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指的是酸的解离常数,Ka越大,酸越容易解离出氢离子,酸性越强。pKa是Ka的负对数,pKa=-lg(Ka),Ka越大,pKa越小,酸性越强,反之,Ka越小,pKa越大,酸性越弱
正如pH越小,酸性越强,pH越大,酸性越弱。
酸性强弱分析:H2C2O4>H2SO3>H3PO4>HF>CH3COOH>H2CO3>H2S>HClO>H2SiO3>HCN
其实,掌握以下几组就可以了:强酸:HClO4、H2SO4、HNO3、HCl、HBr、HI,中强酸:H2SO3、H3PO4,弱酸:CH3COOH、H2CO3、H2S、HClO、H2SiO3。
其中CH3COOH>H2CO3>HClO,H2CO3>H2SiO3必须知道!HClO4>H2SO4>HCl>HNO3 。
事实上强酸(Ka=1)在水中的酸性是一样的,因为它们的H+都变成H3O+,无法比较谁的H+更多,这种称为“拉平效应”,水是拉平溶剂,将所有强酸的酸性拉平。比较强酸的酸性,可以用分辨试剂纯乙酸(冰醋酸,HAc),具有分辨效应.强酸可以与纯乙酸形成H2Ac+,形成的量是不一样的,酸性越强形成的H2Ac+越多,实验表明形成H2Ac+的量是:HClO4>H2SO4>HCl>HNO3,所以酸性强度是HClO4>H2SO4>HCl>HNO3。HI>HBr>HCl 。
与电负性有关.电负性是指某元素吸引阳离子的能力,显然电负性是F>Cl>Br>I.电负性越强,吸引氢离子的能力就越强,释放氢离子的能力就越弱,酸性就越弱,所以HI>HBr>HCl>HF(其实这是高中常识)。
一般说来,水溶液电离度越大,其酸度越大.
判断酸性的唯一标准就是判断其中的氢原子再水中是否易电离成氢离子。一种酸越易电离,它的酸性越强。例如盐酸,它在水中的电离度是百分之一百,也就是说盐酸的氢原子全部电离成氢离子,因此盐酸是强酸。
对于无氧酸来说,在元素周期表中,卤素的无氧酸是同周期中最强的,例如盐酸强过氢硫酸。而对于同族元素来说,非氢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无氧酸的酸性越强。例如在卤族元素中,盐酸的酸性强于氢氟酸的酸性,而且氢溴酸强于盐酸。
对于氢硫酸酸性弱于盐酸这个问题,其实是这样的。在氢硫酸溶液里,硫化氢分子内存在着氢键,这个氢键使硫化氢的结构更加稳定,所以氢在水中更加不容易电离出来,所以硫化氢的酸性弱于盐酸的酸性。其实氢键的存在是很广的,在水中就有氢键的存在。水的熔沸点之所以比硫化氢高的多,就是由于分子键存在氢键。
对于有氧酸来说,酸性是比较好判断的。判断无氧酸的酸性只要看酸根中的主元素的非金属性。非金属性越强的酸性越强。这是普遍规律。在有氧酸根中,主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与氧的结合能力就越强,于是与氢之间的键的键能就越小,氢就越容易游离出来。但是,有很多非金属都有不同的正价态,也就能形成很多种有氧酸,分别叫高某酸,某酸,亚某酸,次某酸。对同种元素形成的有氧酸之间的比较规律就是高价态的酸酸性强于底价态的酸的酸性,也就是,高某酸强于某酸强于亚某酸强于次某酸。原因与以上相同。
1、Ka指的是酸的解离常数,Ka越大,酸越容易解离出氢离子,酸性越强 pKa是Ka的负对数,pKa=-lg(Ka), Ka越大,pKa越小,酸性越强, 反之,Ka越小,pKa越大,酸性越弱 正如pH越小,酸性越强,pH越大,酸性越弱。
2、两种常用的阳离子交换介质:SP离子交换介质和CM离子交换介质,即传说中的强阳(SP)和弱阳(CM)。
3、磺酸基(SP)的电离度大,pKa值小,酸性强,为强酸性离子交换介质,而羧酸基(CM)的电离度小,pKa值大,酸性弱,为弱酸性离子交换介质。
4、而对于阴离子交换介质来说,由于季铵基(Q)的电离度比叔胺基(DEAE)的电离度大,因此,含季铵基的介质为强碱性离子交换介质。
扩展资料
PH值:
从pKa值还可以判断出离子交换介质的pH适用范围,通常强性离子交换介质的应用pH范围较广,而弱性离子交换介质的使用pH范围较窄。
如在低pH值时(pH<3)宜选用强酸性介质而不宜用弱酸性介质;pH>10宜用强碱性介质而不宜用弱碱性介质。在选用离子交换介质是应注意所用工作液与离子交换介质适用的pH值范围的匹配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PKA
Ka指的是酸的解离常数,Ka越大,酸越容易解离出氢离子,酸性越强
pKa是Ka的负对数,pKa=-lg(Ka),
Ka越大,pKa越小,酸性越强,
反之,Ka越小,pKa越大,酸性越弱
正如pH越小,酸性越强,pH越大,酸性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