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的艺术作品及作者有哪些

2025-04-14 05:43:3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马踏飞燕: 是东汉时期雕塑艺术和铸铜工艺融为一体的杰出作品,在中国雕塑史上代表了东汉时期的最高艺术成就。铜马昂首,四蹄翻腾,马尾高扬,口张作嘶鸣状,以少见的“对侧快步”的步伐奔驰向前。其三足腾空,后右蹄踏在一只正在振翼奋飞的燕背上,燕顾首惊视,与之相呼应,奔马头微左顾,似乎也想弄清楚发生了什麽事,而这一切尽在瞬间。由于马蹄之轻快,马鬃马尾之飘扬,恰似天马行空,以至飞燕不觉其重而惊其快,更增加了铜马凌空飞驰的气势。马体重落一足,小小飞燕承之而可平置,体现了设计者之独具匠心。马与燕的线条流畅,比例匀称,奔驰与飞翔的动态表现的淋漓尽致,生动体现了骏马奔驰与飞鸟争先的瞬间。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1969年甘肃武威出土,器主为东汉的一名将军。奔马作飞驰状,四蹄翻腾,昂首扬尾,张口作嘶鸣状,以少见的“对侧快步”飞驰向前,三足腾空,而右后足正踏在一只疾飞的燕子背上。燕子吃惊回首反顾,与之相呼应,奔马头微左顾,似乎也想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事。作者以无比高超的技艺将马踏飞燕这一惊心动魄的刹那表现的淋漓尽致,无以复加。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反衬出奔马的神骏,设想奇绝,堪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千古绝唱。该器为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神奇而稀有的瑰宝。现为中国旅游标志,寓意一日千里,马到成功。
“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这是汉武帝伐大宛得千里马后所作《西极天马歌》,此歌后来一直列为汉《郊祀歌》十九章之一。大宛 是西域古国之一,物产丰富,以汗血马闻名。传说“大宛国有高山,其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马置其下,与交生驹,汗血〔汗为血红色〕,号曰天马子”。汉武帝欲得名马,命大将李广利两度出征大宛,战事惨烈,先后持续四年,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最终迫使大宛臣服,保持了西行商路的畅通,促进了中国境内马种的改良,使汉马在体质、性能乃至形貌上大为改观。铜奔马无疑正是“天马”入汉后马种改良的具体写照。
铜奔马的出土地武威,古称凉州,是古代西北地区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政治、军事重镇,地广人稀,宜畜牧,所谓“凉州畜牧甲天下”。由于马在古代战争、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相马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主要用于军事和驿运的官马,备受关注,武官们在经年累月的征战中,与战马同呼吸共命运,有着深厚的感情,对自己的战马尤其珍爱。铜奔马完全符合相马术对千里马体态和形象的描述,很明显作为器主的这名东汉将军精通此道。有人据此认为铜奔马是古代的相马标本“马式”。无论是相马的标本,还是纯粹的艺术品

回答(2):

《九方皋》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徐悲鸿-九方皋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耶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其担缠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艺术品

马蹄飞燕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

昭陵六骏:(古代君王的马)

昭陵六骏是指陕西礼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每块石刻宽约2米、高约1.7米。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为纪念这六匹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阎立德之弟),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

回答(3):

《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阳平楚》。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所绘之情景、声色与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

回答(4):

绘画:首推徐悲鸿。雕塑《马踏飞燕》:作者古人

回答(5):

兵马俑 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