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有什么典故?

要具体的故事
2024-11-28 16:58:5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的典故:

送给别人一条鱼能解他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让他永远有鱼吃,不如教会他捕鱼的方法",有鱼吃是目的,会钓鱼是手段。这句话说明,要想帮助他人解决难题,还不如传授给他人解决难题的方法。

2、其他相关故事:

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个叫亨利的青年,站在河边发呆。这天是他30岁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因为亨利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漂旅洞旅亮,讲话又带着浓重的乡土口音,所以一直自卑,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没有工作也没有家。

就在亨利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时候,他的好友约翰兴冲冲地跑过来对他说:“亨利,拆凳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刚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消息,拿破仑曾经丢失了一个孙子。播音员描述的特征,与你毫不相差!”“真的吗?我竟然是拿破仑的孙子!“

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联想到爷爷曾经以矮小的身材指挥着千军万马,用带着泥土芳香的法语发出威严的命令,他顿感自己矮小的凶狠才同样充满力量,讲话时的法国口音也带着几分高贵和威严。 就这样,凭着他是拿破仑的孙子这一“美丽的谎言”,凭着他要成为拿破仑的强烈欲望,30年后,他竟然成了一家大颤模公司的总裁。后来,他请人查证了自己并非拿破仑的孙子,但这早已不重要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 就是指没有直接给予物质,而是教以方法或某种信念。

扩展资料:

1、出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一句文言文名言,出自原文:“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能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就可以解除一生的需要。)

2、现代内涵:

多被引用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即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压式的教育模式,摆正自己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而这也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回答(2):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出自原文:“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这段话是出自道家,但至于出自谁手,至今学术界仍在考证当中。
而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送给别人一条鱼,虽能解他一时之饥,但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让他永远有鱼吃,不山嫌桥如教会他捕鱼的方法。
至于关于它的故事,则应该是: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个叫亨利的青年,站在河边发呆。这天是他30岁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因为亨利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漂亮,讲话者散又带着浓重的乡土口音,所以一直自卑,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没有工作也没有家。就在亨利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时候,他的好友约翰兴冲冲地跑过来对他说:“亨利,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刚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消息,拿破仑曾经丢失了一个孙子。播音员描述的特征,与你毫不相差!”
“真的吗?我竟然是拿破仑的孙子!“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联想到爷爷曾经以矮小的身材指挥着千军万马,用带着泥土芳香的法语发出威严的命令,他顿感自己矮小的凶狠才同样充满力量,讲话时的法国口音也带着几分高贵和威严。
就这样,凭着他是拿破仑的孙子逗猛这一“美丽的谎言”,凭着他要成为拿破仑的强烈欲望,30年后,他竟然成了一家大公司的总裁。
后来,他请人查证了自己并非拿破仑的孙子,但这早已不重要了。

回答(3):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培养学生系统思考能力
一、 问题的提出:
我无意识的看到了学生的一篇随笔,也可以说是一种宣泄、牢骚,题目是《Colorful days》其中这样写道:“其实我想的是,所有成就不一定要读书,因为毕竟书上的内容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既然兴趣是成功的前提,那么不爱上学的人何必要逼他考大学呢?我们更不能因为上学失去一些比课本上更重要的东西,我们的童贞,我们的快乐,我们的年轻,在楼道里随处可见一个个穿着校服却拥有三四十岁的脸庞,骨灰级的心灵的人……每个人都应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需要的更是一种执着和信仰。其实考大学真的不是唯一的出路,不要因为学习而失去对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的热爱,如果做一件你根本没兴趣的事,而且是必须做,得出的结果必然很糟。说了这么多,其实都是纸上谈兵,以后,我们还是在这里无奈的学习,还得为年级名次杀得血雨腥风,还得为作业挑灯夜战,注定平凡庸碌。其实我们的生活的确丰富多彩,你看有学习,考试,还有学习、考试……”
看了这篇随笔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独立意识非常强。处于青春期的他们,躁动不安,情绪不稳,容易陷入迷茫,对外界事物很敏感,很容易走向极端。作为教师我们兢兢业业,到底在忙些什么?难道我们只能做“教书匠”,不!时代要求我们应培养出不仅会学习而且会理智的分析、判断事物的新型人才。教会学生一种思维方法,使他们遇到问题是不再偏激,学会理性的分析判断比教会他们任何知识,让他们考高分都重要的事情。
二、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系统思维模式:
对于十五六岁的孩子他们听的教育不少于十多年,在家中听着老爸老妈的唠叨,在学校又有老师不停的摆事实讲道理,而这些我们认为的说服教育对孩子来说好似“唐僧”念经,他们又能听进信凳几句,有时反而促使孩子的逆反。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应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我不禁想起一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我们能够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一种思维模式,遇到问题自己会有效的解决,那不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吗?结合我年级的德育研究课题我决定一步步培养学生的系统思考能力,使学生慢慢学会自我分析问题。
什么是系统思考,望文生义,就是将一个系统看作一个整体来思考,系统思维是一种模式思维,是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的最高级思维模式,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概念能像"系统"那样深刻影响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也没有哪一种抽象的思维方法能像系滑兆旅统思维方法那样为普通人迅速接受、理解并应用于指导思维实践活动。
系统思维的重要性体现在猜卜两个方面:首先它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对于现代人来说,缺乏的不是知识,也不是信息。恰恰相反,现代人所拥有的知识信息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实际的驾驭能力,让人不知该从何处思考。在这处情况下,就必须要有一种简化手段来重新规划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使它们精简有序,并清理出一定的“内存”让大脑有思维的空间。
系统思维的另一个重要性是它给我们带来的整体观。以往人们不论分析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习惯于将事物割裂,对其各组成部分进行解析。这种局部观的思维模式固然有利于思维深入到事物的内部进行细致的考察,但却忽视了一点,在宏观尺度上,事物是以整体的形式存在的,对局部的细致研究并不能完全解释事物的整体行为,要想整体把握事物,就必须将各个局部按照某种结构模式统一起来分析,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那么,怎样给枯燥的理论一个载体使其变为学生愿意接受的,内划为自我的思维形式,我设计为一次读书交流班会。
三、 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法――主题班会
怎样给枯燥的理论一个载体使其变为学生愿意接受的,内划为自我的思维形式,我设计通过一次读书交流班会使同学体验发现问题,并分析、解决的过程。
1、设计班会主题――采用调查问卷法
1调查的目的: 为了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状况,并让学生自己了解自己的学习动机,和自己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制订上是否存在行为困扰,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系统思维模式培养教育,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科学性。
2调查对象
采取问卷调查法对本班学生以不记名答卷方式进行调查,有效问卷共41份。
3调查问卷及调查结果:
1、你的学习动机如何( )
A.孝敬父母B、为自己C、为老师D、其它
选A:19.5%;B:70.7%;C:0;D:14.6%
2、你是否有厌学情绪(  )
A、有一点B、一般C、没有
选A:63.4%;B:26.8%;C:9.8%
3、你现在是否适应高中的学习(  )
A、很适应B、一般C、一点也不适应
选A:12.2%;B:75.6%;C:12.2%
4、你的学习习惯如何(  )
A、挺好的B、一般C、不好
选A:9.8%;B:61%;C:29.3%
5、你的学习热情高吗(  )
A、相当高B、一般C、偶尔是比较高
选A:7.3%;B:56.1%;C:36.6%
6、你是否有学习恐怖症(  )
A、没有B、有点C、有
选A:53.7%;B:36.6%;C:12.2%
7、你上课的时候精神上积极吗(  )
A、还可以B、积极C、偶尔是
选A:39%;B:26.8%;C:36.6%
8、你在学习的时候是否感到心烦吗(  )
A、不心烦B、还可以C、偶尔
选A:7.3%;B:36.6%;C:58.5%
9、你对学习怎么看(  )
A、很有意思,一点也不枯燥,自己在学习上比较积极
B、还可以,有时感觉学习很有意思,有时就比较厌烦
C、就是为了自己的前途
选A:2.4%;B:65.9%;C:31.7%
根据调查结果的分析,学生普遍存在,厌学,学习动力不足的困惑,由此我设计主题为:读一本有关个人成材的书并结合自己写一篇读后感,以此让学生重新思考学习的动力。

2、班会过程:
第一个环节:由主持人朗诵赞美书籍的诗歌引入――书香神韵主题班会。

第二个环节:真情告白:由两名学生分别以第一人称的身份来讲述他的成才之路。
1丁俊辉:从小辍学,苦练台球,有了一计之长,少年时代得了世界冠军。
2题目为《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作者是一个外地出生的贫农家庭的孩子,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大城市的孩子一样成为白领,奋斗了十八年之久。

第三个环节:听了两位成功人士截然相反的成才之路,请大家谈谈有什么感受?
有一部分学生认同丁俊辉的成才之路,有人谈到了韩寒及他的《三重门》,认为只要有一技之长,上不上学无所谓。而大多数同学同意另一种成才之路,大家谈到了自己读的文章,有的谈到了诸葛亮的《诫子书》,用此来时刻告诫自己,提醒自己;有的同学结合自己的名字“王立雪”,讲述了《程门立雪》的故事,谈到了长辈对他的希望。有的同学谈到了自己曾经读过的一篇文章《一双绣花鞋的故事》,其大概内容是一个农村的女孩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学习,改变了全家人的命运,其不懈努力的原动力竟是有一天能让妈妈穿上一双绣花鞋。她谈到,“通过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生活在现代这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可能用不着为了一双绣花鞋去干什么,但最重要的是为我们的学习找一个动力,这个动力最好是具体,简单的,而且要融入内心的感情,一个有自己情感的人,才能为自己心中的目标而真心的奋斗,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真心为我们心中的目标而努力。”同时她还联想到下雨时,在校门口拿着雨伞,焦急的等待孩子放学的老爸老妈们,感慨地说:“我们不好好学习怎么对待起我们的父母呢?”又有许多同学从感恩的角度谈对自己有所触动的文章,谈自己的父母,谈自己学习的动力。还有的同学讲道了《钢铁是怎样炼成》,谈到了保尔、海伦海勒,给自己的启示:只有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克服种种困难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第四个环节:诗歌朗诵《书香神韵》烘托读书可使我们明理,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
第五个环节:主持人发表倡议,“经过大家的讨论和一段时间的平静,现在应该已经整理好思绪了吧!既然大多数同学选择了通过读书走向成功,选择了高中生活,请大家为自己的高中三年生活寻找一个学习动力,树立一个学习目标吧!请大家把它写出,贴在自己每天都能看得到的地方,每天都在激励自己不断进步,鞭策自己不断努力!”(在背景音乐下大家书写)
在这里我选择几类有代表性的文章分析。1、“感恩”,有的同学写道,“实现我的梦想是我家人的幸福;实现家人的幸福也是我的梦想!为自己和家人奋斗!”
“母亲为我日夜操劳,老师为我呕心沥血,我要以一颗感恩的心重新投入新的学习生活中,以优异的成绩作为他们心血付出的一份回报。”
说明对高中生来说父母是他们最亲的人,很多学生的家长供子女读书所付出的艰辛学生都能体会到,感恩是他们最原始、本能的想法。
2、为自己将来而学习,占第一位。有的同学写道,“北京大学医学部录取通知书”,“为了贪吃的自己努力学习,为了买更多的美味佳肴,就一句话,为了自己加油!”“学习时达到自己目的的一种手段。”……说明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社会意识等增强。
3、仅有一个同学明确的表示,“文武双修,学以致用,为中华之崛起而学!”说明在当前青少年中树立远大目标,为祖国而学的人少之有少,这和当前的社会背景有关,同时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悲哀,急功近利。

第六个环节:教师小结、点评:
同学们,我想从两个方面小结。第一,很高兴看到大家明白:“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伴我们一生成长的良师益友,但我现在强调的是,对于读书这项活动我们应全面的认识,不能忽略对书籍的选择,则就是大家常说的,“读一本好书会使我们受益终生。”另一方面, 从书中找出做人的真谛,重要的是教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点:条条大路通罗马,人人的成才道路有很多,考大学不是我们的唯一出路,但有一条,唯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读书,我们才能适应这个时代,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现在大家既然选择了高中生活,那么我能应该以什么态度,给自己注入怎样的动力,面对我们现在的学习呢?有的人谈到感恩,谈到了考名牌大学,谈到了让自己未来的生活更加理想,不错这些可以作为我们现在的动力,我认为这些都是片面的,短期的。举例,若三年之后你实现自己的目标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你将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大学生活呢?老师不乏遇到有些同学回来问我:上了大学后,突然觉得无事可做,不知应该干什么?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以天下为己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收获与反思:
为了检测此次活动的实效性,我让大家作了活动后的反思。其中有的同学写道,“书是我们最好的朋友,虽然它不会说话,但他能教会我们很多知识,无论我们在哪方面遇到困难,它都能一一解答。我们平时学到的书上会有,学不到的书上也会有,这就是书的海洋,广阔无边。”
“班会上同学的演讲将我一次次震撼。回想我三年的初中生活,对语文的学习和对读书的理解,只是为了中考的高分,为了理想的高中,而真正用心感受书中的真谛又有几回?”
“参加完这次班会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我总把我是一个体育特长生当作将来上大学的挡箭牌,总认为如果将来自己没有能力上大学,我可以单搞体育这项专业。今天我明白了向丁俊辉这样的人是极少的,多数的人还是靠自己刻苦学习换来的。我想我还没有那么好的天赋,所以,以前我的想法是错误的,今天无论怎样,学习永远是我的第一位。
“在我们的学生中间的确存在着许多成长的烦恼和困惑,比如很多同学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对父母、老师的教诲感到不满,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毕竟我们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但重要的是我们应怎样面对这些问题。现如今,我们当中的很多同学在面对这些困惑时都表现得不成熟,很片面,很偏激。比如开始关于丁俊辉的事例,很多同学认为自己喜欢打台球,而且又打得不错,就可以放弃一切一心打台球,但事实上这不现实。在当今社会中有很多因素影响我们的判断,我们只能从一些事物的表面现象去了解一件事,去了解一个个社会现实,这就不免会片面,会偏激。那么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请大家不要忘记书籍,书籍中沉淀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来的精华,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当我们迷茫时,请不要忘记书籍,它会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当我们失落的时候请不要忘记书籍,它会付与我们前进的动力。我通过这次班会我认识到读书的好处,从读书中慢慢培养自己对事物的一种思考能力,让自己变得更成熟。”
从以上学生的感想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大多数已经认同终身学习的道理,已经能够更加理性的、全面的、辩证的看待问题,这些都体现出学生有了一定的系统思维能力。同时我也在不断的反思,系统思维方法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感悟的思维方法,一个人到死能不能说,我已完全掌握了这种思维方法呢?不能,所以,作为教师不能走形式,应把它列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思维方法,不仅贯彻到我们的德育培养目标,而且把它融入到我们的课堂中。
为此,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让书本成为无言的老师,让读书成为最大的乐趣。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使自己不断学习,掌握系统思维方法,才能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指导学生。

回答(4):

原文:“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转来的英文版倒是常听老外引用。袭用中文版的现在也多起来了,但说法五花八门,也见过“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的版本。引者几乎都以“古人云”、“古人说”、“有句老古话”开头,有的甚至用“老外说中国有句古话”等等。这是世界金玉良言公司的诸多悬案之一。大家传,大家用,很有创意,极富哲理。既然人人都说这是“中国智慧”,中国学者自然当仁不让,究竟是“出口转内销”还是“盗版”“赝品”,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典出何处?很可能只有圣母知道:-)

网上什么“Confucius says, "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There's a Chinese proverb, "Don't take off your pants when having sex.”一类真真假假的中国古话多如牛毛,无法一一考证。有的跟本就是老外信口开河,为增强效果,将自编的俏皮话安到中国哲人头上。恰巧碰到个编得妙一点的,象“鱼渔”者,便传开了。传到中国,经高人这么一翻,还挺地道的。如此高质量的格言,谁愿拒收?就此约定俗成为“中国古话”也是顺理成章的。

不过中国倒是有“救急不救穷”的说法,那倒是很“中国”的。“鱼渔”句很象是“救急不救穷”的反说,加进了形象比喻,反译成中文后就成了如今各种版本的“中国古话”。不过这也只是一种推断,不必当真。

现代提倡“不仅要救急,更要救穷”。为救燃眉之急而给穷人一点小恩小惠是不够的,要教给穷人致富的技术和知识,让他们自力更生摆脱贫困,这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这蠢旅种东西说得多了,人们会从中得到启发,从而衍生出种种其它说法。S.H提到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虽然意思不完全吻合,但作为衍生那种说法的另一种可能启迪也并非毫无道理。总之,“鱼渔”句即使追溯不到任何中国先人的头上,其始作俑者深受中国俗语影响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因此,称之为中国智慧也不必心虚。

二。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译“fish/finshing”读上去应该没什么太大的理解问题。但是,它存在着下面几个缺憾:

1〕只能用作书面语,演讲时用它一点感染力也没有,非得增加个解释不可:“注意:前一个是没有三点水的鱼,而后一个是加了三点水的渔!”如果听众语文水平差一点,一时反应不过来,还得再补一句:“加三点水的渔就是抓鱼的本领!”看来选这种译文的人多半是不吃开口饭的。:-)

2〕“授”字给人以居高临下的感觉,并非任何场合都能用。比如说本帖标题,如果把“送君一条活鲫鱼”的“送”改成“授”,感觉如何?不如分别改成“送”和“教”,含意明确,口吻平直,容易分辨。

3〕文夹白,想冒充先人语录太难,一查便知有没有。

三。鉴于上述,本人倾向于将其译成三字诀:送人鱼,饱一顿;教人渔,益终身。

有一回,一位精通英汉双语的美国人提出Yeti转的那个英文版,问我的一位同窗,这是孔子还是老子说的,怎么说的。同窗想了想,觉得不象他们中任何一位的语录,问我,我也没听说过。只见那位机敏的同窗先以三字诀将其颂出,然后给了她一个说法:很可能源自民间流传的三字经。

哇!真佩服我那位同窗。反正三字经很多源自民间俗语,而且版本多种多样,前几年不是还出过“北京”和“广东”两个版本的新三字经吗!与时俱哪伏进,无懈可击,简直绝了!李档携

回答(5):

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蚂乎纳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
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闷没吃不完。”
中顷尘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以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给别人一条鱼,不如教他捕鱼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语出《 淮南子·说林训》,作者是汉代刘安。
刘安(公元前179--前122),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文帝8年(公元前172年),刘长被废王位,在旅途中绝食而死。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文帝把原来的淮南国一分为三封给刘安兄弟三人,刘安以长子身份袭封为淮南王,时年十六岁。
他才思敏捷,好读书,善文辞,乐于鼓琴。他是西汉知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奉汉武帝之命所著《离骚体》是中国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