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两句怎么理解?
2024-11-19 01:39:3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是神秀说的。他的意思是: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是讲究通过不断的修行来达到“悟道”,即“渐悟”。也就是说印度禅宗认为,人的本性是污秽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们眼贪好色,耳耽妙声,鼻爱名香,舌嗜上味,身触细滑,贪图金钱,爱好名望,希求安逸,这些都是痛苦的根源。必须通过戒、定、慧三个步骤逐渐达到绝对的幸福,最后成为无需语言而能进行心理交流的“佛”。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禅宗六祖慧能所作,他的意思是:“人之初,性本善”,而“食色,性也”,无可指责!根据中国人的这一观念,慧能提出:既然人心清净,那么只要拨去人们认识上的迷雾,清除主观的障碍,直指本心,就可立刻成佛。这样,就用不着修戒、定、慧三学,用不着苦行,用不着研读经典,只要念头一转,保持自然适意的乐观轻松状态,佛便在心中。

回答(2):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回答(3):

第二首偈是六祖慧能对应第一首其师兄神秀的《无相偈》而作。神秀的无相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日日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偈是说神秀本身对禅修的境界的体验。而六祖则对应说“菩提本无树”即是说那里来的身啊?“明镜亦非台”那里来的心啊?“本来无一物”真正的禅是没有身、心、以及身心的分别的。“何处惹尘埃?”更没有内心与外尘的分别。

所以这一首偈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禅定不应有身心两分的概念,不应将我法两分。或者深刻来说,整首偈就说一个字,“无”!

末学合十。

回答(4):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此句为禅宗六祖慧能的师兄所做的偈语,未破除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句为六祖慧能的偈语,是针对上句的。就我个人理解,因该是,凡所有相皆属虚妄之意。

回答(5):

境界不同,两人说的都对,神秀大师推行的是渐悟,而六祖惠能大师提倡的是顿悟,这也更说明了佛教八万四千种法门都能到达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