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题、每次都是答不出重点、概括不好、哪里问题???

2024-11-15 07:03:1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一、熟练掌握解答历史问答题的步骤 1、审题。
认真审题、审清楚题,是做好历史问答题的前提。要使这个前提具备,就必须要弄清楚历史问答题的组成结构。一道完整的高考历史问答题,通常具备如下四个组成部分:
一是要解答的对象(或要解答的内容),即“要解答什么”,也可以简称为“解答对象”(或“解答内容”)。这一部分的关键词往往是“状况”(或“表现”、“内容”)、“原因”(或“背景”、“条件”)、“影响”(或“作用”、“意义”)、“评价”(或“看法”)、“异同”等等,一般比较容易判断出来。
二是要解答对象的主体,即要解答的对象归属于谁。譬如“××”的内容、“××”的原因、“××”的影响、“你”对„„的看法、“××”和“××”的异同,等等。在问答题中,它与要解答对象的关系是最密切的。
三是限制条件,通常是时间、空间或方面的限制。因为历史学科涉及古今中外,几乎无所不包,一道高考问答题不可能将古今中外的所有事情都囊括进去,而必须是某一历史阶段(或几个阶段)、某一地区(或几个地区)、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具体史实,否则的话,就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评分标准,从而无法对学生作出明确的评估。
四是解答方式,即对解答问题的方式的明确规定。往往表述为“简述”、“分析”、“结合史实说明”、“结合史实论证”,等等。
组成问答题的前三部分,只要有任何一个审错,都会导致答非所问,严重影响问答题的得分。而且,一道高考历史问答题所包含的问题往往不止一个,不同的问,解答对象往往不同,解答对象的主体以及限制条件则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审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审清楚。至于第四个部分,如果被违背,则会被视为不按要求答题,也会影响问答题的得分。
下面试以两道高考题为例作详细的说明。
【例1】2004年广东卷第30题:概括指出1949~1952年底、1956~1978年以及1978年以后三个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状况,并分析其对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该题共有两问。第一问的解答对象是“基本状况”;第二问是“作用”;二者不相同。

第一问解答对象的主体是“所有制结构”;第二问是“其”,实际上就是指“所有制结构”;二者相同。第一问的限制条件包括:空间限制——“我国”、时间限制——“1949~1952年底、1956~1978年以及1978年以后”三个阶段;第二问包括:省略了的空间限制——“我国”;时间限制——“当时”(仍然是指“1949~1952年底、1956~1978年、1978年以后”这三个阶段)、方面限制——“对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两问的时空限制相同,只是第二问比第一问多了一个“方面限制”。第一问的解题方式是“概括指出”;第二问是“分析”;后者要求的能力层次比前者要高。
【例2】2005年广东卷第29题: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请问当时的社会危机有哪些表现?王安石变法涉及财政、军事、教育等多方面,请概述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措施,你如何看待这些教育改革的措施?
该题共有三问。第一问的解答对象是“表现”;第二问是“措施”;第三问是“如何看待”;三者各不相同。第一问解答对象的主体是“社会危机”;第二问是“教育改革”;第三问是“你”;三者也各不相同。第一问的限制条件是时间限制——“当时”(即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时期);第二问也是时间限制,同第一问;第三问是方面限制——“教育改革”方面的;一、二问相同,第三问不同。第二问还规定了解题方式为“概述”;一、三问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事实上是第一、二问只要列出相关史实即可,第三问要答答题者的个人认识,其能力要求层次要高于前两问。
2、回忆、思考,列要点提纲。
审明题意后,即可根据题目的要求回忆教材相关内容(已知),从大脑储存的记忆中提取答案要点。如果教材中的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大脑中没有储存下相关的内容,则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凭借对题意的理解自行组织答案要点。或者是该题的某些问题并不是教材中直接能够寻找得到答案的,那也需要答题者凭自己的理解来思考答案。
在回忆或思考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紧张回忆或思考下一个答案要点的时候,刚刚回忆或思考出来的前一个(或前几个)要点突然忘记了,即抓住了后者又忘记了前者,或好不容易想起了前者,后者又变得很模糊。这样不但心里会变得非常紧张,还会白白地浪费时间,严重影响答题。所以最好是边头脑中回忆或思考答案要点,边手头上记录每一点的关键词,并且将其标明序号。这样手脑并用,等到头脑中回忆或思考完了,手头上也就列出了一个初步的要点提纲。发现要点不够全面时,还可以及时补充,而且不用花时间再去想一遍已经想出来了的要点,这又节省了答题时间。因此,手脑齐动,边回忆思考边列提纲,是答好历史问答题非常有效的一个步骤。
3、按照逻辑关系,调整要点顺序作答。
历史问答题不但各问之间经常会存在逻辑关系,就是同一小问的要点之间有时也会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或者是时间方面要求由古至今,或者是范围方面要由小及大,或者
是要先整体再部分,或者是要先原因后结果,或者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或者是先内后外、先主观后客观,或是由重到轻、由主要到次要等等,不一而足。如果答题时逻辑混乱、因果倒置,或者顺序反转、颠三倒四,都会让人对你的逻辑思维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得分。所以在做好了上述两个准备性质的步骤后,在最后正式答题、呈现答案的这一步骤中,一定要注意先调整好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按照这种关系写出答案来。如:

【例3】2001年全国“3+2”卷第36题:结合德意志完成统一建立帝国时的历史特点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的政治经济状况,说明纳粹党上台执政的原因,并指出法西斯统治的具体表现。
该题的第一问“纳粹党上台执政的原因”,符合其限制条件“德意志完成统一建立帝国时的历史特点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的政治经济状况”的多个要点,如以时间为依据,比较好的顺序应该是:①德意志帝国继承了普鲁士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②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受到战胜国的严厉制裁,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③当时执政的魏玛政府软弱无力;④受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统治阶级倾向于建立独裁统治。
【例4】2005年江苏卷第29题:唐太宗说:“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就(成就)无几。“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据此回答:⑴就汉武帝对匈奴的用兵而言,唐太宗的评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请具体说明。⑵简述唐太宗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唐太宗与汉武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式上的主要不同之处。⑶概括唐太宗推行这一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该题的第三问“历史影响”,如果按照由先因后果、由小及大的逻辑关系来排列,比较好的顺序应该是: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②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③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④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即由管辖和交流推动了发展(因果关系),由边疆地区、汉族地区彼此的交流、发展促进了整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由小及大)。

二、深刻理解和全面准确把握教材内容
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全面准确把握是答好历史问答题的基础,为此要特别注意下列三个方面的内容。
1、注重对知识点全方位的剖析和把握。
这是全面提高问答题答题水平的关键,高考题中对某一个知识点各方面具体知识的考察是非常普遍的。如:
【例5】1994年全国卷第41题: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
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墨子的思想核心、社会根源和积极意义。)

【例6】1995年全国卷第42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四次变革各自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
【例7】2005年广东卷第30题:中国共产党在1953年、1958年和1987年提出和确立过不同的基本路线(或称总路线),请分别叙述其基本内容,并说明各自的主要作用或影响。(建国后中共三条基本路线、总路线各自的基本内容、主要作用或影响。)
2、注意教材中原因、影响、评价的论述。
这些在高考问答题中也是经常出现的,如上述【例3】中“纳粹党上台执政的原因”、【例4】中“唐太宗推行这一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例5】中墨子思想的“社会根源”和“积极意义”、【例6】中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主要原因”、【例7】中基本路线的“影响”等。还可能出成难度较大的观点评论题,如:
【例8】1992年全国卷48题: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娲》中说:“开元之始,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你对唐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上的这一观点。
该题是围绕唐由盛转衰的原因而展开论述。唐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如若对此不甚了解,此题便无从判断;或是自知赵翼的观点不对,但又因拿不出有力的证据而不知如何反驳。
3、适当的注重理论渗入。
例如【例8】就涉及到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理论。如果忽视了这些理论,就失去了评析问题的最有力的武器,答案显得苍白无力。但也不能因此而大谈特谈理论,轻视相关的史实,否则就不是解答历史题而变成政治题了,答案也会变得空洞乏味。

三、注重答题规范化和培养书面表达能力
答题规范是高考的基本要求,也是平时应该逐渐培养起来的一种基本技能。历史问答题的答题规范,主要表现为“段落化、要点化、序列化”。段落化就是将答案分成几个段落,一般情况下该题有几问就分成几段,通常每一段落的开头由序号和每一问的解答对象的关键词来引导,有的时候也会由序号和限制条件的关键词来引导,各个段落要采用同一级别、逐渐增大的序号。如果一问之中有多个小问题,则可以将该问分成多段,
但序号只标在第一段关键词的前面,后面列段的关键词与第一段关键词左对齐即可。要点化就是将每一问的答案分解成几个要点,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答出来,每一要点前通常也要标上同一级别、逐渐递增的序号,为了与各段的序号区分开来,要点序号的级别要比段落的序号低。段落化和要点化结合起来,就成了序列化。如【例4】中有三问,答案的格式就可以是:

⑴唐太宗的评价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汉武帝北击匈奴,解除了边患,有利于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中原与北方边疆地区的交往和联系。
⑵主要表现:①打败东突厥后,不改变原有的部落组织、风俗,设都督府管辖;②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③唐蕃联姻。
不同之处:汉武帝以战争政策为主;唐太宗以安抚(收服民心)为主。 ⑶历史影响: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②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③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④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书面表达能力差是思路不清晰的表现,而培养书面表达能力,恰恰又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平时做题时就要用正确的概括、简练的语言做答,真正做到答题时得心应手、思路顺畅。

总之,答好问答题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要真正读懂了教材、熟练掌握了正确的答题步骤、注意好答题的格式和文字表达,相信是一定能够达到理想的境界的。

回答(2):

  不知道你是初中历史、还是高中历史。初中历史更重视基础,高中历史则需要一定的分析总结能力。如果答不到点上,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究其根本,还是基础(平时)

  中学阶段,对于九成以上的题目来说,还是要基于课本知识的。许多人在答题时看到材料和题目,不能及时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答案,归根到底是课本不熟悉。

  对于这个问题:

  ① 通读课本。这一点很重要,有的时候一些不经意的地方会在考试中有大用。平时可以没事的时候多翻翻课本、参考书,包括材料、小字、注释都要看,不以背过为目的,但要尽量熟悉。当小故事来看、跟同学一起挖掘历史中有趣的东西、互相八卦一下,可以提高兴趣。

  ② 抓住脉络。当年读书时老师一直强调要列知识树,当时觉得很烦,但实在有用,这个可以让你在答题时做到心中有数、答题不慌,而且不容易漏点掉点。这个东西当作业做很烦,但自己主动做的话还可以,不用写得很整齐,掌握的好的地方可以简略的写一两个字标识清楚,陌生的地方列得详细一点。既可以按课本的思路一课一课的来列,也可以按朝代顺序纵向,按政治经济文化横向,或是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总之平时横向、纵向多总结,考试就省去了思考的时间;有了脉络纲领,自然不容易漏点。


  二、技巧尚欠(考时)

  要知道这是应试考试,还是中学阶段,不是写论文,不需要你有什么自己的思想(平时可以有,考试时还是忘了它们吧),如果你太有想法了,命题和阅卷老师可能跟不上你的节奏。

  这个时候怎么办捏~

  ① 考前洗脑。考前只能看正统教材,把那些不管是正史史料、野史杂谈、大神科普、小说电视统统都扔掉,这些东西只会干扰你的思维,对答题并无帮助。我从小就是历史爱好者,看的东西也不少,但是你要知道中学阶段的历史考试只采用主流正统观念,属于洗脑教材,你得把身份摆正思考一下:“你的观点出现在这儿合适吗”

  ② 看到熟悉的材料、题目别兴奋。尤其是大考,一般是不会出烂大街的题目的。所以,当看到熟悉的材料和题目时更要紧张——我能看出这道题和我以前见过的题的区别吗?

  ③ 学会审题。都说审题重要,但很多人讲的很复杂,却偏偏学不会。说白了,审题就是你与命题老师的交流,他会在题干里告诉你他想要你答什么,你分析出来写下来,你就赢了;反之,就算再花团锦簇、言之成理,也很难拿到分数。这是个揣摩的过程,不太好学,但也有技巧,这就是换位思考。首先你要掌握考试大纲,一切考题都是考试大纲的变形;这时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有些题明明题目里没有问,答案里却有;有些地方问了,反而答得极为简略。这就是命题重心告诉你的。这个可以平时多拿一些真题的题目和答案对照着来看,不要看不靠谱的模拟,模拟题只能帮你给你的基础知识查漏补缺,对考试技巧的锻炼用处不大。

  ④ 重视材料。看完题目,再看材料。题目你会,要看材料,因为材料可以帮你丰富答案,查漏补缺;题目不会,更要看材料,因为很多题仅仅靠总结材料都可以得满分。


  暂时就想到这些吧,主要是不清楚你的具体情况,如果能提供几道你的答案与标准答案的对比,应该能看的更清楚些。或者你也可以课余找你的老师咨询下,老师一般还是很愿意帮你分析的。

回答(3):

总结不到位,试着将提高逻辑能力 一点之后要多分析 然后再总结

回答(4):

当然是写历史的人的问题啊!

回答(5):

材料逐句分析,找出关键,概括的话提高语文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