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宁都怎么样的?

描述下宁都的生活,城市的发展,还有什么好的东西,
2024-11-22 06:02:4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宁都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北部,总面积4053平方公里,居江西省第三、赣州市第一;人口77万,居赣州市第三;现辖12乡12镇299个建制村,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西部大开发政策延伸县。
  客家摇篮,文乡诗国。宁都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自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建县,至今已有1774年的历史,曾用阳都、宁都、虔化、博生等县名,元、清时期两度升为直隶州,1934年10月为国民党专署驻地,解放初曾设宁都专区,1952年并入赣州专区。宁都是早期客家摇篮,大量的谱牒研究和田野调查证实,中原汉人唐宋时期南迁进入现在的客区,最早便定居在宁都一带,站稳脚跟养足实力后,逐渐向闽西,然后向粤东推进,宁都成为客家人聚居和集散的中心之一,在赣、闽、粤客家大本营的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孙中山先生前35代先祖孙誗于唐朝末年被封为东平候,定居宁都。宁都素有“文乡诗国”之美誉。“诗国”之称始于宋代;明清之际,宁都文化达到巅峰,以清初著名的三大散文家之一魏禧为代表的“易堂九子”的出现以及清初“三山学派”之首易堂学馆的创立,使宁都又添“文乡”之誉。宁都自古以来民间崇学重教之风盛行,文化氛围浓厚,自宋至清,中榜状元2人,探花1人,进士123人,举人431人,居赣南之首。
  革命老区,红色故土。苏区时期,宁都是中央苏区的重要县份,是苏区中央局、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江西省军区驻地,是少共国际师的成立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的诞生地,是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和重要战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巩固后方,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阻击敌人的重要区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战斗足迹,是毛泽东政治、军事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基地。苏区时期,全县有 5.6万人参加红军,有名有姓的烈士1.6万多人,宁都籍将军14人。1931年12月,国民党26路军1.7万余人在赵博生、董振堂的率领下,举行了震撼中外的“宁都起义”,诞生了红五军团。1932年10月,中央苏区中央局在东山坝镇小源村召开了全体会议,史称“宁都会议”。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
  赣南粮仓,生态名县。宁都资源丰富,全县有耕地67万亩,年产粮食8亿斤以上,素有“赣南粮仓”之称。山地面积440万亩,林地面积居全省第二,活立木蓄积量近900万立方米。矿产资源种类多,以萤石、稀土、硫铁矿、锂辉矿为主、为特色;铀矿储量大,是全国核原料三大后备基地之一;硫铁矿储量与开采价值居华东地区之首;锂辉矿为全国三大采矿点之一。水能蕴藏量大,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达7.1万千瓦。宁都生态良好,是全国首批100个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之一,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1%,境内有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翠微峰,有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莲花山、凌云山等,有大(二)型水库——团结水库,贯穿我县南北的梅江是贡江的主要支流。
  和谐宁都,加快发展。近几年来,宁都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对接长珠闽,建设新宁都,实现大发展”发展战略,遵循“五个十”重点工作路径,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取得较大突破,宁都工业园被列为省级工业园,新中胜(新加坡)产业基地被批准为省级产业基地,全县已初步形成了矿产开采加工、食品加工、轻纺加工、机电加工等四大工业支柱产业;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形成一定规模和特色,全县共有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6家,正致力建设“全国黄鸡大县、江南蘑菇大县、赣南脐橙大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县城城区面积已达1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17万;昌厦公路、319国道自南向北穿境而过,建设中的石吉高速公路、鹰瑞高速公路一纵一横穿境而过,赣南北大门的区位交通优势正在日益提升,被评为“中国承接产业转移投资环境十佳县”。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4.65:39.73:35.62,财政总收入4.7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6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6亿元,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2.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2亿元,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800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3.66亿元。

回答(2):

革命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