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姓李的大将有哪些,最好是有名的。

要有简介,生平事迹,著名的就详细,反则略。
2024-12-01 01:01:2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李广(?-前119),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人。其先祖李信为秦国名将,曾率秦军追逐燕太子丹直到辽东。 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少年从军,抗击匈奴。他作战英勇,杀敌颇众,使汉文帝大为赞赏。九年后,汉景帝即位,李广升为骑郎将,成为景帝身边的禁伟骑兵将军。吴王、楚王叛乱时,李广以骁骑都尉官职跟随太尉周亚夫出征平叛,在昌邑城下夺得叛军军旗,立下显赫战功。诸王叛乱平定后,李广调往上谷、上郡、陇西、雁门、代郡、云中等西北边陲做太守,抗击匈奴的入侵。

  一次,匈奴进攻上郡,景帝派了一名亲随到李广军中,这名亲随带了几十骑卫士出游,路上遭遇三名匈奴骑士。结果,卫士们全被射杀,亲随本人也中箭逃回。李广闻讯,即率百名骑兵追击,亲自射杀其中两人,生擒一人。刚把俘虏缚上马,匈奴数千骑兵赶来,见到李广等人,以为是汉军诱敌之兵,连忙抢占了一座高地。李广所带的百骑兵士慌忙上马欲逃。李广大喝:"我们远离大军数十里,逃必死!不逃,匈奴以为是诱敌之计,必不敢攻击我们。"遂带领兵士向匈奴骑兵迎去,离匈奴阵前二里之遥,他令士兵下马解鞍,匈奴搞不清他们的意图,果然不敢攻击,只派一名将官出阵试探,李广飞马抢到阵前,将他射落马下,然后从容归队。到夜半时,匈奴人认为一定有汉军埋伏夜袭,遂引兵而去。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调李广为未央卫尉。四年后,李广率军出雁门关,被成倍的匈奴大军包围。匈奴单于久仰李广威名,令部下务必生擒之。李广终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押解途中,他飞身夺得敌兵马匹,射杀追骑无数,终于回到了汉营。从此,李广在匈奴军中赢得了"汉之飞将军"称号。归朝后,李广被汉帝革除军职,贬为庶人。

  几年后,匈奴杀辽西太守,击败韩安国将军。武帝重新起用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闻"飞将军" 镇守右北平,数年不敢来犯。 一次,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中大石,以为是虎而一箭射去。待他近看时,方知射中的是大石,而那枝箭却深深地射入了石中。他张弓对石再射,却始终不能再将箭射入石中了。

  公元前120年,李广率四千骑兵出右北平。配合张骞出征匈奴。兵进数百里,突然被匈奴左贤王率四万骑兵包围,汉兵死伤过半,箭矢也快用完了。李广令士兵们引弓不发,他自己以大黄弓连续射杀匈奴裨将多人。匈奴兵将大为惊恐,纷纷被李广的神勇所镇住而不敢妄动,直到第二日,汉军主力赶到,李广军得以解出重围。

  公元前119年,大将军卫青率军出击匈奴,李广以60多岁的高龄任前将军职。出塞后,卫青从俘虏口中得知了单于的驻地。他想甩开李广独得大功,便令李广的前锋部队并入右翼出东道,他自带中军去追单于。李广力争无果,遂引军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军出东道。由于道路难走又无响导,终于迷了路。此时卫青与单于接战,单于逃走,卫青只得徒劳而返,在回军的路上才与右翼部队会合。卫青差亲信带着酒肉来慰问李广,向他询问右翼部队迷路的经过。说卫青要向天子上报,把走失单于的责任推给右将军赵食其。李广一身正直,自然不答应。卫青大为光火,又派人催逼李广的幕僚去中军接受审问。李广说"他们无罪,迷路的责任在我,我自己去受审。"把责任全揽在自己身上。来人走后,李广望作那些多年共同生死的部将,慨然叹道:"我自少年从军,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想不到现今却被大将军如此催逼,我已年过花甲,那能再受这样的屈辱!"说罢拔出配剑引颈自刎。一代名将,就这样含冤,悲惨地陨落了。

  唐朝诗人王昌龄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汉初的边境战争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其自然和人文特点决定了这场战争的异常坚苦和残酷。远离后方的长途奔袭,急风暴雨般的仓卒遭遇,以及众寡悬殊的孤军奋战,成为经常作战的方式。李广无疑是适应于这些作战特点的杰出将领。非凡的勇敢、决断和应变能力、忠信正直的磊落襟怀,以及有别于传统的治军方法,使他成为受部下拥戴、敌军闻之丧胆的一代名将。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人。他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终其一生,主要是做为武将活跃于历史舞台的。

  约在赵惠文王(前298年——前266年)中期,李牧已成为一位富有韬略的边将。他常居代地雁门郡(今山西宁武以北一带),根据实战需要,他设置官吏僚属,当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为军费。他厚待战士,每天宰杀数头牛犒劳士卒;他注意提高战斗能力,每天教练士卒骑射;他有严格的防守措施,挑选派出人员侦探敌情、随时发出报警信号。他和军民约定:一旦匈奴人侵,未得出击号令,一律速将人马物质全部退入堡垒固守,不得轻易出击。这样坚持数年,军队无任何伤亡损失,形成了一支装备精良而素质极高的边防军。

  但匈奴却以为李牧胆怯,军卒中亦有人觉得自己的将领胆怯,为此常有议论。赵王闻听传言,便责备李收。李牧不予理睬,激怒赵王,召他回朝,另派别将取代他。

  新将领守边一年多,匈奴一入侵,便带兵出战。出战多数失利,损失伤亡很重,边民不能进行正常的耕种和畜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守,李牧谢绝,坚称有病,闭门不出。赵王再三勉强,李牧才说:“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赵王应允,于是李牧再度到了边地。

  李牧一如既往,匈奴仍是数年一无所得。但匈奴终究还是认为李牧胆怯,边地军卒得到丰厚的供养而未能效力,也都想请求一战。于是李牧精选战车1300乘,精骑1.3万匹,勇士五万人,射手10万人,加紧演习战术。同时放纵边民畜牧,使民众布满原野,诱使匈奴人侵。

  匈奴小股人马侵入时,赵军假装败走,并抛下数千民众给敌人。匈奴单于贪得民众财物,便率大军入侵,李牧常设奇阵,用两侧包抄,痛击敌人,大破匈奴10余万骑。接连又灭掉(衤詹)褴,攻破东胡,降服林胡,单于落荒而逃,以后10多年不敢接近赵国边城。

  由于李牧确保了赵国边境的安全,使赵国君臣能无后顾之忧地对付强秦的兼并战争,实际上,蔺相如、廉颇、赵奢等人在政治军事斗争上的每一个胜利,都有李牧的协作支持在内。

  李牧到朝中任职,约在孝成王二十年(前 246年)以后。这一年,他曾因国事需要调回朝中,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两年后,悼襄王继位。当时,赵奢、蔺相如已死,廉颇与乐乘均出走他国,李牧成为朝中重臣。悼襄王二年(前 243年)他带兵攻取了燕的武遂(今河北徐水县西)、方城(今河北固安县南)。此时,泰国迅速地兼并了魏国的大片土地,迫使魏国屈服之后,把主要兵力对向赵国。赵王迁二年(前 234年),秦大将桓(齿奇)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临漳县西)、武城(今山东武城县西),杀赵将扈辄,斩首10万。三年(前 233年),又带重兵攻打赵国。赵派李牧为大将军,大破秦军于宜安(今河北高城县西南),桓(齿奇)兵败潜逃。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万家购求桓(齿奇)(又称樊于期)之首。可见此次大胜对秦打击沉重,而赵得到喘息之机。因功大,李牧被封为武安君。

  赵王迁四年(前 233年),秦再度出兵攻赵之番吾(今河北平山县),李牧出击,秦军败逃,但赵的军力损失也很大。当时韩、魏已听命于秦,尾随秦军攻赵,李牧为此又向南进军,抵御韩、魏的进攻。

  赵正迁七年(前 229年),秦国大将王翦大举攻赵国,率上党兵卒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杨瑞和率河间兵卒进围赵都邯郸。赵国派李牧、司马尚倾全军抵御,一直相持到第二年。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而更大的忧患还在朝中,昏聩的赵王迁,对那个诬陷过廉颇的秦国间谍郭开宠信不疑。秦国在战场上不能速胜,便又行反间故计,重金贿赂郭开,使其诬告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迁不作分析,马上派赵蓖及齐将颜聚取代李牧。李牧为社稷军民计,拒交兵权,继续奋勇抵抗。赵王、郭开便暗中窥探,乘其不备之时,加以捕获残杀,并罢黜废免了司马尚。三个月后,王翦大破赵军,杀死赵蓖,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攻取邯郸,灭掉了赵国。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优秀的将领。他的无辜被害,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胡三省注《通鉴》时曾将李牧的被害与赵国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赵之所恃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赞》中说赵王迁“其母倡也”,“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批判赵王迁而迁怒其母,未必妥当,但他的义愤填膺,与读者的心是相通的。这种义愤。起着强烈而深刻的教育作用,也是对爱国志士的慰藉。

  李靖(571—649),字药师。
  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隋将韩擒虎的外甥。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并抚摩着他说:“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李靖先任长安县功曹,后历任殿内直长、驾部员外郎。他的官职虽然卑微,但其才干却闻名于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书牛弘称赞他有“王佐之才”,隋朝大军事家、左仆射杨素也抚着坐床对他说:“卿终当坐此!”[1] 大业(605—617)末年,李靖任马邑郡(治今山西朔县东)丞。这时,反隋暴政的农民斗争已风起云涌,河北窦建德,河南翟让、李密,江淮杜伏威、辅公祏等领导的三支主力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涤荡着隋朝的腐朽统治。身为隋朝太原留守的李渊也暗中招兵买马,伺机而动。李靖察觉了他的这一动机,遂“自锁上变”,将往江都,以告发此事。但当到了京城长安时,关中已经大乱,因道路阻塞而未能成行。不久,李渊于太原起兵(参见李渊太原起兵),并迅速攻占了长安(参见李渊攻取长安之战),俘获了李靖。李靖满腹经纶,壮志未酬,在临刑将要被斩时,大声疾呼:“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李渊欣赏他的言谈举动,李世民爱慕他的才识和胆气,因而获释。不久,被李世民召入幕府,充做三卫。 武德元年(618)五月,李渊建唐称帝,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为了平定割据势力,李靖随从秦王东进,平定在洛阳 李靖半身画像
  称帝的王世充,以军功授任开府。从此,李靖开始崭露头角。 当进击王世充的战役(参见洛阳、虎牢之战)打响不久,盘踞在江陵(今属湖北)的后梁萧铣政权派舟师溯江而上,企图攻取唐朝峡州(今湖北宜昌)、巴、蜀等地,被峡州刺史许绍击退,遂退守安蜀城及荆门城。为了削平后梁萧铣这一割据势力,唐高祖李渊调李靖赴夔州(今四川奉节)安辑萧铣。李靖奉命,率数骑赴任,在途经金州(今陕西安康)时,适遇蛮人邓世洛率数万人屯居山谷间,庐江王李瑗进讨,接连败北。李靖为庐江王出谋划策,一举击败了蛮兵,俘虏甚多。于是顺利通过金州,抵达峡州。这时,由于萧铣控制着险塞,再次受阻,迟迟不能前进。李渊却误以为他滞留不前,贻误军机,秘密诏令许绍将他处死。许绍爱惜他的才干,为他请命,才免于一死。 不久,开州蛮人首领冉肇则叛唐,率众进犯夔州,赵郡王李孝恭率唐军出战失利,李靖则率八百士卒袭击其营垒,大破蛮兵。后又在险要处布下伏兵,一战而杀死肇则,俘获五千多人。当捷报传到京师时,唐高祖高兴地对公卿说:“朕闻使功不如使过,李靖果展其效。”立即颁下玺书,慰劳李靖说:“卿竭诚尽力,功效特彰。远览至诚,极以嘉赏,勿忧富贵也。”李靖的精诚至忠博得了李渊的信用,改变了对他的成见,并亲笔写敕与李靖说:“既往不咎,旧事我久忘之矣。”

  李愬(773-821)唐代大将。字元直,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李晟子。有韬略,善骑射。初任坊、晋二州刺史。
  辉煌战绩:夜袭蔡州
  一、战事起因
  1、吴元济叛乱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闰八月,彰义军(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卒。其子吴元济 隐匿少阳死亡的消息,径自接掌军务,拥兵自立。淮西一镇仅有蔡(今河南汝南)、申 (今河南信阳)、光(今河南潢川)区区三州之地,周围都是唐朝州县,势孤力单。十 月,一向有志于削平藩镇的唐宪宗以严缓为蔡、申、光招抚使,决定对淮西用兵,讨伐 吴元济。   元和十年(815年),吴元济在唐军的四面围攻下负隅顽抗,并派人向成德王承宗、 淄青李师道求援。王、李一面上表请求赦免吴元济,一面出兵策应淮西,派人烧毁朝廷 储藏的钱帛粮草,刺杀力主讨伐的宰相武元衡。宪宗不为其所动,擢升主张用兵的裴度 为宰相,令其主持征讨,并以韩弘取代作战一年、无功可言的严绶。同时,又将刺杀武 元衡之罪归之于王承宗,下令对成德用兵。   2、唐军溃败   元和十一年(816年),唐军进攻成德。各路唐军因缺乏最高统帅,难以协调行动, 被王承宗逐一击破。淮西战区的唐军因主帅韩弘养寇自重,只能各自为战。东路唐军击 败淮西军,攻占鏊山(今河南丘东)。北路唐军连败淮西军。南路唐军亦攻破申州外城。 西路唐军先败淮西军于朗山(今河南确山),但随即大败于铁城(今河南遂平西南)。   中外为之震惊。但宪宗决意继续用兵,并以名将李晟之子太子詹事李愬为西路唐军统帅。 元和十二年(817年),讨伐淮西的战事进入了关键的一年。五月,宪宗下令停止 对成德用兵,决心集中力量,先平定淮西。这时,北路李光颜率河阳、宣武、魏博、河 东、忠武诸镇唐军渡过溵水,进至郾城,击败淮西兵3万,歼灭十之二三。郾城令董昌 龄、守将邓怀金举城降唐。吴元济得知郾城不守,十分恐慌,将亲兵及蔡州守军全部调 往北线,以增援董重质防守的洄曲。淮西军的主力和精锐都被吸引到了北线。这就为西 路唐军奇袭蔡州创造了条件。 这一年六月,吴元济见部下多降唐,兵势不振,上表请罪,声称愿束身归朝。宪宗 派中使赐诏,允许免其死罪。但吴被其左右及大将董重质所挟制,无法归朝。淮西已到 了穷途末路、指日可下的地步。   七月,唐宪宗因对淮西用兵4年,馈运疲弊,民力困乏,深以为患,遂任命主战最 力的裴度兼领彰义军节度使、淮西宣慰招讨使,赴前线督战。   八月,裴度到达郾城后,上表说诸道皆有宦官监阵,将士进退均取决干中使。胜则 被其冒功,败则被其凌辱,将士谁也不愿出力奋战。宪宗准其所奏,悉去诸道监阵中使。 诸将始得独断专行,战多有功。李愬因此也就得以不受阻拦地发挥其才能。   3、李愬出征   李愬抵达唐州(今河南泌阳)后,采取了种种措施和行动,为奇袭的成功奠定了基 础。 首先,他下车伊始,即亲自行视慰问将士,存恤安抚伤病员,以稳定军心。同时, 又有意示弱,故作柔懦懈惰,御军宽怠,以麻痹敌军。淮西军因屡败西路唐军,见李愬 名位卑微,行事又如此不堪,遂掉以轻心,对西路唐军不再严加防范。   其次,为增强西线的军事力量,实施、完成奇袭计划,李愬又上表奏请朝廷,调来 昭义、河中、鄜坊士卒步骑2000人。   再次,为争取淮西民心,孤立、瓦解吴元济,李愬还利用淮西连年用兵,农业生产 荒废,仓廪空虚,民多无食,纷纷逃往唐军控制区的机会,设县安置淮西百姓5000余户, 为其择县令,责成其妥善抚养,并派兵予以保护。 复次,为动摇、瓦解淮西军的士气,争取淮西将士为己所用,李愬还采取了优待俘 虏,大胆重用降将的政策。他在俘获淮西骁将丁士良后,不仅未加杀戮,反而署以官职。   丁士良感激之余,献计擒获文城栅(今河南遂平西南)吴秀琳部谋主陈光洽,招降吴秀 琳部3000人。西路唐军因之士气高涨,连下多城,淮西将士降者络绎于道。李愬谋取蔡 州,问计于吴秀琳。吴秀琳以为欲攻取蔡州,非李祐不可。李愬设计生擒李祐,免其一 死,并委任他为自己牙队的将领——六院兵马使。李祐被李愬的亲信和重用所感动,尽心设法为袭取蔡州出谋划策。李愬在优待投诚和被俘的淮西将士及其家属的同时,十分 注意询问有关淮西的内情。他还废除了藏匿淮西间谍者满门抄斩的旧命令,优待被捕的 间谍,其结果是使敌方间谍尽吐实情,反为李愬所用。这样,李愬很快摸透了敌方的险 易、远近和虚实,为避实击虚,奇袭蔡州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最后,为扫除外围,孤立蔡州,建立接近蔡州的奇袭基地,李愬先后出兵攻取蔡州 以西和西北的文城栅、马鞍山、路口栅、嵖岈山、冶炉城和西平等据点,与北线郾城一 带的唐军兵势相接,连成一气。他还遣将攻克蔡州以南和西南的白狗、汶港和楚城诸城 栅,切断了蔡州与申、光二州的联系。李愬军的主力进驻距蔡州仅65公里的文城栅。
  二、出兵奇袭
  九月,李祐见奇袭的条件已经成熟,向李愬进言说,淮西精兵都在洄曲和边境,守 卫蔡州的全是老弱,可以乘虚直捣其城,出其不意,一举擒吴元济。李愬深以为然,派 人将奇袭计划密呈裴度。裴度十分赞赏,同意出兵。   十月初十,李愬利用风雪交加,敌军放松警戒,利于奇袭的天气,命史旻留镇文城, 命李祐等率训练有素的敢死队3000人为前锋,自己与监军将3000人为中军,命李进城率 3000人殿后。军队的行动十分秘密,除个别将领外,全军上下均不知行军的目的地和部 队的任务。李愬只下令说向东。东行30公里后,唐军在夜间抵达张柴村,乘守军不备, 全歼包括负责烽燧报警士卒在内的守军。待全军稍事休整和进食后,李愬留500人守城 栅,防备朗山方向之敌,另以500人切断通往洄曲和其他方向的桥梁,并下令全军立即 开拔。诸将问军队开往何处,李愬才宣布说,入蔡州直取吴元济。诸将闻说皆大惊失色, 但军令如山,众将只得率部向东南方向急进。 此时夜深天寒,风雪大作,旌旗为之破裂,人马冻死者相望于道。张柴村以东的道 路,唐军无人认识,人人自以为必死无疑,但众人都畏惧李愬,无人敢于违令。 夜半,雪愈下愈大,唐军强行军35公里,终于抵达蔡州。   近城处有鸡鸭池,李愬令士卒击鸡鸭以掩盖行军声。自从吴少诚抗拒朝命,唐军已 有30余年未到蔡州城下,所以蔡州人毫无戒备,未发现唐军的行动。四更时,李愬军到 达蔡州城下,守城者仍未发觉。李祐、李忠义在城墙上掘土为坎,身先士卒,登上外城 城头,杀死熟睡中的守门士卒,只留下巡夜者,让他们照常击柝报更,以免惊动敌人。   李祐等既已得手,便打开城门,迎纳大唐军。接着,又依法袭取内城。鸡鸣时分,雪渐 止,李愬进至吴元济外宅。这时,有人觉察情形有异,急告吴元济说,官军来了。吴元 济高卧未起,笑着回答说,俘囚作乱,天亮后当杀尽这些家伙。接着,又有人报告说, 城已陷。元济仍漫不经心地说,这一定是洄曲守军的子弟向我索求寒衣。起床后,吴元 济听到唐军传令,响应者近万人,才有惧意,率左右登牙城抗拒。   李愬入城后,一面派人进攻牙城,一面厚抚董重质的家属,遣其子前往招降。董重 质单骑至李愬军前投降,吴元济丧失了洄曲守军回援的希望。 十二日,唐军再次攻打牙城,蔡州百姓争先恐后地负柴草助唐军焚烧牙城南门。黄 昏时分,城门坏,吴元济投降。申、光二州及诸镇兵2万余人亦相继降唐,淮西遂平。   李愬奇袭的成功并非出于偶然。就主观而言,李愬治军有方,奉己俭约,待将士丰 厚,能得士心;又明于知人,敢于重用降将,能得敌情;他见可能断,敢于抓住蔡州空 虚的时机,实施奇袭;又长于谋略,善于麻痹敌方,瓦解其民心和士气。这些,都使他 能利用风雪阴晦,烽火不接的天气,孤军深入,置全军于死地而后取得奇袭的胜利。从 客观来说,唐宪宗和裴度始终未改其平定淮西的决心,又能集中力量对吴元济用兵,甚 至撤去监阵中使,而北线唐军则牵制、吸引了淮西的主力,这都为奇袭的胜利创造了有 利的条件。

  非常著名的大将就是这几位了,楼主采纳吧!

回答(2):

李广

回答(3):

李靖

回答(4):

李世民

回答(5):

李牧,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