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志愿能否填同一学校的两个不同专业

2024-11-09 10:03:2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可以的,高考录取中志愿表中每个院校都可以填报6个专业,所以可以填报多个专业,以增加录取的机会。

1、每个学校后面都有六个空填专业,也就是说最多可以填六个专业志愿。
2、每个志愿校的第一个专业志愿最重要,但万一你未能被第一个专业志愿录取,志愿校则会从你所填报的其他五个专业中考虑录取。
3、当然如果你愿意就读的专业填写不了六个,那可以少填。

1、由于各个省市的志愿填报情况不同,所以报考学校专业个数也不统一,一般可以报4-6所大学,每个大学能报6个专业。

2、高考志愿可以选4至6个学校,然后每一所学校都可以选择6个专业填报,同时还可以选择服从调剂。这样计算下来的话,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个院校专业可选,如果报的不高的话,有很大可能被录取。

3、高考志愿填报最重要的就是第一志愿,如果第一志愿没有被录取,其他志愿很可能录取的机会就小很多,因为学校是按照第一志愿先投档录取,没有了再进行第二志愿投档录取。

回答(2):

肯定可以


志愿能填6个学校,但是录取的时候是优先考虑第一志愿。而且每个学校都能选六个专业。


高考志愿,指考生所选报的院校和专业,是考生的志向、愿望、爱好、个性和能力等因素的综合反映。填报志愿实际上也是考生与院校之间的一种“双向选择”:一方面考生通过填报志愿,表达自己的愿望即向往何种院校、喜欢什么专业等;另一方面,各普通高校又以考生填报的志愿为其录取的基本依据,从众多的报考者中择优选拔合格的新生。合理填报志愿对于考生来说意义十分重大。

回答(3):

四、考前、考后估分、考后出分——填报志愿之提高技巧    高考填报志愿的模式目前在全国有3种:考前填报、考后估分填报、考后出分填报。几种填报志愿的模式各有利弊。但是高考成绩、自己的成绩在本省全体考生中的位置、其余考生报考同一志愿高校的情况、所报考高校的提档线这4个方面是影响任何一种填报模式的最重要因素。家长和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对这4个因素估计的越准确,填报志愿的“命中率”就越高。    1、考前如何填报志愿?    在高考前填报志愿,有关4个因素均为不确定状态,填报志愿的主要依据是考生在高中三年各阶段的学习成绩和高考前的几次模拟考试成绩以及应考状态,实际上主要是依据平时实力来填报,考生的实力主要是由高三阶段的各次重大考试成绩,如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一模、二模成绩来确定的。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实际是对高三各科新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一模、二模考试是对整个高中知识的综合摸底。两次模拟考试是全国高考前最接近实战的练兵,是衡量考生竞争实力的尺子,是考生选择志愿准确定位的客观依据。

  准确定位后,接下来就要理性选择院校和专业。这需要考生和家长充分了解当年公布的有关招生信息,其中包括准备报考院校和专业的概况、师资力量、专业设置、招生政策、招生计划以及该院校和专业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平均分和当年的招生章程等相关信息,再结合自身情况做出一个比较合理、正确的定位。

  考生在确定自己的定位后,可在同批的院校中,根据院校实力、区域分布、考生流向,将同批次院校分成不同的层面;在每一个层面中选择一所院校,再将被选中的院校排列成合理的顺序,使同批次一、二、三院校志愿之间形成一定的录取分差。这样,一旦未能被第一志愿院校录取,还有机会按照志愿顺序被第二或第三志愿录取。在选择专业时,考生首先应该结合自己的学习特点、爱好、兴趣以及自身的条件和性格等诸多因素;其次,还应做到“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两者兼顾,不要一味地追求所谓的“热门”。事实上,所谓的“热门”和“冷门”是相对的、变化的。

  2、考后估分如何填报志愿?

  考后估分填报志愿是指:考生根据标准答案,估分以后填报志愿。因此,估分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志愿填报的成败。但估分准确并不是考后估分填报志愿唯一的关键因素。高考不是水平考试,而是选拔性考试,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绝对成绩的高低,而是考生在全体考生中的排名。由此而来,估分填志愿,不仅要依据估计的分数,还要参考高三阶段的学习成绩和几次模拟考试的成绩和名次。否则即使估分准确,但没有准确界定自己在全体考生中的排位,同样不能合理填报志愿。

  怎样才能准确的估分?估分要注意两方面:一方面,要求考生有清醒的头脑,对前几天参加考试的情况有比较准确地回忆;另一方面,要实事求是,不能为了让老师、家长高兴故意把分估高,更不能因为发挥好怕估高了别人笑话,最让人懊悔的就是明明考的很好,却把分数估得很低,被录取后悔之晚矣。估分时可采取3种方法。“标准估”:按照标准答案要求逐题估算得出一个成绩;“严估”:按照标准答案的要求将一些记忆不准确的答案分数除去后得出一个成绩;“松估”:按照标准答案的要求将一些记忆不准确的答案分数算上后得出一个成绩,这样即可得出高、中、低三个分数。考生可在每次模拟考试时适当加以练习,提高估分的准确率。

  此外,考生还要了解自己所在班级和年级的估分情况,如能掌握其他中学的估分情况则更好。之后,考生应综合比较得到的信息,以“标准估”为基数结合其他两种估分因素以及自己了解到的本地区当年高考的情况,进而得出一个比较合理、正确的综合定位,并进一步以此为根据填报志愿。

  3、知道成绩后如何填报志愿?

  成绩公布后填志愿的特点是:填报志愿前,考生已拿到了高考成绩单,了解了自己的总分和各门学科成绩。采取出分填报志愿的省、区、市一般在考生填报志愿时也会公布各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以及各分数段的考生人数。影响填报志愿的四个因素中,高考成绩和位置已经知道,但是所有考生的填报情况和学校的提档线还是未知的。特别是考生的填报情况,由于大家都是同时填报,谁也不知谁填的是哪个学校,最后出现也有可能出现某些学校考生扎堆、某些学校无人填报的现象。公布分数后填报志愿时,不仅要对自己的情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还要参考各高校近几年的录取情况,比如最低分、招生计划、专业分布、有无扩招等。如果高校历史上有大小年现象,还要特别注意考虑大小年的因素。

  公布成绩后报志愿,决定考生能否被志愿高校录取的最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考生志愿的集中与分散情况,二是考生在所有考生中的位置,后一个可相对准确地推算出来。实行标准分的省市,考生从成绩单中便可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全省、市中的准确排位,无须去推算了。但是前一个因素的不确定性很大,如果同水平的考生、同志向的考生,志愿集中在一个学校或几个学校,这些学校的录取分数就会“水涨船高”,即使知道了分数但很难确定所报志愿是否集中,可能造成局部的竞争更加激烈。根据这些特点,公布成绩后报志愿应注意:    1、处理好搜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关系。搜集信息包括招生形势、招生政策、当年的招生规定,心仪的高校及专业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等,越全面越好,然后运用这些资料选报适合自己的志愿。

  2、“量体裁衣”报志愿。公布高考成绩后报志愿,考生完全凭高考成绩说话,在确定志愿时是高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大体上可参照这样一些原则。

  高分考生,奔名校。这里指的是在全体考生金字塔塔尖的那部分考生。他们基本上可以报考任何院校,只要服从专业调剂,基本上都能够保证被录取。高考成绩排名在全省100名以外的考生,如果既要填报最顶尖的高校,又要挑选热门专业,就要慎重了。与其上超一流大学的二流专业,不如考虑一流高校的一流专业。

  次高分考生,奔特色。这是考生在全体考生中也属于佼佼者,其高考成绩足以保证他们被一流高校录取,甚至有可能冲击北大、清华。但是,如果本全省没有在一批第一志愿实行平行志愿,为稳妥起见,建议他们考虑其他重点院校的特色专业为第一志愿首选。

  考分中上等的考生,兼顾学校和专业。考分在重点线以上,但又距离211高校的录取分数线有一定差距。建议志愿范围考虑非211的重点本科院校。在开设相同专业的高校中可选综合实力强、教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的学校。

  一般成绩考生,奔专业。考分在本科线和重点线之间,普通的高校之间实力、声望差别不大,而专业差别对就业和其后的发展关系较大,这个分数段的考生,以选好专业优先,但要注意不要人云亦云,应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专业。

  成绩较低的考生,先确保有学可上。成绩较低,虽上了录取线,但未到本科线或在本科线附近,这时选报志愿首先考虑有结合实践紧密且需求量大的专业,有利于将来就业;偏“冷”的专业避开激烈的竞争有利于录取。

  4、考试成绩达到或接近的学校没有符合自己志趣的专业,可以考虑降低一个批次,报考自己喜欢的学校的专业。着重注意的是报志愿学校时避免盲目拔高或过于保守,一般说就低不就高比较保险,同时要切记在填报每批次的几个志愿学校时,一定要拉开学校的的档次,形成合理的“梯度”。    出分填报志愿容易出现志愿“扎堆”现象,使个别“热门”高校和专业水涨船高。因此考生在选择高校时眼光不能只盯着少数几所“热门”院校和部分“热门”专业。需知,热与冷皆是相对而言,热得发烫之后往往是迅速降温,而冷门多年未必不是渐暖渐热。考生如果在志愿中选择的地区更广泛一些,专业面更宽一些,则可有效避免志愿“扎堆”、“撞车”现象的发生,被录取的几率自然也会增大不少。

回答(4):

高考志愿分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第三志愿。其中一个志愿报一个学校,一个志愿里还有第一专业,第二专业等。就是说你可以报第一志愿学校,第一志愿学校里的第一专业,第二专业,接下第二志愿第三志愿也如此。

回答(5):

高考填志愿可以填同一学校的两个不同专业,甚至多个专业。不管哪个省,这个都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