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的两个用意

2025-03-28 12:11:1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用意一:琵琶琴瑟都是中国的乐器,暗含着八国联军各自称王,骑在中国头上。用意是为了羞辱中国。

用意二:八国联军认为中国人不可能对出这个对联,暗示中国人没有才能。

1900年,八国联军的铁蹄践踏我国领土,烧杀抢掠,无所不为,侵占北京后,在一间陈设华丽的大厅里举行所谓的“议和会议”。碧眼红发的洋人们正以胜利者的姿态高坐上首,趾高气扬地谈论着;而清朝政府的官员们却低三下四地端坐下首,正虔诚地等待洋人们提出“议和”条件。

会前,一个自以为“中国通”的洋人傲慢地敲着桌子,说道:“你们中国有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叫做对联;听说要求语句对称,严密工整。我现在出上联,你们可否对出下联?”这个洋人出的上联是:“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他利用了我国汉字部首的特点,道出了八国联军“八大王”“王王在上”,同时琵琶和琴瑟都是中国乐器的名称。八国联军的代表们明白了他的意思后,个个前仰后翻地狂笑起来。

面对帝国主义者的猖狂,清政府代表们有的只好笑笑,生怕得罪他们;有的心中不平,却又无词答对。忽然,中国代表团的一名工作人员挺身而出,从容应对:“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魑魅是我国传说中山林里害人的妖怪,魍魉也是传说中的怪物名字。魑魅魍魉合起来常常是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而它们的偏旁都是“鬼”,“鬼”是我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者憎恨而用的称呼。爱国的中国人借此怒斥了八国联军是“四小鬼”“鬼鬼犯边”。

扩展资料:

“琴瑟琵琶”和“魑魅魍魉”的另一种版本的典故

中日甲午海战前夕,清廷委派一位大臣出使日本。当时的日本不但要在世人面前炫耀武力,还妄想在文化上下玷辱中国。当记者汇聚集齐之时,日方突然提了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我们日本有一个上联却对不出下联,只好求于汉字发源地的人了。” 

说完以后,日本人亮出上联: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

这是一个拆字联,难度较大。而且其好战侵略气焰十分骄狂嚣张。意思是,大日本兵强马壮,驾驭的是奇马,张的是强弓,文的也不简单,无论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光“大王”就有八个,盖世无双,言外之意,日本“单戈独战”即可踏平中国。

清廷大使臣也不示弱。当即大笔一挥立就写出下联:倭委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

此下联也用的是拆字联,对仗十分工整,且与上联针锋相对,其意思是,你们日本骑奇马张长弓,其实就是一伙来偷抢我大清龙衣的倭寇,琴瑟琵琶八大王,就是魑魅魍魉四个小鬼子,并肩居头上,其实已经屈膝跪在身旁,你如胆敢单戈独战,我就合手擒拿。

从此,大家便称日本“鬼子”。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更激起了国人的愤怒与仇恨,于是“日本鬼子”、“小日本鬼子”、“鬼子”、“小鬼子”等称呼也就传遍了中华大地。

参考资料链接:人民网——中国人为何称日本侵略者为“鬼子”

回答(2):

这个实际上是一副古对,出自张宜的《宦游纪闻》,原联是:
琴瑟瑟琶八大王,一般头面
魑魅魍魉四小鬼,各样肚肠
后来逐渐演变为是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侵略者耀武扬威出的一副上联,出联者应该是日本人,答联者版本就很多了,有说是某官员的,有说是民间应对的,有说是某官员下属的,对句也是五花八门,我最欣赏的一副是:
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成战
倭委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居边,合手共拿

其它还有:
琴瑟琵琶,八大王单戈对伐
魑魅魍魉,四小鬼合手擒拿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原联的意思很简单,就是一副拆字联。
改写联的寓意就是讽刺八国联军侵略本性和目中无人,进而歌颂中国将士和人民的抗敌决心,以及藐视侵略者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