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什么中心思想
2024-11-09 05:58:0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重视道德的中心思想

【翻译】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必然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解读】

本章谈“德”与“言”、“仁”与“勇”的关系。

在孔子文化中,“德”与“仁”通常是同义词,“为政以德”即“为政以仁”。德通常也称为“仁德”。“言”与“智”相通,智者多言,言者必有智,智者必有言,智者不失言,一言既出,即知是否为智,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篇》)“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子张篇》)“智”“言”相通。实际上本章所谈的就是“仁”与“智”与“勇”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仁、勇、智,“仁”乃“全德”之谓也。“仁德”包涵勇德,智德,仁者高于智者,智者高于勇者,也就是说勇不如智,智不如仁。仁者比勇者又高出一等境界。《述而》有一段对话,表明孔子对颜渊和子路的不同态度,可以看出孔子对仁者与勇者之境界高低的不同评价:“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乎!’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无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这里,孔子赞扬了颜渊的君子之仁,嘲笑了子路的匹夫之勇。所以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关于“言”“德”“仁”“勇”的关系。《论语集释》引李充说:“甘辞利口,似是而非者,佞巧之言也。敷陈成败,合连纵横者,说客之言也。凌夸之谈,多方论者,辨士之言也。德音高合,发为明训,声满天下,若出金石,有德之言也。故有德必有言,有言不必有德也。陆行而不避虎兕者,猎夫之勇也。水行不避咬龙者,渔父之勇也。锋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顺大难而不戄者,仁者之勇也。故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不仁。”

回答(2):

体现:“有教无类”的思想。

原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必然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拓展资料

出处:《论语·宪问篇》

作品简介:

本篇出自《论语》,共计44章。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回答(3):

简单。
德,须得有言行相配才能成其德,是故有德者必有言。但反过来,有豪言壮语类似言语者,则未必有相应的德行相匹配。
同理,
仁,须得有相应的付出的勇气勇敢才能成其仁,是故仁者必有勇,无勇成就不了其仁。反过来,有勇力勇气,却未必行的是仁义之事,所以勇者未必有仁。

回答(4):

施行仁政的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