宜终生佩带。以笔者自己经验,不论急盘和缓盘二法,总之古玉入 土年份愈久,愈难盘出原色原质,原因就是受地气愈久愈多,便愈深入玉骨, 精光要慢慢才露出。过于急功近利的人,曰署学玩古玉;只要佩系三两件,日夕盘之,可训练修养与耐力,因为盘玉这门功夫,欲速则不达。第三种为意盘法,这是笔者个人喜爱之方法,因为最多直接接触,以示珍惜与爱意。古代文人雅士,亦爱此法。此法可与缓盘法互相配合。意盘法是用手把玩,珍之重之。古人所谓、时时摩挲,意想玉之美德,足以化我之气质,善我之性情,使 我一生纯正而无私欲之蒙蔽,至诚所感,金石为开,而玉自能复原矣大见^古主辨吕。这种方法犹如写画的意笔,人多不解,但是必须面壁工夫,能够做到的人就少了

回答(2):

一定要用玉石保养白茶油


关键在于选对保养油。古代将茶油置于瓦瓷坛中,,用蜜蜡封存,经过十年以上的储存陈养,茶油的颜色会渐渐褪去,,粘稠的杂质逐渐沉淀在坛底,上层就形成了清澈透明的陈年白茶油。陈年白茶油是传统保养玉石的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