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就是对你将要上的那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活动进行设计。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即在上品德与社会课之前,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的活动规律,强调研究教对学的指导,重视教学活动整体功能而形成的课堂教学方案。它有别于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必须是课前的。 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首先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里的“发展”是指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其次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份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第二部分是学情分析,第三部分是教学目标制定,最后部分是教学过程及说明。四个环节解决两大问题:一,发展什么,就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这是教学设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二,怎样发展,通过教学过程及说明来解决。 下面我以一级上册品德与生活《去同学家玩》一课的教学设计来具体体现以下三点。 《去同学家玩》教材分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里”。我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认识到,没有情感作为人行动的动力机制,缺乏情感在人的行为系统中的调控作用,忽略情感在建立道德信念过程中的本源性基础,个体的道德人格大厦将无从矗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其本质就是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使外部的文化结构、社会需求、道德意识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其内在需要,从而内化为良好的品格。一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去同学家玩》这一活动主题,它强调了小学生在家里要行为文明,注意安全,玩有意义的游戏。然而现代家庭的孩子在父母长辈的关爱下,养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很多不好的习惯,如骄横,霸道,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知道享受的舒心,而不懂得给予的快乐。故而我在教学活动时用情感去唤醒学生,用知识去启迪学生,用技能去武装学生,让他们真正学会与人交往。这样,我根据新课标提出 “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的要求,努力使教学进入生活,贴近生活,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观察、去探索、去得出结论。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是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教育学生明白和伙伴玩要有礼貌,讲文明,注意安全,并通过活动体验和伙伴玩的愉快。 2、能力目标: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文明的解决玩中出现的矛盾,学会与人交往。教学方法: “兴趣是步入创造大门的台阶。”对于刚踏进小学一年级的儿童,他们对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为了使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学会与人交往。本节课中,主要运用交谈、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建构,使学生掌握初步的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法: 一年级学生年龄尚小,天真活泼、喜欢好动是他们的特点。所以在课堂上,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尽量营造一个趣味盎然、轻松和谐而又积极主动的情境,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学过程: 根据一年级儿童特点和本教材特色,围绕“在生活中进行情感体验”的主旨我设计了和同学联系、高兴地玩、安全地玩、有创意地玩四个教学环节。(一)活动一 和同学联系 上课的开始我就用乐乐小朋友与妈妈的谈话录音引入课题。然后出示小朋友和同学通电话的情景,(播放课件)爱恩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生动有趣的声音和图片满足了儿童精神需要,深受学生的喜爱。我借助富有表现力的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样从知、情两方面为教学的展开作好了铺垫。紧接着我利用“大嘴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猜一猜,他们会怎么说呢?然后我又设计了一个情境表演,这样自然地将学生带进生活中来,让学生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二)活动二 高兴地玩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活动中我们必须让孩子进入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因此我设计了两个让孩子进入生活的活动情景:①说一说、评一评,②我们去做客。在整个活动中注重学生、教师的共同参与。在说一说中,我利用大嘴鸟提出一个问题:“你和同学最喜欢玩什么游戏?”然后组织学生同桌互相说。在评一评的时候,我先要学生让学生看录像,找出录像中到同学家玩的学生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应改正,从而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讨论分析,从中得出结论:到同学家做客应讲礼貌,再设计“我们去做客”这一课堂活动,再让每个小组的同学互相到别的小组那里做客,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如何接待客人,如何当一名受欢迎的客人。 低年级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仅处在萌芽状态。他们活动的每一环节都需要具体形象相辅助才能顺利进行。据此,我在小结时屏弃了老套的言语式表达方式,而是采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电教设备,这样学生在乐意接受中触发情感的升华。(三)活动三 安全地玩 明白事理并不等于掌握,“临岸羡鱼,不如归而织网。”《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教学中只有密切联系儿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将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再现,从而使学生在心灵深处明白哪些是可以玩的,哪些是不能玩的,明白其中的道理。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一些危险的游戏,并说出一些生活中学生玩过的危险游戏,让学生感观,然后让学生判断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四)活动四 有创意地玩 学生在明白了玩的时候要讲礼貌,注意安全这个道理后,我要学生说说图片列举的一些游戏,并说说还有什么好玩的,然后安排了学生玩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巩固今天学生的内容。教学效果预测: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活动”为主线,贯穿于儿童生活中,让儿童在活动中感悟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然而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朝夕可就的,他必须持之以恒。
怎样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分析 作者: 陈锦萍(小学思想品德 广西钦州小学思品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3 / 302 发表日期: 2012-12-10 19:59:35 |优秀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制定和教学过程及说明。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就是对你将要上的那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活动进行设计。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即在上品德与社会课之前,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的活动规律,强调研究教对学的指导,重视教学活动整体功能而形成的课堂教学方案。它有别于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必须是课前的。
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首先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里的“发展”是指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其次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份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第二部分是学情分析,第三部分是教学目标制定,最后部分是教学过程及说明。四个环节解决两大问题:一,发展什么,就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这是教学设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二,怎样发展,通过教学过程及说明来解决。
下面我以一级上册品德与生活《去同学家玩》一课的教学设计来具体体现以下三点。
《去同学家玩》
教材分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里”。我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认识到,没有情感作为人行动的动力机制,缺乏情感在人的行为系统中的调控作用,忽略情感在建立道德信念过程中的本源性基础,个体的道德人格大厦将无从矗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其本质就是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使外部的文化结构、社会需求、道德意识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其内在需要,从而内化为良好的品格。一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去同学家玩》这一活动主题,它强调了小学生在家里要行为文明,注意安全,玩有意义的游戏。然而现代家庭的孩子在父母长辈的关爱下,养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很多不好的习惯,如骄横,霸道,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知道享受的舒心,而不懂得给予的快乐。故而我在教学活动时用情感去唤醒学生,用知识去启迪学生,用技能去武装学生,让他们真正学会与人交往。这样,我根据新课标提出 “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的要求,努力使教学进入生活,贴近生活,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观察、去探索、去得出结论。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是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教育学生明白和伙伴玩要有礼貌,讲文明,注意安全,并通过活动体验和伙伴玩的愉快。
2、能力目标: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文明的解决玩中出现的矛盾,学会与人交往。
教学方法:
“兴趣是步入创造大门的台阶。”对于刚踏进小学一年级的儿童,他们对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为了使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学会与人交往。本节课中,主要运用交谈、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建构,使学生掌握初步的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法:
一年级学生年龄尚小,天真活泼、喜欢好动是他们的特点。所以在课堂上,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尽量营造一个趣味盎然、轻松和谐而又积极主动的情境,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
教学过程:
根据一年级儿童特点和本教材特色,围绕“在生活中进行情感体验”的主旨我设计了和同学联系、高兴地玩、安全地玩、有创意地玩四个教学环节。
(一)活动一 和同学联系
上课的开始我就用乐乐小朋友与妈妈的谈话录音引入课题。然后出示小朋友和同学通电话的情景,(播放课件)爱恩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生动有趣的声音和图片满足了儿童精神需要,深受学生的喜爱。我借助富有表现力的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样从知、情两方面为教学的展开作好了铺垫。紧接着我利用“大嘴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猜一猜,他们会怎么说呢?然后我又设计了一个情境表演,这样自然地将学生带进生活中来,让学生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
(二)活动二 高兴地玩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活动中我们必须让孩子进入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因此我设计了两个让孩子进入生活的活动情景:①说一说、评一评,②我们去做客。在整个活动中注重学生、教师的共同参与。在说一说中,我利用大嘴鸟提出一个问题:“你和同学最喜欢玩什么游戏?”然后组织学生同桌互相说。在评一评的时候,我先要学生让学生看录像,找出录像中到同学家玩的学生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应改正,从而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讨论分析,从中得出结论:到同学家做客应讲礼貌,再设计“我们去做客”这一课堂活动,再让每个小组的同学互相到别的小组那里做客,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如何接待客人,如何当一名受欢迎的客人。
低年级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仅处在萌芽状态。他们活动的每一环节都需要具体形象相辅助才能顺利进行。据此,我在小结时屏弃了老套的言语式表达方式,而是采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电教设备,这样学生在乐意接受中触发情感的升华。
(三)活动三 安全地玩
明白事理并不等于掌握,“临岸羡鱼,不如归而织网。”《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教学中只有密切联系儿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将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再现,从而使学生在心灵深处明白哪些是可以玩的,哪些是不能玩的,明白其中的道理。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一些危险的游戏,并说出一些生活中学生玩过的危险游戏,让学生感观,然后让学生判断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四)活动四 有创意地玩
学生在明白了玩的时候要讲礼貌,注意安全这个道理后,我要学生说说图片列举的一些游戏,并说说还有什么好玩的,然后安排了学生玩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巩固今天学生的内容。
教学效果预测: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活动”为主线,贯穿于儿童生活中,让儿童在活动中感悟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然而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朝夕可就的,他必须持之以恒。但从低年级儿童认知事物的特征可知,他们做每一件事情只能由兴趣与好奇而产生,难以持之以恒,所以我们即要运用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养成的触发又必须做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把儿童品德养成搬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品德养成空间,为祖国打造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栋梁之才。
课上可以先让同学们花几分钟的时间看一遍课本预习一下
然后可以开始授课,讲述一下该实践活动的内容,该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再联系一下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给同学们展开讲讲,再来让同学们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最后做一下联系,实践一下。
最后可以布置一下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