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尽良弓藏!被灭族的萧何是怎样躲过灭顶之灾的?

2025-04-15 07:38:23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都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历朝历代的开国国君,面对着这些曾经辅佐自己争夺江山的功臣们都秉承着这一原则。作为第一个农民出身的皇帝,刘邦面对着这些曾经的兄弟,更是痛下杀手。但是曾经的汉初三杰的萧何却幸运的躲过了刘邦的屠刀。


文臣出身,劳苦功劳深得刘邦信任

起初刘邦残害功臣,目标都只限于那些手握兵权的武将。对于文臣出身的萧何,自然没有多大的戒备。甚至于此时的刘邦还想着利用萧何来打击那群武将们。这点从最初分封功臣中就不难发现,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载:“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 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从这段记载中不难发现,刘邦对于萧何功劳的认可。在刘邦眼里,萧何的功劳就像猎人那些指导这大家如何狩猎,而武将们虽然身先士卒但是功劳就像猎犬那样,如果没有萧何这个猎人的指导,这些武将们都终将无果而终。其实当武将们都在争夺第一功劳的时候,刘邦将这第一功劳赐予文臣出身的萧何也是想打压一下这些武将。


“范蠡”式门客召平的出现

本来萧何是深得刘邦信任的,直到当刘邦得知了萧何联合了吕雉在长安诛杀了韩信。此时目睹了那么多曾经的功臣一个个造反的刘邦也对这个曾经的第一功臣产生的戒备之心。于是乎当时还在外面平叛的刘邦假意表彰萧何除掉韩信,加封萧何为相国,并封给他五千户还排了五百人的私人卫队给萧何使用。面对这样的试探,最初韩信并没有发觉,还沾沾自喜。还好萧何手底下一个叫做召平门客出面提醒。不同于萧何的其他门客向萧何道喜,召平披麻戴孝对萧何说到您大祸临头了,天子给您安排卫队可不是信任你,现在他在外面征讨,您在长安留守,他最不放心的就是您和韩信一样也造反,因此才会派卫队对你进行监视。如梦初醒的萧何赶紧谢绝了刘邦的赏赐,才夺过了这一劫难。


汉十一年,刘邦再一次御驾亲征,离开长安的刘邦又一次害怕留在长安的萧何有不臣之心,便每隔几天就派人回长安问萧何在干嘛。当得知萧何正在兢兢业业地为自己的大军筹备粮饷时,刘邦就漏出阴郁的面色。又是召平出面,对萧何说皇帝远征,你做得如此完美,将加剧皇帝对你的担忧,再这样下去恐怕将大祸临头。提议萧何学习王翦那些自污,多购置私田强征土地搞点贪污活动,让百姓对你有所怨言。这样即便皇帝会惩罚你,也比掉脑袋强多了。

听到萧何贪污的事,刘邦便暂缓了最初的杀害之心,只是将其关进监牢等候平叛结束回到长安之后,再亲自判决。


回到长安的刘邦亲自去监狱看萧何,当看到一个蓬头垢面,白发苍苍,满脸沧桑,神采全无的萧何时,刘邦也动了恻隐之心打消了杀害萧何的念头。等到刘邦走后,萧何不禁再一次对召平心怀感激,正是召平提议让自己用可怜相激起了刘邦的怜悯之心,躲过了这次的杀身之祸。


当然除了召平的几次关键时刻的提议之外,最后刘邦留下萧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此时的刘邦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害怕刘盈继位后吕雉独揽大权,便留下萧何来制衡吕雉。

回答(2):

萧何让别人诬告他贪污,然后他下了大狱,刘邦看到自己终于找到了萧何的弱点,也就对他放松警惕了,所以萧何躲过了灭顶之灾。

回答(3):

萧何坐镇刘邦大后方负责运输军粮和保证后方安稳,其地位不言而喻,然而刘邦身边很多人都反叛他,所以有很大的疑心,当时对萧何也不例外,所以萧何自损名誉,并且设计除掉韩信,躲过灭顶之灾

回答(4):

萧何进行了自污,他怕被刘邦猜忌,他故意贪图财产让刘邦知道,好让刘邦放心,躲过了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