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我国行政行为救济的现状是什么,采用哪些模式救济.

2024-11-30 23:44:3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中国现状
  中国行政救济制度主要经历了分散性法律规定——行政复议条例——修订后的行政复议条例——行政复议法四个主要发展阶段。这个制度从无到有,发展迅速,体现了中国行政法制的巨大进步。但是,无庸讳言,这个机制由于建立和形成的时间较短,以及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受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它还不完善,其体系、结构、内部各种制度及其相互关系的设计还有不合理之处,当前,行政救济制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行政复议机构缺乏相对的独立性
  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为行政复议机关,在行政复议机关内部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为行政复议机构。行政复议机构具体负责查清事实,提出处理意见,报行政复议机关领导批准。实践中行政复议机关主要采取一把手审批或分管领导审批的形式;也有的行政复议机关成立了行政复议委员会,对行政复议机构报送的处理方案集体讨论,决定案件的处理。这种决定形式与行政机关作出普通行政行为的方式相似,保证了行政复议办理方式与行政机关普通行政行为方式的衔接。但是,中国没有相对统一的行政复议机构,行政复议机构分属于各级不同的人民政府和不同的行政职能部门,各级人民政府和各行政职能部门根据情况设立主管行政复议的工作机构,复议机关有时出于照顾上下级关系或整体与部门的关系而支持原行政机关的工作,有时甚至行政行为在作出之前就已经先行请示过上级机关。复议机构没有自主权,当然就谈不上独立性,行政救济机构缺乏独立性,势必导致其缺乏权威性,不断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这是制约行政救济功能发挥的最大障碍。
  行政复议受案范围狭窄
  中国《行政复议法》虽然在行政复议范围方面较《行政复议条例》有了较大的突破,但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行政复议范围仍然较小。首先,内部行政行为没有纳入行政复议范围,使公务员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其次,虽然复议法规定了部分抽象行政行为可纳入复议范围,但这部分可申请复议的抽象行政行为不能单独提起,而必须与具体行政行为一起尚可申请复议,申请人不可以仅对规范性文件不服申请行政复议。这一规定限制了申请人的复议权利,一些规范性文件也许没有直接侵犯申请人的合法权益,但是确实影响了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因此,不允许单独对规范性文件申请行政复议是不恰当的。
  行政复议程序不严谨,难以操作
  行政复议制度是整个行政程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行政复议法》对行政复议案件的受理、审理、作出决定等应当遵循的程序规定非常简略,难以操作。由于一些制度设定上存在原则性问题,以及一些立法技术失误的存在,非常不利于行政复议工作的开展。实践证明,这种制度规定存在很多问题,对于审理程序等重要问题均没有明确规定,又没有规定可以参照行政诉讼、民事诉讼等程序,行政复议机关缺乏依据,只好各显其能,又制订了更为详细的行政复议程序规则。这些规则有的相互差异很大,违反了法治统一的原则,有人还为此将行政复议机关告到法庭,使得行政复议机关很被动,也动摇了人们对于行政复议制度的信心。

  救济途径
  其途径主要有二种:
  行政机关救济
  行政管理相对方依法向有权的国家行政机关请求对行政主体的行政违法行为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纠正或追求起行责任的一种救济途径。(行政复议)
  司法机关救济
  一、行政复议   《行政复议》1999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   (一)概念   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管理职权时,与作为被管理对象的相对人 就已经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发生争议,根据相对人的申请,由该行政主体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对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作出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   (二)特点   1、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   2、以行政争议为处理对象的行为   3、行政复议是由行政相对方提起的一种依申请而产生的行为。   4、行政复议是一种行政司法行为。   (三)行政复议的范围   1、具体行政行为   2、抽象行政行为(部分)   条件: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 行政救济
  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   3、排除:   (1)不服国务院部、委员会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的,不能附带申请行政复议。规章的审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办理。   (2)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分或者其他人事处理决定的内部行政行为的,不能申请行政复议。当事人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提出申诉。   (3)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的,不能申请行政复议。当事人应当依法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4)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不服的。   4、行政复议程序   (1)申请:   期限:60天、3日、5日、3个月   (2)受理   (3)审理:   方式:书面复议   (4)决定:   期限:60日。最多延长30天。   (5)执行:   二、行政赔偿   (《国家赔偿法》1994年5月1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一)概念   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因其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所依法应当由国家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承担的一种赔偿责任。   (二)特征   1、行政赔偿实质是一种国家赔偿   2、起因是行政侵权损害行为   3、行政赔偿的义务主体只能是侵权行政机关   4、赔偿的范围以具体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为限   5、行政赔偿的责任形式是损害赔偿   6、行政赔偿的法律责任主体是行政主体。   (三)行政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和规则原则   1、构成要件   (1) 行政侵权行为   实施行政侵权行为的人必须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公务员或其他被授权或委托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能的人员。   行政侵权行为必须是执行行政职务的行为。   行政侵权行为必须是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   (2)损害事实   (3)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2、行政赔偿责任的规则原则   (1)过错责任原则   (2)危险责任原则   (3)违法责任原则   (四)行政赔偿的范围   1、侵犯人身权的行为   2、侵犯财产权的行为   (五)行政赔偿程序   行政程序(非诉讼程序)   司法程序(诉讼程序)   我国:现行政后诉讼   三、行政诉讼   (一)概念   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以法定程序和要求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的活动。   (二)构成要件   1、 原告是认为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 行政救济
  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2、被告是行使国家行政管理权的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3、原告提起行政诉讼必须是在法律、法规规定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内的行政争议,以及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4、元该提起行政诉讼必须是在法定期限之内。   5、法律、法规必须经过行政复议的,已经经过行政复议的;自行选择行政复议的,复议机关已作出复议决定或者逾期未做出复议决定的。   (三)行政诉讼的特有原则   1、选择复议原则   2、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原则   3、具体行政行为不因诉讼而停止执行原则   4、不适用调解原则   5、被告复举证责任原则   6、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   ——行政处罚显失公正   (四)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 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1、2款具体规定。   不予受理:   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   内部行政行为   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行政行为   (五)行政诉讼的管辖   1、级别管辖   2、地域管辖   3、裁定管辖   移送管辖,指定管辖、管辖权的转移   (六)行政诉讼参加人   1、概念:   指因与行政争议存在直接利害关系而参加行政诉讼的整个过程或主要阶段的人及与他们的诉讼地位相类似的人。   包括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   当事人:原告、被告、第三人   诉讼参与人:指除审判人员、书记员、执行人员以外的参与行政诉讼的人。   包括参加人、证人、鉴定任何翻译人员等。   2、原告   公民、法人、其他组织   3、被告   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4、第三人   与提起诉讼的的具体行政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5、诉讼代理人   法定代理人和委托代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