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024-11-18 23:28:2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翻译: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出自:《论语·述而》

原文选段: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释义: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扩展资料

主旨:

当学生处于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

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人物成就影响:

孔子学说影响终其孔子一生,虽然他的仕途多失意,但他在中华文化之影响十分深远。政治方面,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后,儒家便成为中国历来的"正统之学",若想飞黄腾达,或想实现政治抱负,非要读儒家不可。这可解释了中国历来的读书人、官员都是儒生。

教育方面,孔子所开创的私人讲学之风,流传后世而增大其规模。当儒学成为"正统"官学之后, 中国的教育事业便以它为中心,儒家文化得以兴盛。小孩,若家境不太差,能够供养他读书的话,自小开始就要诵习儒家经典,为未来立身处世铺路。这可反映了儒学深入民心的程度。

思想方面,儒家所主张的"仁",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读书人, 以"仁"为本所推展开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可说是中国读书人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

回答(2):

论语述而第七

【原文】
7·8 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
(1)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2)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3)隅:音yǔ,角落。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评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回答(3):

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推知另外三个角,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

回答(4):

如果不是心里想了却想不明白,就不要去启发;如果不是能说却说不清楚,就不要告诉他答案;如果给学生举出一方面的例子他却不能回答出另外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就不要再教给他更多的东西了。”
注释:愤:指想了却想不明白。启:启发,提示。悱:音“匪”,指能说却说不清楚。发:本来指把箭发射出去,这里指给出答案。举:列举。隅:音“于”,角度,方面。反:做出推论并回答。则:就。复:再,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