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部和事业群的区别主要就是:单个公司或者部门和产业集成群。
事业部一般指的是单个公司或者部门。在总公司下按产品、地区、销售渠道或顾客分设若干事业部或分公司,使它们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利润中心,总公司只保留方针政策的制定、重要人事任免等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其他权力尤其是供、产、销和产品开发方面的权力全部下放。
事业群从字面上理解是事业群体的意思。也就是产业集群,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扩展资料:
事业部的优点:
责权利划分比较明确
1、能较好地调动经营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1)事业部制以利润责任为核心,能够保证公司获得稳定的利润;
2)通过事业部门独立生产经营活动,能为公司不断培养出高级管理人才。
2、 每个事业部都有自己的产品和市场,能够规划其未来发展,也能灵活自主地适应市场出现的新情况迅速作出反应。所以,这种组织结构既有高度的稳定性,又有良好的适应性。
3、 有利于最高领导层摆脱日常行政事务,成为坚强有力的决策机构,同时又能使各事业部发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4、 事业部经理虽然只负责领导一个比所属企业小得多的单位,但是,由于事业部自成系统、独立经营,相当于一个完整的企业,所以,他能经受企业高层管理者面临的各种考验。显然,这有利于培养全面管理人才,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储备干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事业部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定义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事业部式组织结构、事业部制结构、事业部型组织),亦称"M型"组织。它以产生目标和结果为基准来进行部门的划分和组合,是在一个企业内对具有独立产品市场或地区市场并拥有独立利益和责任的部门实行分权化管理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
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最初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斯隆创立,又称"斯隆模型"。事业部制是西方经济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以后,在企业规模大型化、企业经营多样化、市场竞争激烈化的条件下,出现的一种分权式的组织形式。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特点 事业部制的主要特点是:"集中政策,分散经营",其具体做法是:在总公司下按产品、地区、销售渠道或顾客分设若干事业部或分公司,使它们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利润中心,总公司只保留方针政策的制定、重要人事任免等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其他权力尤其是供、产、销和产品开发方面的权力尽量下放。这样,总公司就成为投资决策中心,事业部是利润中心,而下属的生产单位则是成本中心,并通过实行"集中政策下的分散经营",将政策控制集中化和业务运作分散化的思想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企业最高决策机构能集中力量制定公司总目标、总方针、总计划及各项政策,事业部在不违背公司总目标、总方针、总计划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管理其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事业群:也就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在总结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把公共政策重点转向促进地方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升级,其核心是通过区域治理,使增强本地内力和利用国际资源相结合。产业集群战略和政策得到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提倡和推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集群迅速发展,并集中于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成为这些地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产业集群作为经济活动的一种空间集聚形式,实现了特殊地域、同业交往、行业文化、产业技术链、产业价值链和相关产业资源的集合。产业集群的灵魂在于一群密切联系的企业形成的网络。这些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关联性企业群体(最终企业群、中间企业群、相关制造业群)、各种中介服务组织(专业化供应商、各种服务商等)和相关公共部门(大学、研究机构、标准化的机构、各类中心、政府机关等),构成集群的经济组织系统,网络中存在着关联产业和专业化的制度及协会等自组织机制。集群存在和形成的核心是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培育和发展的关键是对中小企业群重要性的认识、自我强化的内生增长机制(集体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集群发展社会环境的营造。美国的硅谷,德国的医疗器械和数控机床,印度班加罗尔的计算机软件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成功。
产业集群的基本特点:(1)自发性。这是集群产生的原动力,也是最根本的特点。产业集群是市场竞争和利益博弈的产物,是一种自发秩序的扩展,其关键是现实利益的驱动。(2)信任性。这是集群存在的根基。集群企业相互靠近,因而产业和生活共同构成地域社会,在长期密切的交往中逐步建立信任关系和保障这种信任关系的社会制度安排,从而降低交易费用。(3)外溢性。这是集群发展的结果和生命力所在。当产业聚集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聚集区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链”和“经济生态圈”,具有纵向和横向、物理和智力的溢出效应,使相关的企业和部门都能从中受益,获得外部经济性。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1)协同效应。集群不是企业数目上的加总,而是具有了自组织系统的某些特征,能对外界变化做出灵活的反应,与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效应相对应,又彼此发生交互作用。在集群的结构中,拥有的资源禀赋形成了资源整合能力,这构成了集群的长期竞争优势,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2)外部效应。集群内大中小企业与各种服务机构和政府机构群聚在一起,形成灵活专业化、创新环境、信息交流、知识共享、文化共通、合作竞争和路径依赖,更容易实现技术的突破性创新,获得技术垄断的竞争优势。外部经济性是创造和保持集群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源泉,而各产业集群因类型和特点不同,其优势来源也有差异,美国硅谷的竞争优势主要得益于它的创新环境,而意大利产业区的竞争优势在于它的灵活专业化所形成的社会网络。(3)区域效应(结构竞争力)。集群形成后,可以通过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这种由“网络”关系所建立的特定结构形成的集群竞争力,不仅使企业可以间接地利用更多的非自有资源,而且能形成更形象、直接的区域品牌效应,更广泛、持续地营造市场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