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北京市食品厂重新改制成立了北京市北冰洋食品公司。也就是在这个阶段,‘北冰洋’迎来了它的辉煌阶段。1985年至1988年,北冰洋公司产值超过了一亿元,利润达到1300多万元。可以说,在改革开放前,北冰洋冷食、北冰洋汽水曾在北京市场占据有统治地位。”王主任介绍道。
一点不假,记者在原厂的宿舍楼下和大爷大妈们聊天,他们对于北冰洋昔日的辉煌至今还是记忆犹新。据曾经在北冰洋食品公司工作的一位老师傅说:“最火的时候,在北冰洋食品公司等货排队的汽车从永定门外安乐林的厂子里开始,一直能排到沙子口外,算下来足有两三百米。这样浩浩荡荡的壮观景象几乎是每天都可以看到。一般车都是直接到生产线上去等货,出来一箱拉走一箱。工厂里的机器一天连轴转都供不应求。”
最早由于没有冰箱、冰柜一类的设备,小卖部、合作社一般都会用一个大桶盛满了凉水,偶尔商家还会往桶里扔进一两块冰,将汽水放进去泡着,也就是北京话里所说的“镇”。汽水销得特别快,往往是一桶还没泡凉就已经被顾客买走了。一些地方比较宽裕的小卖部就在门口用水泥砌起了一个大池子用来泡汽水,基本上一两箱的“北冰洋”放进去都没什么问题。再到后来,可能是嫌用水“镇”的效果不太突出,市面上开始出现了用“冰镇”给汽水降温的手法。那会儿无论走在大街还是小巷,只要是看见门口摆着一块一米见方,30厘米到50厘米厚的大冰坨子,不用问,准是卖北冰洋汽水的。一般冰面上会凿出一个个的小凹槽,汽水、啤酒就好像不守规矩的幼儿园小朋友,高高低低错落着排成了一排。小卖部的老板守着大冰块,一边与街坊邻居谈笑,一边不住地用手翻转着饮料瓶子,让它们“均匀受凉”,偶尔还会往上面浇一些水。
遇到有人过来掏钱光顾,老板非常爽快地拿过瓶起子,利落地一撬,对于瓶盖的去向却丝毫没有关心的意思。就在同时,“口兹”的一阵响,汽水就如同开了锅一般,迅速往上冒着一排排的泡泡,一股袅袅婷婷的白气顺势从瓶口冒出。瓶盖则翻滚着在地上快速地舞动着,然后又马上平静。不到晚上打烊关门,小卖部老板是绝对不会打扫这些瓶盖的。
一瓶北冰洋见底,顾客心满意足地交回瓶子,拿上押金,同时伴随着几个响亮的嗝儿,甚至“放气”现象,继续做自己的事情。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小卖部门口一摞摞的印有“北冰洋”字样的塑料汽水箱子以及或用硬纸箱子或用木质三合板做成的写有“冰镇北冰洋汽水”的大招牌,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