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地名的由来

“商丘”这个地名的来历是什么,是怎么来的
2024-11-08 19:38:0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据史载,商族始祖契(xiè)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后迁徙,后人便称商族人居住过的废墟之地为“商丘”。

商丘始封宋国,建都宋城(今睢阳区);隋、唐称宋州;曾改为归德郡;宋景德年间称应天府,为宋朝陪都。是为北宋之南京。

金承安五年改称归德府,元、明、清朝袭之;民国十八年称商丘至今。商丘是至圣先师孔子的祖籍,古代文哲大师庄周和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里,是商人、商品、商文化的发源地。

全市共有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景点3000多处。商丘古城(睢阳区)是全国保存较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

扩展资料:

商丘地名的传说故事:

古时候,人们都吃生食,后来由于打雷闪电和刮风等自然原因,形成天然火,把树籽和来不及逃走的野兽等物烧熟了。人们拣了吃,发现熟食比生食好吃得多。

于是慢慢学会把食物放到火上烤烤吃。那时候没有现成的取火工具,人们一见打雷触电森林起火,就如获至宝,千方百计想办法保存火种。

有一次,帝喾带着他的儿子阏伯出外巡察臣民,来到一个地方,见这里的人们还拿着生食吃,大都身体虚弱,带有病态。帝喾十分可怜他们,问大家为什么不吃熟食。

老百姓回答:“没有火”。帝喾问:“怎么不到别处去找?引来火种,别让它灭呀!”百姓对他说:“找来几回了,有时因为柴草供不上,有时因为洪水泛滥,都灭了。”

帝喾四处看了看,果然有被泛滥的河水浸灭火后的灰烬。他不禁长叹一声,心里想:咋能想个办法让火不灭才好。想了一会,他语重心长地对阏伯说:“你看,眼下帮助这里的臣民引来火种。

并把火管理好不让它灭,是关系着这里的臣民生死存亡的大事情,你是我最有能力的儿子,我想让你办这件事,如何?”阏伯是个忠诚、听话的人,当即就满口答应下来。

从此,阏伯就成了这里的“火正”(管理火的官),这片地方就成了帝喾给阏伯的封地,封号为“商”。 阏伯被封到这里后,终日为火事操劳,忙得饭也顾不上吃,觉也睡不好。

他先带领百姓从很远的地方引来火种,并想办法堆成一个土丘,把火种置于丘上,上面搭上一个遮雨的蓬子,这样,天上下雨不能把火浇灭,河水泛滥也不能把火浸灭。

然后,他又亲自带领人们四处寻找柴草,由于阏伯的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商”的百姓们不但可以到处生火,而且还能让火经久不息。

大家感激阏伯,都说他是天上的神仙下凡,给百姓造福来了。 阏伯死后,人们怀念他的功德,怀着崇敬的心情,以当时最厚的葬礼把他葬在生前存放火种的土丘上。

按照当时的风俗,悼念他的人每人都要往他坟上添一包黄土。因而,土丘被堆得越来越大。因为阏伯的封号是“商”,这座土丘从此便被称为“商丘”。时间长了,“商丘”便成了这儿的地名。

商丘周边地名来历:

1、宋集镇:在商丘古城东南35公里,唐代建村归宋州,定名宋集。明、清称作宋家集。中华民国时期仍称宋集。

2、坞墙镇:商丘古城东南27公里处,原为商汤南亳都址,后成为村。宋,开宝年间,该村南邻涣水,有水路可自汴京(开封)通往江淮各地,常有商船经过,遇风停泊此处。船主为防风停船,在涣水北岸筑寨墙一道,人称坞墙。因有客栈,店铺形成集镇,俗称坞墙集。

3、冯桥:商丘古城东南19公里处。原名李油坊,乾隆年间李姓在此建香油作坊,故名。后冯桥乡政府搬此,简称冯桥。

4、闫集:在商丘古城东南12公里处。古称洪风口。唐代闫氏在此开店,取名闫小店。宋代更名闫家集。清末简称闫集。

5、双八:在商丘古城东北16公里处。在汉代建村,隋代起集,因村民多姓丁,名丁家集。宋朝建丁镇,因处于宋州至齐鲁的要道口,又名丁家道口。1912年更名道口集。后因1958年毛泽东8月8日视察此地,为纪念,改名双八。

6、张阁:在商丘古城东北14公里处。明初张才在此建村,取名张才庄。清末因地处刘口至亳州要道,张姓在道上建一楼阁,改名张阁。

7、谢集:在商丘古城西北20公里处。1913年修陇海铁路时建车站,其南4公里有小坝得名小坝站。1958年谢集人民公司迁此,更名谢集车站,建成谢集。

8、李口:在商丘古城南15公里处。春秋时期称新城,又称新城亭。宋时因早兵乱成瓦砾,俗称瓦子坡。明初,李姓重建,因临渡口,更名李家口,因有集市,又名李家口集。清末简称李口集。

9、郭村:在商丘古城南15公里处。唐代郭姓在此建村兴集,故名郭村。

10、包公庙:在商丘古城南30公里处。宋仁宗时,龙图阁直学士保证从汴京(开封)回家乡庐州(合肥)途径此地,后人为纪念他而建包公庙。金代发展成村庄,村以庙名。

11、周集:商丘古城东15公里处。明洪武年间周姓在此建村起集,取名周家集,简称周集。

12、平台:在商丘古城东北9公里处。春秋宋平公筑台,宽广而平,故名平台。三国时此地成村,后有集市,称平台集。简称平台。晋谢惠连赋雪在此,又称雪苑。

13、高辛:在商丘古城南23公里处。上古为帝喾高辛氏初封都邑,取名高辛。宋朝置高辛镇。明设高辛辅。历代有集市,故称高辛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丘

回答(2):

据史载,商始祖契居商,后来迁徙,后人便称商族人居住过的废墟之地为商丘。

商丘始封宋国,建都宋城(今睢阳区);隋、唐称宋州;曾改为归德郡;宋景德年间称应天府,为宋朝陪都。是为北宋之南京;金承安五年改称归德府,元、明、清朝袭之;民国十八年称商丘至今。商丘是至圣先师孔子的祖籍,古代文哲大师庄周和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里,是商人、商品、商文化的发源地。全市共有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景点3000多处。商丘古城(睢阳区)是全国保存较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

回答(3):

您老:Ms. Kong,恭候

回答(4):

第一个不对

回答(5):

商丘传为上古帝王之都,约在公元前24世纪,帝颛顼曾建都于商丘。帝喾子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为商族人的始祖。约公元前16世纪,契的13世孙成汤,灭夏称商,初都南亳(今安徽亳州)。约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三年,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成王封殷商后裔微子启于商丘,称宋国。周赫王二十九年(前286)齐、楚、魏灭宋而三分宋地,商丘属魏。
  秦时,本地分属砀郡与陈郡。西汉高祖五年(前202)改为梁国,属豫州。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将梁国改为梁郡。后乳癌吧管理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时仍为梁郡。南朝宋、齐为南梁郡,属南徐州。北魏为梁郡,属南兖州。隋开皇初梁郡废,十六年(596)置宋州,大业三年(607)复置梁郡。唐武德四年(621)又改为宋州,天宝元年(742)置睢阳郡,属河南道,乾元元年(758)复为宋州。五代梁三年(909)升为宣武军,五代唐庄宗同光元年(923)改为归德军,五代周时仍为宣武军。北宋初复置宋州,景德三年(1006)升宋州为应天府,属京东西路(应天府始为京东东路路治,后为京东西路路治),大中祥符七年(1014)诏升为南京。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更名为归德府,属南京路。元为归德府,属河南布政使司。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降府为州,属开封府。嘉靖二十四年(1545)升州为府。清沿明制,仍为归德府,属河南省。  
 民国2年(1913)裁归德府,所属各县划归豫东道。1914年改豫东道为开封道。1932年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直到1948年。  
 1948年11月全区解放后为豫皖苏第一行政区,1949年3月改为河南省商丘专区,辖睢县、民权、宁陵、柘城、商丘、虞城、夏邑等7个县及商丘市。1950年5月商丘县城关区改建为商丘市,原商丘市改为朱集市。1951年7月设立谷熟办事处(县级),同年8月朱集、商丘二市合并为商丘市,市治朱集。1952年1月,永城县(现在的永城市)由皖北专区划归商丘专区,同年8月撤谷熟办事处正式建谷熟县。1953年1月,裁淮阳专区,其所属淮阳、鹿邑、太康、沈丘、项城、郸城等6县划归本区。1958年12月,商丘专区并入开封专区,1961年12月恢复商丘专区,1965年6月,淮阳、鹿邑、太康、沈丘、项城、郸城等6县划归周口专区。1968年改为商丘地区。1977年10月兰考县由开封地区划归本区,1980年8月兰考重归开封地区。1997年6月撤地设市,为目前的商丘市,辖梁园、睢阳2区,虞城、夏邑、民权、宁陵、柘城、睢县6县,代管县级市永城市。总面积10704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85平方公里。
商丘城西南三里,有一座十来丈高的土台,人们都叫它“阏伯台”,台上有一座庙,人们叫它“火神庙”。说起阏伯台和火神庙来,倒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古时候,人们都吃生食,后来由于打雷闪电和刮风等自然原因,形成天然火,把树籽和来不及逃走的野兽等物烧熟了。人们拣了吃,发现熟食比生食好吃得多,于是慢慢学会把食物放到火上烤烤吃。那时候没有现成的取火工具,人们一见打雷触电森林起火,就如获至宝,千方百计想办法保存火种。
有一次,帝喾带着他的儿子阏伯出外巡察臣民,来到一个地方,见这里的人们还拿着生食吃,大都身体虚弱,带有病态。帝喾十分可怜他们,问大家为什么不吃熟食,老百姓回答:“没有火”。帝喾问:“怎么不到别处去找?引来火种,别让它灭呀!”百姓对他说:“找来几回了,有时因为柴草供不上,有时因为洪水泛滥,都灭了。”帝喾四处看了看,果然有被泛滥的河水浸灭火后的灰烬。他不禁长叹一声,心里想:咋能想个办法让火不灭才好。想了一会,他语重心长地对阏伯说:“你看,眼下帮助这里的臣民引来火种,并把火管理好不让它灭,是关系着这里的臣民生死存亡的大事情,你是我最有能力的儿子,我想让你办这件事,如何?”阏伯是个忠诚、听话的人,当即就满口答应下来。从此,阏伯就成了这里的“火正”(管理火的官),这片地方就成了帝喾给阏伯的封地,封号为“商”。 阏伯被封到这里后,终日为火事操劳,忙得饭也顾不上吃,觉也睡不好。他先带领百姓从很远的地方引来火种,并想办法堆成一个土丘,把火种置于丘上,上面搭上一个遮雨的蓬子,这样,天上下雨不能把火浇灭,河水泛滥也不能把火浸灭。然后,他又亲自带领人们四处寻找柴草,由于阏伯的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商”的百姓们不但可以到处生火,而且还能让火经久不息。大家感激阏伯,都说他是天上的神仙下凡,给百姓造福来了。 阏伯死后,人们怀念他的功德,怀着崇敬的心情,以当时最厚的葬礼把他葬在生前存放火种的土丘上,按照当时的风俗,悼念他的人每人都要往他坟上添一包黄土。因而,土丘被堆得越来越大。因为阏伯的封号是“商”,这座土丘从此便被称为“商丘”。时间长了,“商丘”便成了这儿的地名,直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