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问题没看头
不过你的想法很有意思,我要好好琢磨一下。
好像也从来没有认真想过为什么而孝
1、孝是什么?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
在西周,孝的含义有:
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
二、传宗接代。在周人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易经》:“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
2、应不应该孝?
个人理解:不是说不孝顺就等于忤逆。我觉得,“孝顺”是一种人性,是一种道德,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义务。没有应该与不应该,就如同父母应不应该抚养子女是一样的性质。
3、从社会上,孝在社会的推行会带来什么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社会上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显然孝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无法用社会效益直接衡量的。不敢说孝会怎样,但是如果社会没有了孝,社会矛盾激化,孝牵扯到代与代之间的关系,一代不孝也许就代代不孝,这真心后果不堪设想。
4、从个人来说,孝心对自己能带来什么?物质还是精神?
首先,孝是一种美德,一个没有孝心的人,应该很难是一个思想健全人。
其次,之前处理过一个案例,有对夫妇对父母不孝,在调节他们家庭矛盾的时候,他们说了一句话让我很是震惊。“他们以前是怎么对我爷爷奶奶,我就怎么对待他们”。一方面可怜现在这对父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自作孽不可活,我回了一句,“那你们现在对你的父母,你有该让你的下一代怎样对你?”~~
所以,孝心对自己能带来什么,我想本身就是一种个人修养,好处多多。退一万步想,只有你孝顺了你的父母,给你的子女做好了榜样,至少,你的子女也会同样学到,得到,领悟到孝道。与其代代不孝,是不是代代孝要过得美好。无论对长辈,对自己,对晚辈,对社会,对国家……
物质还是精神?我想,应该都有。精神为主,物质为辅。精神代代相传。物质由我们的下一代的人代代供给上一代。
5、是对自己存在价值的肯定吗?
我想,这个可以有,但不是必须有,因人而异。
个人价值
义一:人的个人价值是指个人或社会在生产、生活中为满足个人需要所做的发现、创造,其是个人自我发展及社会对于个人发展的贡献。其包括个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的个人价值,为不同主体对于个人所具有的自由贡献。
义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个人的社会价值。个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社会的发展需要所做出的贡献,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所以,孝道完全可以符合上面的两个定于,可以成为一个衡量个人价值的一个其中标准
但是他不是唯一,因为这样的标准有很多很多。
没有给你清晰的论据,这像是一道证明题,明明越是浅显易懂的东西越难用条条框框说得清楚。
比如,请证明平行的两条线不能相交。
我觉得只是为了心安,父母的辛苦不论是为了下一代还是为了让下一代孝顺自己,既然都付出在自己身上,那自己就该把这样的辛苦用行为和心意还给父母。有的人觉得应该付200%,有的人100%,有的人50%。。。数字的多少决定人比较时孝与不孝的答案。
不为什么,只为你的母亲十月怀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