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解释
2025-04-13 08:56:26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 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 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 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 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耳顺下面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 “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
  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 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 。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
  —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回答(2):

首句字面解释为:我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成就事业,四十岁对人事已经没什么困惑的了,五十岁就对自己的人生大彻大悟了,六十岁就对什么都很心平气和了,七十岁就能够随心所欲的做事也不至于破坏规矩。

第二句解释为:聪明的人应该小心谨慎的对待三件事情:天命,成功的人,名言。

第一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成功人的人生历程,第二句为我们指明了通向成功的道路。

我认为两句有点钻营人事的意味,充斥着儒家思想的“礼”。

两句都提到了天命,那什么是天命呢?上天的旨意?错。因为孔子他是无神论者。所以天命不可理解为上天或是神灵。所谓天命就是一种趋势:自己的主观条件决定你能做什么,社会的客观力量决定你应该做到什么程度。我想这就是天命。他认为牢牢把握天命是成功的关键。联系到现实中去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顺应趋势,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感性趣的事业通过努力后若行不同就罢手,不要做一些劳而无功的事情,要学会审时度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可能会成为我们为懒惰开脱的说辞,或许可能导致我们因为没有耐心等待成功而终生于失败为伍。

第二句提到的大人,圣人之言其实也是一种客观趋势,所以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东西。现实中的大人不乏一些沽名钓誉却满肚稻草之流加之人格卑劣更让我们无法去敬重他们。但是《论语》却告诉我们:我们要从心底去尊重他们 的成功。反正我是受不了,你呢?畏圣人之言其实是一种谦虚恭敬的处事态度,也就是要我们不狂妄什么,也不去轻易否定什么,抱着存在即合理的态度行事。这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说白了,孔子的这两句话就是要我们小心谨慎的做事,踏踏实实的做人。

回答(3):

翻译: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时懂得礼仪,说话做事合于礼,四十岁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七十岁时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超过规矩、法度。

这是我们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的文章翻译,绝对正确!!!而且我们老师特地强调楼上那种“大众化”的翻译是有问题的。我可是自己把它打下来的哦!当然,我也不是说楼上答得不好啦!~

回答(4):

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时懂得礼仪,说话做事合于礼,四十岁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七十岁时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超过规矩、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