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段话评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2024-11-18 18:23:5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历代名人对诸葛亮的评价——
陈寿: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杨戏: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於未夷。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军机之略其亦可代为。
曹操:刘备不足为惧,吾实惧诸葛亮耳。
孙权:诸葛亮具异人之略,若效于江东,吾不愁大事不成也
刘晔: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实为国之栋梁也!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司马懿:天下奇才也!
司马炎:朕闻卿(陈寿)之言,晓诸葛亮之能也!今天下已定,朕立武侯伺,乃为祭其忠贞。
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刘伯温:军在于治。诸葛亮连年征战而兵无厌言,乃至于此。
康熙:史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唯诸葛亮能为之。
乾隆:端推诸葛是完人!
毛泽东:诸葛亮的理政和品德我是推崇的。
我们要对诸葛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优点:1、博学多思。当年躬耕南阳,闭门十年精读经典,因而成为饱学之士;2、找老婆不以外貌为依据。年轻潇洒的诸葛亮,偏找了个其丑无比的黄阿丑。认才学不认相貌,天下男子有几人做得到?3、一个战略理论家,一篇《隆中对》,分析天下大势,非常透彻。4、勇于承担责任,如失街亭后,自贬三级。5、重视科学,,亲自发明木牛流马。6、正确确定和执行少数民族政策,如七擒七纵。
缺点:1、架空刘禅。刘备死后,由于刘禅年幼,由诸葛亮执政。当刘禅长大成人后,诸葛亮理应把大权移交给刘禅。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干,而是把军政大权进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更派人监视后主的一举一动。令刘禅敢怒不敢言,刘禅想抢回大权,但满朝都是诸葛亮的亲信,只好信任宦官黄皓,造成千古遗憾。
2、穷兵黩武,祸国殃民。诸葛亮在执政期间,仅为完成“先主之心愿”和他自己的“隆中对”的策略而不顾国力民力,六出祁山。由于力量相差太远,无法收复中原,反而令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并直接影响他的继承人姜维,令北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回答(2):

一个好军师,但不是一个好领导。一个好父亲,但不是一个好丈夫。
好军师是因为他神机妙算,这就不用解释了。
不是好领导,是因为他什么事都自己去扛着,自己去做,在对蜀国后继人才的培养上几乎没什么作用,唯一一个被他看上的姜维还是从魏国挖来的,所以说,诸葛亮死后,蜀国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现象,诸葛亮也脱不了干系。
好父亲是从他的儿子诸葛膳和他的孙子看出来的,在蜀国国难之间,他儿子跟孙子死守绵竹,最后战死沙场,可以看得出他对自己儿子的教育还是很成功的。
不是好丈夫也应该可以看得出,诸葛亮几乎把一生都献给了蜀国,给了刘备,常年在外征战,按现在的理解就是个工作狂,对家庭,肯定会有所疏忽。
呵呵,自己的理解。说的不对请别骂。

回答(3):

如果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那么就是:“多智而近妖”,逆天而行之人。在刘备还没请出孔明之前,司马微就说了一句“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书中总是提到孔明可以观星象知来明天时,那么他应该知道大势所趋,汉室名存实亡,并且刘备那时连一方诸侯也许都算不上,曹操当之无愧天下第一诸侯,并且也没有听说曹操治下“民不聊生”啊,而他的所做所为却只是为了满足他个人的目的,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恩”,可是他这样反而将天下一统的时间往后延迟了,最后苦的只是老百姓,所以他是个自私的人。

回答(4):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诸葛之生平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陈寿之评价。

回答(5):

我喜欢的是周瑜,可是我还会给诸葛亮最中肯的评价
诸葛亮,三国里面的智绝,为后世留下了空城计,草船借箭等众多好计谋,也因为病死五丈原给后人留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形象。
可是,在周瑜死后,诸葛亮单人去吊唁周瑜,刘备不要去,说是怕东吴的人对他不利,他说:瑜在之日,亮犹不惧,今瑜已死,又何患乎?就带着赵云和500兵去了
在这之前,周瑜死的那天晚上,诸葛亮夜观星象,笑着说:周瑜死矣,然后就以吊丧为由,去了东吴
在这之前,在周瑜命不久矣的时候,诸葛亮寄来的一封信,信上虽尽是劝言之语,可是却早不送晚不送,偏偏在这节骨眼上送,,还说处处为周瑜好,还在吊丧中大哭,让东吴的误以为是周瑜小气,可见其演戏成分之高。
而且,书上说的周瑜并不对,周瑜生性开朗,英俊潇洒,善琴音,就有女子在周瑜经过的时候故意弹错琴音,以此获得周瑜的目光。
可见,历史并不是全面的,不能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