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体型上分辨蛐蛐和蝈蝈:蝈蝈的体积相较而言是比较大的,蝈蝈雄虫体长35-41毫米,雌虫体长40-50毫米。蛐蛐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
2、从食物上区别蛐蛐和蝈蝈:天然蝈蝈主要的食物是昆虫及田间害虫,它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田间的卫士。而蛐蛐则恰恰与之相反,喜好是破坏各种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对幼苗的损害特别严重,是农业害虫。
3、从颜色上分辨蛐蛐和蝈蝈:蝈蝈全身呈现鲜绿或黄绿色。而外表看起来头大、颜面近平直;触角褐色,丝状长度甚至可以超过超过身体。蛐蛐为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触角细长。
4、从外表上分辨:蝈蝈的身体呈扁或圆柱形,触角一般长于身。翅发达、不发达或消失。雄性有翅个体在前翅附近有发音器,通过左右两翅摩擦而发音。而蛐蛐则没有这一特点。
5、从发音器上分辨:雄虫翅短,具发音器,雌虫只具有翅芽,腹末有马刀形产卵管,长约为前胸背板的2.5倍。前足腔节基部具听器,3对足的腿节下缘具黑色短刺并呈锯齿状。而蛐蛐无论雌雄都具备发音器。
参考资料:蟋蟀(昆虫纲动物)_百度百科
蝈蝈(螽斯科大型鸣虫通称)_百度百科
区别:
一、从体型上分辨。蝈蝈比较大,蝈蝈雄虫体长35-41毫米,雌虫体长40-50毫米。蛐蛐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体一般20毫米左右。
二、从颜色上分辨。蝈蝈全身鲜绿或黄绿色。头大、颜面近平直;触角褐色,丝状长度超过身体;复眼椭圆形。蛐蛐为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
扩展资料
如何分辨:
1、分辨蝈蝈:老嫩秘诀是看肚皮、看头部、看体色、看吃食、看须爪、看行动速度。
2、分辨蛐蛐:体色多为黑褐色,体型多呈圆桶状,有粗壮的后腿,比身体还要长的细丝状触角。腹部末端有两根长尾丝,如果是雌虫,还有一根比尾丝还长的产卵管。
3、分辨雌雄:翅膀有明显凹凸花纹的是雄的,翅纹平直的是雌的。最特殊的是,他的听器是在前脚节上。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蝈蝈
百度百科—蟋蟀
蛐蛐(蟋蟀)和蝈蝈可通过以下几点进行区别:
1、分布:蝈蝈主要分布在河北以养殖为主、河南、黑龙江、 吉林、、山东、北京、天津。蛐蛐的分布地域极广,几乎全国各地都有,黄河以南各省更多。它喜欢栖息在土壤稍为湿润的山坡、田野、乱石堆和草丛之中。
2、食物:蝈蝈杂食,以捕食其它昆虫为主,在饥饿时能自相残杀,一般雌虫吃雄虫较多。蛐蛐也是杂食性,但是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
3、种类:蝈蝈有白蝈蝈、五色蝈蝈、蓝绿蝈蝈、金黄蝈蝈、红褐蝈蝈、异色蝈蝈、草白(糙白)蝈蝈、山青蝈蝈、黑铁蝈蝈和翠蝈蝈邓。蛐蛐包括中华蟋蟀、大棺头蟋蟀、油葫芦、中华灶蟋等。
4、叫声:雄蝈蝈叫声的是用两叶前翅摩擦发出醇美响亮的音色,这种声音作用于吸引异性、呼唤同性、惊叫敌人。蛐蛐的鸣声不同的音调、频率能表达不同的意思,夜晚蛐蛐响亮的长节奏的鸣声,既是警告别的同性禁止进入,又可求偶。当有别的同性进入其领域内,它便威严而急促地鸣叫以示严正警告。
5、分辨:分辨蝈蝈的老嫩秘诀是看肚皮、看头部、看体色、看吃食、看须爪、看行动速度。分辨蛐蛐:体色多为黑褐色,体型多呈圆桶状,有粗壮的后腿,比身体还要长的细丝状触角。腹部末端有两根长尾丝,如果是雌虫,还有一根比尾丝还长的产卵管,分辨雌雄还有一招,翅膀有明显凹凸花纹的是雄的,翅纹平直的是雌的。最特殊的是,他的听器是在前脚节上。
参考资料:
蝈蝈 (螽斯科大型鸣虫通称)-百度百科
蟋蟀 (昆虫纲动物)-百度百科
蟋蟀和蝈蝈的科属区别
1、蟋蟀:蟋蟀为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有颚亚门、昆虫纲、有翅亚纲、直翅目、长角亚目、蟋蟀科昆虫。
2、蝈蝈:蝈蝈为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有颚亚门、昆虫纲、有翅亚纲、直翅目、长角亚目、螽斯科昆虫。
蟋蟀和蝈蝈的别称区别
1、蟋蟀:蟋蟀别称促织、蛐蛐、夜鸣虫(因为它在夜晚鸣叫)、将军虫、秋虫、斗鸡、促织、趋织、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蜇等,“和尚”则是对蟋蟀生出双翅前的叫法。
2、蝈蝈:蝈蝈别称蹩踪聒聒、螽斯、螽斯儿、油子、油葫芦(河南漯河与平顶山交界处,苏北徐州地区)、叫应(北京西部张家口至山西)、土喳子(四川南充)、蚤蚂(四川达州、四川渠县)、土狗子(湖南衡阳)、乖子(鲁北地区)等。
蟋蟀和蝈蝈的形态区别
1、蟋蟀: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各足跗节3对,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常跳跃,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产卵器外露。雄、雌腹端均有尾毛1对。雄腹端有短杆状腹刺1对。雌性个体较大,针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
2、蝈蝈:蝈蝈雄虫体长35~41毫米,雌虫体长40~50毫米。全身鲜绿或黄绿色。头大、颜面近平直。触角褐色,丝状,长度超过身体。复眼椭圆形。前胸背板发达,盖住中、后胸、呈盾形。前翅各脉褐色。雄虫翅短,具发音器,雌虫只具有翅芽,腹末有马刀形产卵管,长约为前胸背板的2.5倍。前足腔节基部具听器,3对足的腿节下缘具黑色短刺并呈锯齿状。后足发达,善跳跃,腿节上常有褐色纵走晕纹。
拓展资料:
蟋蟀别称促织、趋织、吟蛩、蛐蛐等,蝈蝈别名蹩踪聒聒、螽斯、螽斯儿等。蟋蟀和蝈蝈是两种容易让人混淆的昆虫,它们出现在同一时间,有着类似的外表体型和叫声,两者之间的最大、最明显的区别要属身体的颜色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蟋蟀和蝈蝈的区别有哪些吧!
蝈蝈是绿色的,像蚂蚱,但较大些。蛐蛐黑色,顶部有长须,尾部有针。
简单的一句话,所属目相同,科不同,所以外形相似但又有不同之处
蛐蛐:蟋蟀(xī shuài)(拉丁学名:Gryllulus;Gryllus)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亦称促织,俗名蛐蛐、夜鸣虫(因为它在夜晚鸣叫)、将军虫、秋虫、斗鸡、促织、趋织、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蜇,"和尚"则是对蟋蟀生出双翅前的叫法。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还是在古代和现代玩斗的对象。
蝈蝈(学名:Uvarovites inflatus):全体绿色。触角鞭状,长于体躯。复眼卵圆形。前翅近膜质,较弱,前缘向下倾斜,静止时左翅覆于右翅之上方。雄虫在左前翅的轭区有圆形的发音器,右前翅的基部有光滑的鼓膜。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外侧。
食性驳杂,从各种小虫到植物茎叶,荤素俱全。具备绝佳的保护色或拟态,人们对于它们的认知,更为直观的是通过声音:蝈蝈依靠翅膀的相互摩擦而发声,这种不开口的"歌唱"被人们称为虫鸣,并在自古至今的文学作品中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