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氏源流
应(Yīng)姓源出有二:
1、应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姬发之后。周武王克商后,其第四子应叔被封于应(应国故都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为应侯,建立应国。应侯的子孙以封国为姓,遂为应氏。
2、历史上,西域人的姓氏中有应氏。蒙古族中有的姓应氏。
得姓始祖:应叔(侯)。应姓源出自姬姓。周武王的第四个儿子应叔被封为应(今河南省叶县西北应城,一说今河南省省鲁山东部)侯,人称应候。应候的子孙以封地为姓,称为应氏。在古代,应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汝南。故应叔(侯)的后世子孙尊其为应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应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应姓大族其主要分布在:
1、滍阳应氏。滍阳,应国故城,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有西周应国贵族墓,发掘出大量文物。
2、南顿应氏。汉代有南顿应氏。南顿,在今河南省项城县北50里。
3、大田里应氏。东晋时,应詹随晋元帝渡江而南,占籍于婺永。应詹有两个儿子,应诞留居江西宜黄,应玄随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里,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一带。尔后,析居江南各地。
4、仙居应氏。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东部(原下各乡)、双庙乡及田市镇有大量应姓。特别是原下各乡中心镇区基本上是应姓的。其都是明朝刑部尚书应大猷(字静庵)及其兄弟的后代。另外浙江省的永康市及浦江县也是应姓的聚居地。
5、关东应氏。祖籍山东省蓬莱市鸭湾。清朝初年,一迁至辽宁瓦房店市长兴岛;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三迁至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
6、峡阳应氏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峡阳应氏始祖应世哲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定居峡阳,是为峡阳应氏开基之始。岁月沧桑,峡阳应氏繁衍相传,迄今已至三十二代,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国内各省、市和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
三、历史名人
应 曜:汉初,在淮阳山里隐居,不愿出来做官。汉高祖派大臣,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坚决不去。时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
应 顺:东汉河南尹,字华仲,南顿人。累官冀州刺史,廉直无私。侍后母孝。和帝时为河南尹,明达政事。生十子,咸以才学名。中子叠,江夏太守。叠生郴,武陵太守。郴生奉。
应 叠:汝南南顿人,应顺中子。江夏太守。
应 郴:汝南南顿人,应叠之子,武陵太守。
应 奉:字世叔,汝南顿人,应郴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汉顺帝末年前后在世。少聪明,读书五行俱下。记忆力特佳,自幼至长,凡所经历,无有忘怀。年二十时,尝诣袁贺,适贺将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之。后数十年,路逢车匠,知而招呼。梁冀举为茂才。永兴元年(153年)拜武陵太守,有威恩,为蛮夷所福。延熹七年(164年)从军骑将军冯绲征武陵蛮,以功荐为司隶校尉。党人事起,乃愤然以疾自退。后诸公多荐举,会病卒。奉追愍屈原,因以自伤,著《感骚》三十篇,凡数万言。又尝删《史记》、《汉书》及《汉记》三百六十余年事,自汉兴至其时,凡十七卷,名曰《汉事》。
应 劭:字仲远(一作仲援,亦作仲瑗),汝南南顿人,应奉之子。生卒年不详,约汉灵帝光和元年前后在世。少笃学博览。灵帝初拜孝廉。中平六年(184年)拜太山太守。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大破黄巾三十万众,郡内以安。献帝迁都于许(196年)之明年,诏劭为袁绍军谋校尉。后卒于邺。劭尝有感于当时旧章淹没,书记罕存,乃缀集所闻,著《汉官仪》及《礼仪故事》,又撰《风俗通》以辨物类名称,释时俗嫌疑。文不典而通俗,可谓名副其实。凡所著述,共百三十六篇又集《解汉书》,皆传于世。
应 珣:字季瑜,司空掾。应劭弟,珣生玚。
应 瑒:字德琏,三国,魏文学家,汝南人,应珣之子。曹操征之为丞相掾,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曹丕称其才学足以著书,为“建安七子”之一。著有《应德琏集》。
应 璩:字休琏,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汝南(今属河南省)人,应玚之弟。生于汉献帝初平元年,卒于魏齐王芳嘉平四年,享年63岁。应璩博学好作文,善于书记。文帝、明帝时,历官散骑常侍。曹芳即位,迁侍中、大将军长史。当时大将军曹爽擅权,举措失当,应璩曾作《百一诗》讽劝。应璩原有集10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其诗、文共10余篇,与应玚作品合为《应德琏、应休琏集》,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应 贞:字吉甫,汝南人,应璩之子。生年不详,少以才名,善谈论。正始中,夏侯玄名势甚盛。贞常在玄坐作五言诗,玄大嘉许。举高第,历显位。后为武帝参军。帝践阼,迁给事中,累官散骑常侍。又与太尉荀顗撰定新礼,未施行而卒。著有文集一卷(见《隋书经籍志》)传于世。
应 詹:字思远,汝南南顿人。生于晋武帝咸宁五年,卒于成帝咸和六年,年五十三岁。幼孤,为祖母所养。十余岁,祖母又亡,居丧以孝闻。家富于财,乃请族人共居,情若至亲。以才艺文章知名当世。仕为太子舍人,累官光禄勋。王敦叛,明帝以詹为都督前锋军事。事平,以功封观阳县侯,都督江州诸军事,领江州刺史。卒,赠镇南大将军,谥曰烈。詹作有文集三卷,《隋书经籍志》注有镇南大将军应瞻集五卷,詹缮作瞻,当为作者误书;此从《唐书志》传于世。
应 用:后周书法家,江南人。善写细字,微如毛发,尝于一钱上写《心经》:又于一粒芝麻上写《国泰民安》四字。
应 珍:宋元佑间武状元及第,授予右班殿直,任平海军节度判官,后调任泉州公海四县巡检,后以母忧回籍守制,“累仕皆不出于闽中”。其为官政简刑清,节俭奉公,勤修武备,保境安民,故为民所称颂,为同僚所敬佩,里人遂立祠奉祀至今。
应纯之:字纯甫,宋代永康人,孟明子。嘉泰进士,历知楚州,兼京东经略安抚使。见北军屡捷,谓中原可复,密闻于朝。丞相史弥远鉴于开禧之事,不欲大举,但敕立忠义军,令就节制。已而擢兵部侍郎。金人入侵,力战而死。
应子和:宋代诗人,尝有句云:“西岸夕阳红,烛炬短烧红,风过花落红”,时人谓为“三红”秀才。后登淳西进士。
应象翁:元代判官,字景则,黄岩人。生宋季,尝随车若水、黄超然游,时称圣泉先生。有《圣泉文集》等。
应本仁:元代学者,字本立。以世为宋臣,义不仕元。隐居城南,博学好施。尝规建义庄,又即其中为义塾。世称“应家馆”。
应大猷:字邦升(1487-1581),号容斋。仙居人。明正德九年进士。曾任南刑部主事,参与平定宸濠之乱。后历广东参政、佥都御史、吏部右侍郎、官至刑部尚书。卒年九十五。曾巡抚云南、四川、山东,所至均有政绩。
应撝谦:字嗣寅(1615-1683),号潜斋,浙江仁和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年六十九岁。明诸生。生而有文在手,曰“八卦”,左耳重轮,右目重瞳年二十余,与虞分等为猡社。性至孝,授徒养母,三十未娶。归安沈士毅慕其义,妻以兄女,资使奉养。撝谦终不入私室,母丧服除,始成礼。康熙十七年,李天馥等以博学宏词荐,以老病不能行辞。撝谦性介特,读书务穷底蕴。著有潜斋文集十卷,教养全书四十一卷,性理大中二十八卷,古乐书二卷……等二十八种,(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应宝时:字敏斋(1821-1890),永康人,清道光二十四年举人。咸丰初,考授国子监学正。同治四年,任苏松太道。创建龙门书院,开办普育善堂。九年,任江苏按察使,兼署布政使。饬令各府州县立常平仓,并主持疏浚淞江水道。工诗文,有《射雕词》二卷。
应昌期:祖籍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台湾金融界、实业界著名人士,应氏围棋计点制创造人,被誉为“黑白世界的诺贝尔”。应先生爱国爱乡,热心报效桑梓,先后捐资创建慈城昌期幼儿园,重建慈城中城小学和慈湖中学;捐资扩建慈城保黎医院;捐资助建台北市宁波同乡会馆、市联谊中心。投资创办宁波现代建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利华羊毛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促进家乡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尽心尽力。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郡望百家姓》中有记载:应氏望出汝南郡。《姓氏考略》中记载:望出汝南、颍川。
汝南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颍川郡:战国时秦置。治所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
2、堂号
淮阳堂:汉初,应曜在淮阳山里隐居。汉高祖派大臣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坚决不去。后来商山四皓被太子刘盈请去露了一下面。当时的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
择善堂:浙江省缙云县三溪乡西应村应氏祠堂,堂号为“择善堂”。语出“论语”。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燕翼堂: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应氏宗祠,堂号为“燕翼堂”。“燕翼”的意思,就是希望散居在各地的子孙们,都能像燕子回巢一样,回到祠堂,来看看祖先居住的地方。每年结合祭扫活动,都要举行对年满16岁青年进行"成人节"教育活动,向青年学生讲述前贤典型故事,介绍“燕翼堂”牌匾的来历,要求青年学生牢记祖训,不忘故里家乡。
报本堂:浙江省宁波市古慈城应氏宗祠,堂号为“报本堂”。
徵德堂: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应氏大祠堂,堂号为“徵德堂”,是祭祀芝英地区应氏祖先的场所。
============================================================
【应姓宗祠通用对联】
〖应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四字奇手;
三红秀才。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后周书法家应用,江南人。善写细字,微如毛发,尝于一钱上写《心经》;又于一粒芝麻上写《国泰民安》四字。下联典指宋代诗人应子和,尝有句云:“西岸夕阳红,烛炬短烧红,风过落花红”,时人谓为“三红”秀才。后登淳熙进士。
圣泉揽胜;
义庄勒名。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判官应象翁,字景则,黄岩人。生宋季,尝随车若水、黄超然游,时称圣泉先生。延佑间历官昌国州判官,致仕。有《圣泉文集》等。下联典指元代学者应本仁,字本立,鄞人。以世为宋臣,义不仕元。隐居城南,博学好施。尝规建义庄,又即其中为义塾。黄汲为纪其事于石,世称“应家馆。”
汉官定礼;
道院栖真。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汝南南顿人应劭,字仲远,少年时勤学博览,举孝廉,献帝时任泰心太守。献帝迁许,召他人京为袁绍军谋校尉,著《汉宫仪》十卷、《风俗通义》三十卷及《汉书集解音义》等。下联说唐代人应夷节,游天台山,栖居于道元院,相传尸解而成仙。
淮阳遗老
邺下奇才。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人应曜,隐居在淮阳山中,高帝时与商山四皓(秦末东园公、由里先生、倚里季、夏黄公)同时被征召,只有应曜不到。当时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下联典指汉末文学家应瑒,字德琏,应劭的侄子,与弟弟应璩(字休琏)、侄子应贞(应璩的儿子,字吉甫)都以文章著名,与孔融、陈琳齐名,同列“建安七子”。曹操曾征召他为丞相掾属,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邺”,曹操封魏公时所定的都城,在今河北省临漳西南。
才名并美;
卓荦不群。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魏·应瑒以文学名,识治体,为“建安七子”之一。下联典指宋·应舜臣,少卓荦不羁,及长笃志向学。
千支共荣;
一脉相承。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关山分隔;
血脉相通。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
〖应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居家称厚德;
为政有能声。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判官应振黼,字乡夫,性资敏慧,由岁贡任泗州判官,有能声;居家以厚德称。著有《纪年录》。
析居分异地;
溯源本同根。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宗祖规模远;
儿孙绍述长。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福田宗祖种;
心地子孙耕。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祖功垂福泽;
宗德衍家声。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
〖应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乔木千支一本;
长江万派同源。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千里关山分隔;
各地应裔同根。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
〖应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淮阳一老胜四皓;
建安五官列七才。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隐士应曜,隐于淮阳山中。高帝时,与四皓俱被征命。曜独不至。时人语曰:“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下联典指三国魏文学家应袁,了德琏,汝南人。曹操征吕为丞相掾属,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曹丕称其才学足以著书,为“建安七子”之一。明人集有《应德琏集》。
世叔五行收齐下;
华仲十子名俱扬。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司隶校尉应奉,字世叔,南顿人。少聪明,读书五行俱下。凡所经履,莫不暗记。累官武陵太守,有威恩。官至司隶校尉。下联典指东汉河南尹应顺,字华仲,南顿人。累官冀州刺史,廉直无私。事后母孝。和帝时为河南尹,明达政事。生十子,咸以才学名。
俨若思孝孙有庆;
谱如在照德维馨。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序昭穆千秋龟鉴,
别源流万古鸿图。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剞劂成一家信史;
流源创合族传书。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
〖应姓宗祠八言通用联〗
祖德宗功百世不迁;
子孝孙贤万代如见。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铸史熔经光耀前烈;
孝亲敬长无玷家声。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谱谍赫赫千载蕃昌;
家乘灿灿万世辉煌。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昭假列祖春秋匪懈;
估启后人继序不忘。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
〖应姓宗祠九言通用联〗
著述辨礼仪风俗物类;
聪明愈杯弓蛇影猜疑。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泰山太守应劭,字仲远,举孝廉。撰《风俗通》,以辨物类名号。下联典指汉代名人应彬的事典。
凡今之人,不如我同姓;
聿修厥德,无忝尔所生。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迹基仙居、厦阁渊源远;
派衍冠阳、龙溪谱谍详。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列累朝簪缨,依依如昨;
编历代俊仕,隐隐若现。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乔木发千枝,岂非一本,
长江流万派,总是同源。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
〖应姓宗祠十言通用联〗
祖宗善厚留遗,由来远矣;
岁时蒸尝祭享,可不敬乎。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
〖应姓宗祠十一言通用联〗
要好儿孙,须从崇祖敬宗起,
欲光门第,还是读书积善来。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尊祖敬宗,遵万古圣贤礼乐;
修谱编志,序一家世代源流。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族势尊严,昭奕代祖功宗德;
孙枝蕃衍,乘千年旧谱新志。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祖德昭昭亿万年,长传宇内,
谱谍灿灿千百世,犹在人间。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有为协万事之宜,自昭正气;
寿世垂百年而远,共仰芳型。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
〖应姓宗祠十一言以上通用联〗
颂扬于正人君子,联亲亲族谊,
赞美乎淑媛孀节,敦长长宗风。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春露秋霜,正薀藻流,芳苹繁焕彩;
左昭右穆,喜宗枝繁,衍灵爽凭依。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序昭序穆,纂载祖绩,宗功光谱谍;
专心专意,祈庇瓜绵,瓞衍振我族。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垂训一无欺,能安份即是敬宗尊祖;
守身三自省,有正气便为孝子贤孙。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观旧谱山川人物之伟丽,了然在目;
看新志道德文章所伏隆,明如指掌。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由厦阁徙龙溪近一千年,喜见奕奕孙枝序昭穆;
自南宋至共和历三十世,笑看岿岿甲第继祖宗。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富贵显然,必忠孝节廉自任几端,方可无愧宗祖;
读书美矣,但士农工商各专一业,便非不肖子孙。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继遗风尊贤敬老、和宗睦族,本是龙溪应裔美德;
编新志教孝劝善、铸史镕经,诚属冠阳子孙义举。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追木本水源龙溪,我族支分厦阁,由宁海传自钱塘;
溯祖德宗功应裔,先辈郡赐冠阳,继汝南始于周武。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继旧谍、叙世系、别亲疏,立行第序长幼,俨然不负众望;
创新志、载诗赋、纪名胜,撰文赞褒懿行,确实无愧大雅。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世以人传、人以谱传,上承祖、下启孙,继继绳绳长留史册;
父凭子寿、子凭孙寿,前千年、后万古,原原本本永驻人间。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历宋元明清民及共和,合六大朝代,阅世生人阅人成世,子子孙孙同登谱谍;
自禄康成百千至刚毅,已三十二世,由本及末由末溯本,老老幼幼并载史册。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新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
附录一:【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县古慈城应氏宗祠报本堂】
古慈城应氏一脉,定居慈城已逾200余年。应氏故居桂花厅后老屋也为清初之古民居。应姓来源根据《广韵》和《姓氏考略》等书籍所记载。《广韵》中述:周武王子封于应,其后以国为姓氏。《姓氏考略》所记:周武王第四子应侯之后,以国为姓。望出汝南颖川。据上所述可确认周代初年的应国,在中原的河南地区,应氏的后代子孙,也大多数活跃于河南境内。到了汉代时,在汝南和颖川两地繁衍成为望族。全国各地应氏也是从这两地分支而出。古汝南郡即今河南省汝南县一带。应姓祖宗为周武王四子应侯,封地称应国,其后世子孙以国名姓应。周文王、周武王本姓为姬。
应姓历史名人不少,略举东汉时有官吏、学者应劭,字仲达,汝南人,博学多闻,汉灵帝拜太山太守。灵帝、献帝已临东汉末年,当时典章淹没,朝纲不正,应劭著有汉官礼仪故事,作为朝廷制度准则。又著《风俗通》,以辨物类名号。并对汉朝文物的保存也贡献甚多。东汉末年有文学名家:应璩、应瑒为“建安七子”之一,后周时江南人有书法家应用。元代有书法家应象翁。清代浙江永康有诗人应保时。
中国汉族姓应各支、各脉都有祠堂,祠堂又各有名号。1988年,首届“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在北京进行了前三轮比赛后,应昌期借此机会从台湾带领夫人唐平尘和儿子应明皓来到分别四十三年的故乡慈城探望。并在市、区一些领导的陪同下,参观宁波天一阁。馆长亲自热情接待,当谈及应氏一姓于何时会来江南宁波,馆长问及可还记得本家应家祠堂是什么堂号。当报出为“报本堂”。馆长立刻查找有关古籍后:应氏最早出自河南汝南大约于南北朝时,因战乱之故,有一部应姓人流迁于江南如:浙江、福建等地,宁波地区应姓也就是这时候流入。宁波应家最早居住在奉化芝应。后移居慈溪县城(今慈城)传到应嘉祥(字幻吾)这一代,他有兄弟三人。人丁不旺,三兄弟只有祖父生一子应星耀(中城小学任职35年的老校长)。然生有昌期、昌翊、昌仁、昌世、昌华、昌明、昌年七个儿子。如今七个兄弟之后人,分居于澳洲、美国及香港、台湾,国内等总人口已近90人左右。慈城应家尚有:三板桥下还有应家河塘的应姓(有革命烈士应修人),城里有大源行(水果行)的应家,太阳殿路砖桥以东有慈溪巷应家是三系应仲退、应谓渔,左右二幢大宅,再有竹丝墙门应宅,太湖路应福章一系。数典念祖这些应姓人士也均系出于河南。也于各个不同时期不同原因来到慈城。
-----------------------------------------------------------------
附录二:【《冠阳龙溪应氏宗普》族规】
1、凡为人子,出必告,返必面,有宾客不敢坐正厅,升降不敢由东阶,凡事不敢自拟于父;
2、凡为人子弟,当纯谨雅觞,谦恭退狲恂恂,如不能言,不敢以贤智先人,不敢以富贵加于宗族;
3、凡卑幼,事无大小必禀长上,酌可否而行,·毋得专恣直行,违则惩之;
4、凡父母舅姑,寝则安置,起则问安,无事则侍立,容貌必恭,执事必敬,辞气必和,起居必扶卫之,方称孝道;
5、凡父母之命,必熟记而行之,有不可行则和气柔声具事之,是非利害而曰之,待父母许而止,不许,小则曲从,大则尤宜起敬起孝,自尽几谏之道,使以父母为非而直行,己是不得为孝;
6、凡家长,必端庄正己,谨守礼法,以御子弟分之,以职授之,以事训之,以勤俭勿逐纷华,,勿事游荡;
7、凡治家,以修身正家为主,关雎之诗宜最熟,万务皆成;
8、凡元旦,男女序次拜天地,父母家长诵家规以式族众宗规。
——明·万历年间起用
王克商后,其第四子应叔被封于应(应国故都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为应侯,建立应国。应侯的子孙以封国为姓,遂为应氏。
2、历史上,西域人的姓氏中有应氏。蒙古族中有的姓应氏。
得姓始祖:应叔(侯)。应姓源出自姬姓。周武王的第四个儿子应叔被封为应(今河南省叶县西北应城,一说今河南省省鲁山东部)侯,人称应候。应候的子孙以封地为姓,称为应氏。在古代,应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汝南。故应叔(侯)的后世子孙尊其为应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应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应姓大族其主要分布在:
1、滍阳应氏。滍阳,应国故城,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有西周应国贵族墓,发掘出大量文物。
2、南顿应氏。汉代有南顿应氏。南顿,在今河南省项城县北50里。
3、大田里应氏。东晋时,应詹随晋元帝渡江而南,占籍于婺永。应詹有两个儿子,应诞留居江西宜黄,应玄随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里,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一带。尔后,析居江南各地。
4、仙居应氏。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东部(原下各乡)、双庙乡及田市镇有大量应姓。特别是原下各乡中心镇区基本上是应姓的。其都是明朝刑部尚书应大猷(字静庵)及其兄弟的后代。另外浙江省的永康市及浦江县也是应姓的聚居地。
5、关东应氏。祖籍山东省蓬莱市鸭湾。清朝初年,一迁至辽宁瓦房店市长兴岛;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三迁至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
6、峡阳应氏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峡阳应氏始祖应世哲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定居峡阳,是为峡阳应氏开基之始。岁月沧桑,峡阳应氏繁衍相传,迄今已至三十二代,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国内各省、市和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
三、历史名人
应 曜:汉初,在淮阳山里隐居,不愿出来做官。汉高祖派大臣,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坚决不去。时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
应 顺:东汉河南尹,字华仲,南顿人。累官冀州刺史,廉直无私。侍后母孝。和帝时为河南尹,明达政事。生十子,咸以才学名。中子叠,江夏太守。叠生郴,武陵太守。郴生奉。
应 叠:汝南南顿人,应顺中子。江夏太守。
应 郴:汝南南顿人,应叠之子,武陵太守。
应 奉:字世叔,汝南顿人,应郴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汉顺帝末年前后在世。少聪明,读书五行俱下。记忆力特佳,自幼至长,凡所经历,无有忘怀。年二十时,尝诣袁贺,适贺将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之。后数十年,路逢车匠,知而招呼。梁冀举为茂才。永兴元年(153年)拜武陵太守,有威恩,为蛮夷所福。延熹七年(164年)从军骑将军冯绲征武陵蛮,以功荐为司隶校尉。党人事起,乃愤然以疾自退。后诸公多荐举,会病卒。奉追愍屈原,因以自伤,著《感骚》三十篇,凡数万言。又尝删《史记》、《汉书》及《汉记》三百六十余年事,自汉兴至其时,凡十七卷,名曰《汉事》。
应 劭:字仲远(一作仲援,亦作仲瑗),汝南南顿人,应奉之子。生卒年不详,约汉灵帝光和元年前后在世。少笃学博览。灵帝初拜孝廉。中平六年(184年)拜太山太守。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大破黄巾三十万众,郡内以安。献帝迁都于许(196年)之明年,诏劭为袁绍军谋校尉。后卒于邺。劭尝有感于当时旧章淹没,书记罕存,乃缀集所闻,著《汉官仪》及《礼仪故事》,又撰《风俗通》以辨物类名称,释时俗嫌疑。文不典而通俗,可谓名副其实。凡所著述,共百三十六篇又集《解汉书》,皆传于世。
应 珣:字季瑜,司空掾。应劭弟,珣生玚。
应 瑒:字德琏,三国,魏文学家,汝南人,应珣之子。曹操征之为丞相掾,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曹丕称其才学足以著书,为“建安七子”之一。著有《应德琏集》。
应 璩:字休琏,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汝南(今属河南省)人,应玚之弟。生于汉献帝初平元年,卒于魏齐王芳嘉平四年,享年63岁。应璩博学好作文,善于书记。文帝、明帝时,历官散骑常侍。曹芳即位,迁侍中、大将军长史。当时大将军曹爽擅权,举措失当,应璩曾作《百一诗》讽劝。应璩原有集10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其诗、文共10余篇,与应玚作品合为《应德琏、应休琏集》,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应 贞:字吉甫,汝南人,应璩之子。生年不详,少以才名,善谈论。正始中,夏侯玄名势甚盛。贞常在玄坐作五言诗,玄大嘉许。举高第,历显位。后为武帝参军。帝践阼,迁给事中,累官散骑常侍。又与太尉荀顗撰定新礼,未施行而卒。著有文集一卷(见《隋书经籍志》)传于世。
应 詹:字思远,汝南南顿人。生于晋武帝咸宁五年,卒于成帝咸和六年,年五十三岁。幼孤,为祖母所养。十余岁,祖母又亡,居丧以孝闻。家富于财,乃请族人共居,情若至亲。以才艺文章知名当世。仕为太子舍人,累官光禄勋。王敦叛,明帝以詹为都督前锋军事。事平,以功封观阳县侯,都督江州诸军事,领江州刺史。卒,赠镇南大将军,谥曰烈。詹作有文集三卷,《隋书经籍志》注有镇南大将军应瞻集五卷,詹缮作瞻,当为作者误书;此从《唐书志》传于世。
应 用:后周书法家,江南人。善写细字,微如毛发,尝于一钱上写《心经》:又于一粒芝麻上写《国泰民安》四字。
应 珍:宋元佑间武状元及第,授予右班殿直,任平海军节度判官,后调任泉州公海四县巡检,后以母忧回籍守制,“累仕皆不出于闽中”。其为官政简刑清,节俭奉公,勤修武备,保境安民,故为民所称颂,为同僚所敬佩,里人遂立祠奉祀至今。
应纯之:字纯甫,宋代永康人,孟明子。嘉泰进士,历知楚州,兼京东经略安抚使。见北军屡捷,谓中原可复,密闻于朝。丞相史弥远鉴于开禧之事,不欲大举,但敕立忠义军,令就节制。已而擢兵部侍郎。金人入侵,力战而死。
应子和:宋代诗人,尝有句云:“西岸夕阳红,烛炬短烧红,风过花落红”,时人谓为“三红”秀才。后登淳西进士。
应象翁:元代判官,字景则,黄岩人。生宋季,尝随车若水、黄超然游,时称圣泉先生。有《圣泉文集》等。
应本仁:元代学者,字本立。以世为宋臣,义不仕元。隐居城南,博学好施。尝规建义庄,又即其中为义塾。世称“应家馆”。
应大猷:字邦升(1487-1581),号容斋。仙居人。明正德九年进士。曾任南刑部主事,参与平定宸濠之乱。后历广东参政、佥都御史、吏部右侍郎、官至刑部尚书。卒年九十五。曾巡抚云南、四川、山东,所至均有政绩。
应撝谦:字嗣寅(1615-1683),号潜斋,浙江仁和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二年,年六十九岁。明诸生。生而有文在手,曰“八卦”,左耳重轮,右目重瞳年二十余,与虞分等为猡社。性至孝,授徒养母,三十未娶。归安沈士毅慕其义,妻以兄女,资使奉养。撝谦终不入私室,母丧服除,始成礼。康熙十七年,李天馥等以博学宏词荐,以老病不能行辞。撝谦性介特,读书务穷底蕴。著有潜斋文集十卷,教养全书四十一卷,性理大中二十八卷,古乐书二卷……等二十八种,(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应宝时:字敏斋(1821-1890),永康人,清道光二十四年举人。咸丰初,考授国子监学正。同治四年,任苏松太道。创建龙门书院,开办普育善堂。九年,任江苏按察使,兼署布政使。饬令各府州县立常平仓,并主持疏浚淞江水道。工诗文,有《射雕词》二卷。
应昌期:祖籍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台湾金融界、实业界著名人士,应氏围棋计点制创造人,被誉为“黑白世界的诺贝尔”。应先生爱国爱乡,热心报效桑梓,先后捐资创建慈城昌期幼儿园,重建慈城中城小学和慈湖中学;捐资扩建慈城保黎医院;捐资助建台北市宁波同乡会馆、市联谊中心。投资创办宁波现代建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利华羊毛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促进家乡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尽心尽力。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郡望百家姓》中有记载:应氏望出汝南郡。《姓氏考略》中记载:望出汝南、颍川。
汝南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颍川郡:战国时秦置。治所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
2、堂号
淮阳堂:汉初,应曜在淮阳山里隐居。汉高祖派大臣请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为官,应曜坚决不去。后来商山四皓被太子刘盈请去露了一下面。当时的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
择善堂:浙江省缙云县三溪乡西应村应氏祠堂,堂号为“择善堂”。语出“论语”。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燕翼堂: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应氏宗祠,堂号为“燕翼堂”。“燕翼”的意思,就是希望散居在各地的子孙们,都能像燕子回巢一样,回到祠堂,来看看祖先居住的地方。每年结合祭扫活动,都要举行对年满16岁青年进行"成人节"教育活动,向青年学生讲述前贤典型故事,介绍“燕翼堂”牌匾的来历,要求青年学生牢记祖训,不忘故里家乡。
报本堂:浙江省宁波市古慈城应氏宗祠,堂号为“报本堂”。
徵德堂: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应氏大祠堂,堂号为“徵德堂”,是祭祀芝英地区应氏祖先的场所。
============================================================
【应姓宗祠通用对联】
〖应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四字奇手;
三红秀才。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后周书法家应用,江南人。善写细字,微如毛发,尝于一钱上写《心经》;又于一粒芝麻上写《国泰民安》四字。下联典指宋代诗人应子和,尝有句云:“西岸夕阳红,烛炬短烧红,风过落花红”,时人谓为“三红”秀才。后登淳熙进士。
圣泉揽胜;
义庄勒名。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判官应象翁,字景则,黄岩人。生宋季,尝随车若水、黄超然游,时称圣泉先生。延佑间历官昌国州判官,致仕。有《圣泉文集》等。下联典指元代学者应本仁,字本立,鄞人。以世为宋臣,义不仕元。隐居城南,博学好施。尝规建义庄,又即其中为义塾。黄汲为纪其事于石,世称“应家馆。”
汉官定礼;
道院栖真。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汝南南顿人应劭,字仲远,少年时勤学博览,举孝廉,献帝时任泰心太守。献帝迁许,召他人京为袁绍军谋校尉,著《汉宫仪》十卷、《风俗通义》三十卷及《汉书集解音义》等。下联说唐代人应夷节,游天台山,栖居于道元院,相传尸解而成仙。
淮阳遗老
邺下奇才。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人应曜,隐居在淮阳山中,高帝时与商山四皓(秦末东园公、由里先生、倚里季、夏黄公)同时被征召,只有应曜不到。当时人说:“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下联典指汉末文学家应瑒,字德琏,应劭的侄子,与弟弟应璩(字休琏)、侄子应贞(应璩的儿子,字吉甫)都以文章著名,与孔融、陈琳齐名,同列“建安七子”。曹操曾征召他为丞相掾属,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邺”,曹操封魏公时所定的都城,在今河北省临漳西南。
才名并美;
卓荦不群。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魏·应瑒以文学名,识治体,为“建安七子”之一。下联典指宋·应舜臣,少卓荦不羁,及长笃志向学。
千支共荣;
一脉相承。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关山分隔;
血脉相通。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
〖应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居家称厚德;
为政有能声。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判官应振黼,字乡夫,性资敏慧,由岁贡任泗州判官,有能声;居家以厚德称。著有《纪年录》。
析居分异地;
溯源本同根。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宗祖规模远;
儿孙绍述长。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福田宗祖种;
心地子孙耕。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祖功垂福泽;
宗德衍家声。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
〖应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乔木千支一本;
长江万派同源。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千里关山分隔;
各地应裔同根。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
〖应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淮阳一老胜四皓;
建安五官列七才。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隐士应曜,隐于淮阳山中。高帝时,与四皓俱被征命。曜独不至。时人语曰:“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下联典指三国魏文学家应袁,了德琏,汝南人。曹操征吕为丞相掾属,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曹丕称其才学足以著书,为“建安七子”之一。明人集有《应德琏集》。
世叔五行收齐下;
华仲十子名俱扬。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司隶校尉应奉,字世叔,南顿人。少聪明,读书五行俱下。凡所经履,莫不暗记。累官武陵太守,有威恩。官至司隶校尉。下联典指东汉河南尹应顺,字华仲,南顿人。累官冀州刺史,廉直无私。事后母孝。和帝时为河南尹,明达政事。生十子,咸以才学名。
俨若思孝孙有庆;
谱如在照德维馨。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序昭穆千秋龟鉴,
别源流万古鸿图。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剞劂成一家信史;
流源创合族传书。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
〖应姓宗祠八言通用联〗
祖德宗功百世不迁;
子孝孙贤万代如见。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铸史熔经光耀前烈;
孝亲敬长无玷家声。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谱谍赫赫千载蕃昌;
家乘灿灿万世辉煌。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昭假列祖春秋匪懈;
估启后人继序不忘。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
〖应姓宗祠九言通用联〗
著述辨礼仪风俗物类;
聪明愈杯弓蛇影猜疑。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泰山太守应劭,字仲远,举孝廉。撰《风俗通》,以辨物类名号。下联典指汉代名人应彬的事典。
凡今之人,不如我同姓;
聿修厥德,无忝尔所生。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迹基仙居、厦阁渊源远;
派衍冠阳、龙溪谱谍详。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列累朝簪缨,依依如昨;
编历代俊仕,隐隐若现。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乔木发千枝,岂非一本,
长江流万派,总是同源。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
〖应姓宗祠十言通用联〗
祖宗善厚留遗,由来远矣;
岁时蒸尝祭享,可不敬乎。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
〖应姓宗祠十一言通用联〗
要好儿孙,须从崇祖敬宗起,
欲光门第,还是读书积善来。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尊祖敬宗,遵万古圣贤礼乐;
修谱编志,序一家世代源流。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族势尊严,昭奕代祖功宗德;
孙枝蕃衍,乘千年旧谱新志。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祖德昭昭亿万年,长传宇内,
谱谍灿灿千百世,犹在人间。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有为协万事之宜,自昭正气;
寿世垂百年而远,共仰芳型。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
〖应姓宗祠十一言以上通用联〗
颂扬于正人君子,联亲亲族谊,
赞美乎淑媛孀节,敦长长宗风。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春露秋霜,正薀藻流,芳苹繁焕彩;
左昭右穆,喜宗枝繁,衍灵爽凭依。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序昭序穆,纂载祖绩,宗功光谱谍;
专心专意,祈庇瓜绵,瓞衍振我族。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垂训一无欺,能安份即是敬宗尊祖;
守身三自省,有正气便为孝子贤孙。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观旧谱山川人物之伟丽,了然在目;
看新志道德文章所伏隆,明如指掌。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由厦阁徙龙溪近一千年,喜见奕奕孙枝序昭穆;
自南宋至共和历三十世,笑看岿岿甲第继祖宗。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富贵显然,必忠孝节廉自任几端,方可无愧宗祖;
读书美矣,但士农工商各专一业,便非不肖子孙。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继遗风尊贤敬老、和宗睦族,本是龙溪应裔美德;
编新志教孝劝善、铸史镕经,诚属冠阳子孙义举。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追木本水源龙溪,我族支分厦阁,由宁海传自钱塘;
溯祖德宗功应裔,先辈郡赐冠阳,继汝南始于周武。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继旧谍、叙世系、别亲疏,立行第序长幼,俨然不负众望;
创新志、载诗赋、纪名胜,撰文赞褒懿行,确实无愧大雅。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世以人传、人以谱传,上承祖、下启孙,继继绳绳长留史册;
父凭子寿、子凭孙寿,前千年、后万古,原原本本永驻人间。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历宋元明清民及共和,合六大朝代,阅世生人阅人成世,子子孙孙同登谱谍;
自禄康成百千至刚毅,已三十二世,由本及末由末溯本,老老幼幼并载史册。
——佚名撰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应氏宗祠宗谱新记载应姓祠堂用联
============================================================
附录一:【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县古慈城应氏宗祠报本堂】
古慈城应氏一脉,定居慈城已逾200余年。应氏故居桂花厅后老屋也为清初之古民居。应姓来源根据《广韵》和《姓氏考略》等书籍所记载。《广韵》中述:周武王子封于应,其后以国为姓氏。《姓氏考略》所记:周武王第四子应侯之后,以国为姓。望出汝南颖川。据上所述可确认周代初年的应国,在中原的河南地区,应氏的后代子孙,也大多数活跃于河南境内。到了汉代时,在汝南和颖川两地繁衍成为望族。全国各地应氏也是从这两地分支而出。古汝南郡即今河南省汝南县一带。应姓祖宗为周武王四子应侯,封地称应国,其后世子孙以国名姓应。周文王、周武王本姓为姬。
应姓历史名人不少,略举东汉时有官吏、学者应劭,字仲达,汝南人,博学多闻,汉灵帝拜太山太守。灵帝、献帝已临东汉末年,当时典章淹没,朝纲不正,应劭著有汉官礼仪故事,作为朝廷制度准则。又著《风俗通》,以辨物类名号。并对汉朝文物的保存也贡献甚多。东汉末年有文学名家:应璩、应瑒为“建安七子”之一,后周时江南人有书法家应用。元代有书法家应象翁。清代浙江永康有诗人应保时。
中国汉族姓应各支、各脉都有祠堂,祠堂又各有名号。1988年,首届“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在北京进行了前三轮比赛后,应昌期借此机会从台湾带领夫人唐平尘和儿子应明皓来到分别四十三年的故乡慈城探望。并在市、区一些领导的陪同下,参观宁波天一阁。馆长亲自热情接待,当谈及应氏一姓于何时会来江南宁波,馆长问及可还记得本家应家祠堂是什么堂号。当报出为“报本堂”。馆长立刻查找有关古籍后:应氏最早出自河南汝南大约于南北朝时,因战乱之故,有一部应姓人流迁于江南如:浙江、福建等地,宁波地区应姓也就是这时候流入。宁波应家最早居住在奉化芝应。后移居慈溪县城(今慈城)传到应嘉祥(字幻吾)这一代,他有兄弟三人。人丁不旺,三兄弟只有祖父生一子应星耀(中城小学任职35年的老校长)。然生有昌期、昌翊、昌仁、昌世、昌华、昌明、昌年七个儿子。如今七个兄弟之后人,分居于澳洲、美国及香港、台湾,国内等总人口已近90人左右。慈城应家尚有:三板桥下还有应家河塘的应姓(有革命烈士应修人),城里有大源行(水果行)的应家,太阳殿路砖桥以东有慈溪巷应家是三系应仲退、应谓渔,左右二幢大宅,再有竹丝墙门应宅,太湖路应福章一系。数典念祖这些应姓人士也均系出于河南。也于各个不同时期不同原因来到慈城。
-----------------------------------------------------------------
附录二:【《冠阳龙溪应氏宗普》族规】
1、凡为人子,出必告,返必面,有宾客不敢坐正厅,升降不敢由东阶,凡事不敢自拟于父;
2、凡为人子弟,当纯谨雅觞,谦恭退狲恂恂,如不能言,不敢以贤智先人,不敢以富贵加于宗族;
3、凡卑幼,事无大小必禀长上,酌可否而行,·毋得专恣直行,违则惩之;
4、凡父母舅姑,寝则安置,起则问安,无事则侍立,容貌必恭,执事必敬,辞气必和,起居必扶卫之,方称孝道;
5、凡父母之命,必熟记而行之,有不可行则和气柔声具事之,是非利害而曰之,待父母许而止,不许,小则曲从,大则尤宜起敬起孝,自尽几谏之道,使以父母为非而直行,己是不得为孝;
6、凡家长,必端庄正己,谨守礼法,以御子弟分之,以职授之,以事训之,以勤俭勿逐纷华,,勿事游荡;
7、凡治家,以修身正家为主,关雎之诗宜最熟,万务皆成;
8、凡元旦,男女序次拜天地,父母家长诵家规以式族众宗规。
——明·万历年间起用
推荐于 2016-01-18被提问者采纳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有帮助,为TA点赞
无帮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4个回答
你知道名字的含义是什么吗_分析名字好坏
值得一看的名字的含义相关信息推荐
名字的含义,根据传统姓名学文学,结合古文化剖析名字汉字的音,型,意等,提供姓名测试打分。名字的含义,对您的姓名好坏分析,出生含量分析,名字内在含义解析,多维度姓名测试打分。
xmm.duosu01.top广告
取名字女孩大全_2021新生宝宝取名_生辰八字_免费小孩取名
值得一看的取名字相关信息推荐
取名字女孩大全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起名的汉字要符合您的八字五行喜用神,取名字女孩大全喜用神分析过程严谨,免费起名!
本月3737人已申请相关服务
咨询
安徽知优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告
姓氏"应"的由来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极速提问
lanqiuwangzi 正在咨询一个法律问题
1条评论
TSJDSC赞
今皖界首顾集镇应氏由来?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名字的含义2021属牛宝宝起名宜用字
名字的含义,属牛宝宝起名宜用有"豆","禾","米","草"的字根。名字的含义,名字中有这些字,表现了丰盛感,满足感,属牛宝宝不愁吃穿。比如:显,粟,梁,秉等。
广告2021-03-21
应姓由来
应氏家族 一、应氏渊源 1、应氏出自姬姓。周武王第四子
应
应源出姬姓。
周武王的第四个儿子被封为应(今河南叶县西北应城)侯,其子孙称为应氏。
应劭,东汉大臣,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西南)人。
他博学多闻,曾著《汉官仪》10卷,作为朝廷制度的准则;所著的《风俗通义》一书,对保存汉朝文物贡献很大。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发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后,将其第四子应叔被封于应(今河南平顶山新华区滍阳镇),称应侯,伯爵,建立了应国。
在应侯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国名号为姓氏,称应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应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应乐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应乐史,亦称应人、应师,就是在王族宫廷乐队中执掌演奏应鼓,不包括编钟、编磬等成套大型组乐。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在典籍《周礼·春官·小师》中记载:“击应鼓。鼙也。”在典籍《周礼·春官·笙师应乐》中也记载:“应长六尺五寸,象柷,有椎连底,左右相击,以应柷也。” 后泛称小型打击乐器的演奏乐师,这在典籍《乐书》中,对应乐史给予了更详细的解释:“犹鹰之应物,其获也小,故小鼓小舂谓之应,所以应大也。小鼙曰应鼓。 ”
在应乐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应师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应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应门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应门史,就是专门职掌君王出入之门的官吏。西周时期,君王出入之门为正门,君王是“应天之命”而为人君,因称天子,天子行走之门就是正门,因此称应门,负责守卫、管理应门的官员就是应门史,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在史书中记载:“天子之门曰应门。”在《诗·大雅》中有“乃立应门”之语。
在应门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应门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应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历史上,有西域人、蒙古族冠汉姓为应氏者。详实情况,仍需考证。
传说大禹治水事,曾受应龙的帮助,其后人为纪念,自称为应氏。
第五个渊源
河北涿鹿县黄帝城遗址,传说黄帝令应龙擒杀蚩尤于此地。
应龙氏部落以龙为图腾
通过姓氏,我们知道自己的血脉传承。由姓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民族。姓氏让我们知道“我”是谁,从哪里来。应姓是古老的姓氏群体,源于我市,现有人口60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23%。按当今人口排序,在全国姓氏中居248位。应姓分布很广,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尤以中国东南沿海居多。其中浙江、上海、福建、江西的应姓人口占全国应姓人口的50%以上。
应姓起源与古代图腾崇拜有关
“图腾”是印第安语“亲属”的意思。远古图腾带给我们太多遐想,而古老的应姓就源起于这种神话与现实的交汇。如果不是走进位于我国北方广袤的辽河流域,目睹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含胚胎的翼龙革质蛋化石,就不会想到千万年前龙出辽河和一个远古氏族部落对“龙”的精神崇拜;如果不是走进内蒙古老哈河流域赤峰红山文化遗址,看到5000年前玉雕龙和夏家店下层文化墓地出土的彩绘夔龙纹陶瓿,就不会想到3000多年前商、周时代青铜器花纹的前身出自这里和人类早期的播迁及远古文明的融合;如果不是站在华山脚下品味庙底沟文化遗址带有玫瑰图案的彩陶,就不能真正解读“华山玫瑰燕山龙”,解读5000年前北方古文化与中原古文化交汇以及华夏民族起源的真正含义。
翻阅《史记·五帝本纪》,最初让人们对龙的概念有所认识的便是应龙。《辞源》对应龙的解释是:“有翼的龙。龙五千年为角龙,又千年为应龙。”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遂杀蚩尤。”五帝时期,龙作为半神半人的形象趋于明朗,逐渐开始走出神话。这是人类氏族社会脱离原始部落开始迈向古代文明的标志。而这个故事发生及应龙的出现地正是五帝时期的燕山以北地区。远古时期,应龙氏族就是一个生活在我国北方以翼龙为图腾的部落。他们渔猎、繁衍、徙居于老哈河、大凌河、辽河、桑干河及黄河、燕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并把部落名称“应”带往不同的居住区域。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湖草原上的应昌城遗址,桑干河上游雁门关的山西朔州应县,青海湖海心山上的应龙城遗址,传说都曾是应龙氏部落的分支,他们徙居这里并融合当地其他部族,使这里有了象征自己部落的名称或地名,这便成为应姓以图腾和地名起源的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