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或者更早的朝代,有自称奴才,还有称别人主子的吗?

这个是不是只有清朝才有的?
2024-10-30 01:58:2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明朝、唐朝、北魏时期,已经有“奴才”这个用词,那时“奴才”这个称呼更多的时候是对某种甘心受人驱使、帮凶作恶的人表示出鄙薄轻视之意,而不是自称。或指在阶级社会中,受剥削役使而没有自由的人。

到了清代,只有满臣面对皇帝会自称“奴才”(表示亲近),汉族大臣仅称臣。具体情况如下:

1、清代太监和清代满人、武官等对皇帝的自称。

2、清代向皇帝邀宠的人的专业用词。

3、清朝女官对上次称呼,因此在清朝女官通常称奴才并非奴婢。

扩展资料: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满清统治者对汉人非常提防,只把满人当做自家人,于是“奴才”这种包含自家人意思的词禁止汉人使用,意思就是汉人只能做满清皇帝的臣,进入不了满清皇帝的一家人行列。

也正因为如此,“奴才”才会显得比臣珍贵,哪怕人家只能是下人,也是皇帝家的下人,也远比外人要重要。

乾隆年间,曾发生过一起科举作弊案,满人大臣和汉人大臣共同上奏给了皇帝,两人写奏折的时候,由于满人大臣名字在前,汉人大臣名字在后,于是就称呼“奴才某某(满臣)、某某(汉臣)”。

乾隆看过奏章之后,火冒三丈,但并不是因为有人作弊而发火,而是因为汉臣居然也能在“奴才”这个称呼后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奴才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清代官员在什么情形下称“奴才”

回答(2):

明朝、唐朝、北魏时期,已经有“奴才”这个用词,那时“奴才”这个称呼更多的时候是对某种甘心受人驱使、帮凶作恶的人表示出鄙薄轻视之意,而不是自称。或指在阶级社会中,受剥削役使而没有自由的人。

到了清代,只有满臣面对皇帝会自称“奴才”(表示亲近),汉族大臣仅称臣。具体情况如下:

1、清代太监和清代满人、武官等对皇帝的自称。

2、清代向皇帝邀宠的人的专业用词。

3、清朝女官对上次称呼,因此在清朝女官通常称奴才并非奴婢。

扩展资料:

学界对清代“奴才”一称的理解基本依照陈垣与鲁迅先生的看法:

清代官员,常常自称“奴才”,既见于官方文件、奏章之中,也常常出现在官员觐见皇帝之时。学界对此基本依照陈垣与鲁迅先生的看法,视为清廷强行区分满汉官员身份的措施。

陈垣是这么说的:“满人称奴才,有时可以称臣;汉人称臣,无时可以称奴才”。鲁迅先生说:“在清朝,旗人自称‘奴才’,汉人只能自称‘臣’。这并非因为是‘炎黄之胄’,特地优待,赐以嘉名的,其实是所以别于满人的‘奴才’,其地位还下于‘奴才’。”

这其实是排满浪潮影响下对“奴才”一词的理解,当然其中也道出了清代旗人与民人身份的不同。事实上,这两个称谓所对应的对象有一个变化过程。

资料表明,清入关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对奏章中称奴才或称臣进行统一规定。沿袭入关前满洲旧俗,旗人面见皇帝及在给皇帝的奏折中,有用臣的,也有自称奴才的。康熙时期,仍有两称并用,甚至同一奏折中,既称奴才又称臣的情况。

雍正初,清廷试图统一相关称谓,《钦定八旗通志》卷首之九:雍正元年八月,清廷试图统一相关称谓:“凡奏章内称臣、称奴才,俱是臣下之词,不宜两样书写,嗣后着一概书写臣字。特谕。”虽然如此,我们看到,雍正时期的奏章中,仍然是两称并存,同为旗籍官员,既有称臣的,也有称奴才的。

汉文文献如此,满文文献也如此。雍正帝亦并未因其自称“奴才”、“臣”而表示批评或斥责,而是照常批以“知道了”等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奴才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清代官员在什么情形下称“奴才”

回答(3):

楼上的回答不错
在清朝,奴才是身份的象征,不是想自称就能自称的
称别人主子,大概也是清朝才有的,这个称呼和奴才比较对应。在明朝,比如说对小皇子,服饰他的人是称他“小哥”或者“小爷”的

另:清朝以前,大臣是没有向皇帝下跪的习惯的。现在的电视受辫子戏影响,把下跪当做了大臣见皇帝必做的一件事

回答(4):

是的在清朝,奴才是身份的象征,不是想自称就能自称的
称别人主子,大概也是清朝才有的,这个称呼和奴才比较对应。在明朝,比如说对小皇子,服饰他的人是称他“小哥”或者“小爷”的

另:清朝以前,大臣是没有向皇帝下跪的习惯的。现在的电视受辫子戏影响,把下跪当做了大臣见皇帝必做的一件事

回答(5):

楼主的意思是是问,更早以前是否官员有称皇帝为主子,自称为奴才的,应该没有,文人都是自视清高,原为知己者死,自称臣,到清朝时期,大量原皇室的家奴进去官僚体系,自称奴才是身份的象征!欢迎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