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古都”邺城为何被焚毁?

2024-12-02 06:39:5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一、原因:

其一、尉迟迥为相州总管3年,也正是北周武帝灭佛时时期。邺城是当时全国佛教中心,城中大小寺院近千座,佛教空前繁荣,灭佛之后,尉迟迥治邺有方,很得人心,因此在邺地人心中居有较高地位,成为当时人们空虚的精神世界中的支柱,取代了“佛”地位。尉迟迥和杨坚大将韦孝宽在邺城南作战之时,“邺士民围观者达数万人”,可见尉迟迥在“邺士民”心中的地位,“士民”虽是围观但也有助贼之嫌,破城之后。杨坚出于对邺城怒恨,屠城迁民,焚毁邺城,斩草除根,以除后患。
其二,杨坚以西安为根基,兼以较近的洛阳为辅地,经略全国,邺城基本上失去了战略地位。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基本上经略国家的方针战略一直是以首都所在地区为核心腹地,进而经略全国。自东汉末年曹操以邺城为据点开始,在以后的400年间,中国处于一个分裂的时代,统治者往往在其统辖区内选择最好的地点建都,邺城在太行山以东,燕山以北,有“河北之襟喉,天下之要膂”之称,兼有“山川之险峻,平原之沃野”。有其无可比拟的因素,所以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相继在此建都。杨坚以西安为首都,基本上又重新回复到秦汉帝国以关中制衡全国的格局之中,邺城的战略地位相对而言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其三,北周武帝在灭了北齐后,虽然改邺为相州,但基本保持邺城的规模,邺城不在作为都城但作为河北南部的中心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为以后居邺城的军阀集团产生割局对抗朝廷埋下了隐患。杨坚在平定尉迟迥后,不但从行政体制上降低了邺城的核心地位,“徙居民南迁四十五里,以安阳为相州理所,仍为邺县”,而且“焚毁邺城”,从形式建筑上和人民的思想意识中抵毁邺城,以至后来邺城在世人的心目中一落千丈。

二、延伸:
杨坚(生于公元541年,死于604年),是隋朝的开国皇帝,在位23年。其父亲杨忠是西魏和北周时期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官至国柱大将军,封为随国公,赐鲜卑姓“普六茹”。杨坚父亲去世后,杨坚承袭父爵,跟随在北周武帝宇文邕的身边,宇文邕也是一位励精图治有作为的皇帝,杨坚在宇文邕身边总有一种“身在帝王边,如同伴虎眠”的感觉。有一天,有大臣向宇文邕建议除掉杨坚,说:“普六茹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恐非人下,请早除之”。这可是关系社稷安危的大事,历代帝王对这样的事都十分敏感,抱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遗漏一个”的思想。
宇文邕比较理智,他请星相家赵昭给杨坚相面,赵昭和杨坚友善,关系很好,便当着宇文邕的面,佯装仔细观察杨坚的面相,然后毫不在意地说:“皇上请放心,不必多虑,杨坚相貌平常,无大福大贵可言,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大将军罢了”。就这样杨坚躲过了杀身之祸。后来内史王轨又劝宇文邕说:“杨坚有反相,易早图之”。就是说杨坚早晚要反北周,不如早早除掉他,因为宇文邕对星相家赵昭的话深信不疑,不悦说:“要是真的天命所定,那有什么办法呢”.就这样杨坚一次次化险为夷。杨坚为打消宇文邕对自己的猜疑,把自己的女儿杨丽华聘给宇文邕的儿子宇文赟为后妃,这样宇文邕相信杨坚不会抢他女婿的皇位。
公元578年,宇文邕去世,其子宇文赟继位,就是周宣帝,在位只有1年,宇文赟是个世袭之君,不是治国安邦之君,他不问朝政,沉溺酒色,把父亲辛苦振兴的周王朝弄得日渐衰落。他为了更进一步消遣取乐,宇文赟干脆皇帝也不当了,把帝位让给了自己7岁的儿子,自称天元皇帝,住在后宫终日与嫔妃吃喝玩乐,荒淫无度,22岁就丧命归西。宇文赟的儿子静帝继位后,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任命杨坚为丞相,北周朝政实际就掌握在杨坚的手中,杨坚时有篡位之心,但考虑到镇守边城的相州总官尉迟迥位望宿重,且能征善战,是自己的称帝篡位的一大障碍,于是“乃令迥子魏安郡公惇赍诏书以会葬征迥,寻以郧国公韦孝宽代迥为总官”。
杨坚以为皇帝办丧事为由诏尉迟迥回西安,让韦孝宽接管邺城地界,尉迟迥看穿了杨坚的阴谋,就以“迥以杨坚当权,将图篡夺,自为周室至亲(是宇文泰的外甥),位兼将相,遂谋举兵相抗”。尉迟迥早就看穿了杨坚的以商量安葬周宣帝为名调自己回长安,又让韦孝宽代替自己为相州总督位子的企图,他怎么能相信杨坚的花言巧语回京送死呢?尉迟迥在邺期间很得人心,登高一呼,从者如云,尉迟迥相州总管下的十州加上青州、荣州、申州、东楚州、东潼州各派势力纷纷相应,共计数十万人于大象二年(即公元580年)六月树起讨杨大旗。
杨坚挟天子周静帝以令诸王,结好并州李穆,又以千金公主和突厥和亲,消除北方之患,以洛阳为防御,作为讨伐尉迟迥的战略基地,调兵进军关东,八月中旬杨坚派遣大将韦孝宽进攻到邺城南,尉迟迥亲自上阵,集中全部兵力13万在邺城南布阵阻止韦孝宽进攻。韦孝宽初战不利,进军受阻。这时韦孝宽看到邺城外有数万士民观战,就命令士兵以弓箭射击围观百姓,百姓大乱,四处奔逃,韦孝宽叫士兵高喊:“尉迟迥败了!尉迟迥败了!”
声震如雷,尉迟迥军中士兵闻听,军心大乱,奔走而退,韦孝宽军心大振乘乱攻之,尉迟迥军大败,退回邺北城,韦孝宽率兵急攻,尉迟迥看大势已去,在铜雀台上自杀。尉迟迥从起兵到自杀,历时六十八天。杨坚攻占邺城后下令将邺城全部毁掉,“徙其居民南迁四十五里”,放火焚烧邺城,邺城内大火烧了一个多月,使这座六朝古都毁于一旦。

隋时段君彦《过故邺》诗云:“旧国千门废,荒垒四郊通”可以看到邺城的荒废。盛唐诗人孟云卿在《邺城怀古》中写到:“魏家旧城阙,寥落无人住”,说明还有破旧的城阙.到了中唐时邺都废址已辟为耕地了,由于年代久远,当地人甚至不知道此为何地。孟效《早发邺北经古邺》写道:“微月东南明,双牛耕古城。但耕古城地,不知古城名,当时置此城,岂料今日耕。蔓草已离坡,狐兔何纵横”。邺城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弱了,尤其是在统治者的视野中。杨坚对邺城的改制和焚毁,彻底结束了中国北方区域性都城建构的模式,从此以后邺城代表区域政治的时代结束了,永远结束了!

回答(2):

邺城西依太行,东眺齐鲁,北接幽燕,南达郑楚,历来是占有黄河下游地区统治者建都固基的首选之地。公元210年,曹操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以后,基本上统治了黄河下游地区,他把邺城作为大本营,经过十六年的经营,使邺城成为当时著名的五都之一,掀开了邺城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佛教中心的辉煌篇章,公元580年,杨坚派大将韦孝宽讨伐邺城的尉迟迥,“平之,焚烧邺城,徙其居民南迁四十五,以安阳为相州理所,仍为邺县。”至此,邺城从公元210年到公元580年,历时370的都城繁华之地,从此一蹶不振,结束了其辉煌历史,也标志着邺城作为黄河以北、东部中原地区的区域政权时代结束。那么杨坚灭尉迟迥后为什么要焚毁邺城呢?
杨坚(生于公元541年,死于604年),是隋朝的开国皇帝,在位23年,其父亲杨忠是西魏和北周时期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官至国柱大将军,封为随国公,赐鲜卑姓“普六茹”,杨坚承袭父爵掌握政权后,恢复汉姓杨,因忌“隋”字有走字旁,觉的不吉祥,改为“隋”字。
杨坚父亲去世后,杨坚承袭父爵,跟随在北周武帝宇文邕的身边,宇文邕也是一位励精图治有作为的皇帝,杨坚在宇文邕身边总有一种“身在帝王边,如同伴虎眠”的感觉。有一天,有大臣向宇文邕建议除掉杨坚,说:“普六茹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恐非人下,请早除之”。这可是关系社稷安危的大事,历代帝王对这样的事都十分敏感,抱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遗漏一个”的思想,宇文邕比较理智,他请星相家赵昭给杨坚相面,赵昭和杨坚友善,关系很好,便当着宇文邕的面,佯装仔细观察杨坚的面相,然后毫不在意地说:“皇上请放心,不必多虑,杨坚相貌平常,无大福大贵可言,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大将军罢了”。就这样杨坚躲过了杀身之祸。
后来内史王轨又劝宇文邕说:“杨坚有反相,易早图之”。就是说杨坚早晚要反北周,不如早早除掉他,因为宇文邕对星相家赵昭的话深信不疑,不悦说:“要是真的天命所定,那有什么办法呢”.就这样杨坚一次次化险为夷。杨坚为打消宇文邕对自己的猜疑,把自己的女儿杨丽华聘给宇文邕的儿子宇文赟为后妃,这样宇文邕相信杨坚不会抢他女婿的皇位。
公元578年,宇文邕去世,其子宇文赟继位,就是周宣帝,在位只有1年,宇文赟是个世袭之君,不是治国安邦之君,他不问朝政,沉溺酒色,把父亲辛苦振兴的周王朝弄得日渐衰落,他为了更进一步消遣取乐,宇文赟干脆皇帝也不当了,把帝位让给了自己7岁的儿子,自称天元皇帝,住在后宫终日与嫔妃吃喝玩乐,荒淫无度,22岁就丧命归西。
宇文赟的儿子静帝继位后,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任命杨坚为丞相,北周朝政实际就掌握在杨坚的手中,杨坚时有篡位之心,但考虑到镇守边城的相州总官尉迟迥位望宿重,且能征善战,是自己的称帝篡位的一大障碍,于是“乃令迥子魏安郡公惇赍诏书以会葬征迥,寻以郧国公韦孝宽代迥为总官”。杨坚以为皇帝办丧事为由诏尉迟迥回西安,让韦孝宽接管邺城地界,尉迟迥看穿了杨坚的阴谋,就以“迥以杨坚当权,将图篡夺,自为周室至亲(是宇文泰的外甥),位兼将相,遂谋举兵相抗”。
尉迟迥早就看穿了杨坚的以商量安葬周宣帝为名调自己回长安,又让韦孝宽代替自己为相州总督位子的企图,他怎么能相信杨坚的花言巧语回京送死呢?尉迟迥在邺期间很得人心,登高一呼,从者如云,尉迟迥相州总管下的十州加上青州、荣州、申州、东楚州、东潼州各派势力纷纷相应,共计数十万人于大象二年(即公元580年)六月树起讨杨大旗。
杨坚挟天子周静帝以令诸王,结好并州李穆,又以千金公主和突厥和亲,消除北方之患,以洛阳为防御,作为讨伐尉迟迥的战略基地,调兵进军关东,八月中旬杨坚派遣大将韦孝宽进攻到邺城南,尉迟迥亲自上阵,集中全部兵力13万在邺城南布阵阻止韦孝宽进攻。韦孝宽初战不利,进军受阻。这时韦孝宽看到邺城外有数万士民观战,就命令士兵以弓箭射击围观百姓,百姓大乱,四处奔逃,韦孝宽叫士兵高喊:“尉迟迥败了!尉迟迥败了!”声震如雷,尉迟迥军中士兵闻听,军心大乱,奔走而退,韦孝宽军心大振乘乱攻之,尉迟迥军大败,退回邺北城,韦孝宽率兵急攻,尉迟迥看大势已去,在铜雀台上自杀。尉迟迥从起兵到自杀,历时六十八天。
杨坚攻占邺城后下令将邺城全部毁掉,“徙其居民南迁四十五里”,放火焚烧邺城,邺城内大火烧了一个多月,使这座六朝古都毁于一旦。
其一、尉迟迥为相州总管3年,也正是北周武帝灭佛时时期。邺城是当时全国佛教中心,城中大小寺院近千座,佛教空前繁荣,灭佛之后,尉迟迥治邺有方,很得人心,因此在邺地人心中居有较高地位,成为当时人们空虚的精神世界中的支柱,取代了“佛”地位。尉迟迥和杨坚大将韦孝宽在邺城南作战之时,“邺士民围观者达数万人”,可见尉迟迥在“邺士民”心中的地位,“士民”虽是围观但也有助贼之嫌,破城之后。杨坚出于对邺城怒恨,屠城迁民,焚毁邺城,斩草除根,以除后患。
其二,杨坚以西安为根基,兼以较近的洛阳为辅地,经略全国,邺城基本上失去了战略地位。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基本上经略国家的方针战略一直是以首都所在地区为核心腹地,进而经略全国。自东汉末年曹操以邺城为据点开始,在以后的400年间,中国处于一个分裂的时代,统治者往往在其统辖区内选择最好的地点建都,邺城在太行山以东,燕山以北,有“河北之襟喉,天下之要膂”之称,兼有“山川之险峻,平原之沃野”。有其无可比拟的因素,所以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相继在此建都。杨坚以西安为首都,基本上又重新回复到秦汉帝国以关中制衡全国的格局之中,邺城的战略地位相对而言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其三,北周武帝在灭了北齐后,虽然改邺为相州,但基本保持邺城的规模,邺城不在作为都城但作为河北南部的中心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为以后居邺城的军阀集团产生割局对抗朝廷埋下了隐患。杨坚在平定尉迟迥后,不但从行政体制上降低了邺城的核心地位,“徙居民南迁四十五里,以安阳为相州理所,仍为邺县”,而且“焚毁邺城”,从形式建筑上和人民的思想意识中抵毁邺城,以至后来邺城在世人的心目中一落千丈。隋时段君彦《过故邺》诗云:“旧国千门废,荒垒四郊通”可以看到邺城的荒废。盛唐诗人孟云卿在《邺城怀古》中写到:“魏家旧城阙,寥落无人住”,说明还有破旧的城阙.到了中唐时邺都废址已辟为耕地了,由于年代久远,当地人甚至不知道此为何地,孟效《早发邺北经古邺》写道:“微月东南明,双牛耕古城。但耕古城地,不知古城名,当时置此城,岂料今日耕。蔓草已离坡,狐兔何纵横”。邺城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弱了,尤其是在统治者的视野中。
杨坚对邺城的改制和焚毁,彻底结束了中国北方区域性都城建构的模式,从此以后邺城代表区域政治的时代结束了,永远结束了!——摘自贾海仲《古邺之谜》

回答(3):

邺城不是六朝古都,建邺建康才是。
邺城指的是曹操称魏公与河北的那个邺城,而六朝古都建邺是南京。
可以去百度一下,邺城是河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