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中写道:“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请简要写出一个故事。请简要写一...

2024-11-20 08:32:2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永远的丰碑》
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开篇语

80多年来,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一部新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一部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先进性的历史!鲜红的党旗上凝结着革命英烈的鲜血,共和国的旗帜上飞扬着先进模范的风采。他们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丰碑!
为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央电视台推出了《永远的丰碑》大型主题宣传活动,教育人们缅怀先贤,不忘历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征程中,永远记取他们的英名和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他们不灭的精神。

永远的丰碑1: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

80多年来,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一部新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一部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先进性的历史!鲜红的党旗上凝结着革命英烈的鲜血,共和国的旗帜上飞扬着先进模范的风采。他们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丰碑!为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本台从今天起推出《永远的丰碑》大型主题宣传活动,教育人们缅怀先贤,不忘历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征程中,永远记取他们的英名和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他们不灭的神。 今天播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
这里是北京香山万安公墓,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烈士墓就安放在这里。
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影响着李大钊,1919年,他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他成为了当时中国最早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这一年,"五四"运动爆发,李大钊又一次成为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
1920年10月,李大钊在北京发起、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1927年,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敌人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李大钊倒下了!可是作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永远受到党和人民的人民的敬仰。

永远的丰碑2:
中国革命早期思想家--蔡和森

二十世纪初,学界名流杨昌济曾这样夸赞过他的两个弟子:"二子海内人才,前途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这二子,一个指毛泽东,另一个则是蔡和森。
1918年,他与同校的毛泽东一起创办了新民学会。后来,蔡和森在北京结识李大钊,参加了"五四"运动。1921年年底,蔡和森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主办中共机关刊物《向导》。
从中共"二大"至"六大",蔡和森都是中央委员,他的家庭也成为党内突出的革命之家。他同妻子向警予、妹妹蔡畅、妹夫李富春等人作为党的第一代开拓者,被载入共和国的史册。
1931年6月,由于叛徒顾顺章的出卖,港英当局将蔡和森引渡给广东军阀。在狱中,他受尽酷刑,坚贞不屈,最后被敌人将四肢钉在墙上,用刀戳烂胸膛,悲壮就义,用生命和热血共同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共产主义凯歌。

永远的丰碑3:
开天辟地一代英杰--董必武

从南湖红船到中共十大,55年风雨历程,董必武用他对党的赤诚,以学识渊博、忠厚长者的风范,为缔造先进的政党和崭新的中国,倾注了自己光辉的一生。
1914年和1917年,董必武两次东渡日本学习法律,并秘密参加了中华革命党,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相继爆发后,董必武回到了祖国,并结识了同乡陈潭秋,一起在武汉组织成立了共产主义研究小组。1921年7月,董必武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这一年他35岁。
1934年董必武已近五十岁,他拖着体弱的身躯依然参加了艰苦的长征,他拉着马尾爬过雪山,拄着拐棍走过草地。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派董必武重返武汉,担任长江局常委,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董必武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统战工作,广泛交友,以学识和风采感动各界。
1954年9月,董必武当选为全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为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贡献了毕生精力。

永远的丰碑4:
可当大局的秀才--何叔衡

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中,何叔衡被称为秀才,然而在面对敌人的屠刀时他却英勇不屈,实践了生前"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中国共产党一大在上海召开时,他作为长沙小组代表出席了大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何叔衡从湖南转移到上海从事党的宣传工作。由于他不熟悉当地的情况,又不会说上海话,结果被敌人逮捕。审讯中,这位何秀才随机应变抑扬顿挫地讲起了孔夫子的《论语》,伪警察误认为抓了个"土学究",便把何叔衡放了。
1935年红军长征后,已达六旬高龄的何叔衡在福建上杭县小迳村一次突围战斗中,身负重伤,但他勇敢地与两个前来追捕的敌人英勇搏斗,直至壮烈牺牲。
1928年6月,何叔衡受党委派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途径哈尔滨时,写过这样一首诗表达自己对党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
身上征衣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生合是忘家客,风雨登轮出国门。

永远的丰碑5:
无限忠诚党的事业的英烈--方志敏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当我们吟诵方志敏的不朽诗篇,无不为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对党和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而肃然起敬。
1934年11月初,方志敏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在皖南被7倍于己的敌军围困。他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接应后续部队,复入重围,终因寡不敌众,于1935年1月27日在江西玉山陇首村被捕,那天,两个国民党士兵知道方志敏是个"大官",以为他很有钱,但搜遍全身,除了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没有一文钱。国民党军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作为红军的高级将领,方志敏经常筹款数百万元,但一点一滴都用在革命事业上,自己从不动用一分一厘。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方志敏正气凛然,坚贞不屈,还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著作。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时年36岁。

永远的丰碑6:
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刘胡兰

58年前,时任中央纵队司令员的任弼时向正在转战陕北的毛泽东汇报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毛泽东为刘胡兰的事迹深深感动,含泪挥笔写下了八个大字--"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
刘胡兰出身在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农民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刘胡兰参加了村里儿童团,和她的小伙伴一起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后来,刘胡兰当上了云周西村妇教会秘书。她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还动员青年报名参军,在斗争中经受了严峻考验,于1946年6月被正式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这一年,刘胡兰刚刚14岁。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被国民党军队抓捕。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大义凛然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当敌人残暴地将六位革命群众当场铡死后,刘胡兰毫不畏惧地走向了敌人的铡刀。

永远的丰碑7:
民族英雄 党的战士--马本斋

提起马本斋,人们自然会想起抗日战争时期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回民支队。"铁军"的威名,载入了抗战的史册,马本斋,一个共产党员的名字也永远记在了人们心中。
青年时的马本斋投身奉军,进入东北讲武堂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29岁的马本斋在家乡组织起了回民义勇队,奋起抗日。1938年马本斋率部参加八路军,所部改称为冀中军区回民支队,马本斋出任司令员。勇猛善战的马本斋不畏强敌,身先士卒,从1937年至1944年,他指挥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万6千余人,打得敌人闻风丧胆,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1941年9月,日寇抓捕了马本斋的母亲,企图让马母白文冠给儿子写劝降信,马母坚贞不屈,壮烈牺牲。马本斋强忍心头的悲愤,奋笔疾书:"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
1938年10月,马本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6年后,马本斋在山东莘县病逝,时年42岁。

永远的丰碑8:
以身殉国 浩气千古-左权将军

1942年5月侵华日军开始对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为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突围,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率部抗敌,不幸在山西辽县十字岭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仅37岁,这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军第一个在战场上殉国的高级指挥员。
左权,1905年3月15日生于湖南醴陵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中学时期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赴苏联学习军事理论,1930年回国后参加了开辟中央苏区和五次反"围剿"的作战;1934年10月长征开始,红一军团参谋长左权参与指挥突破国民党4道封锁线、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战役战斗。抗日战争爆发后左权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开展华北抗日战场敌后游击战争,粉碎日军多次残酷扫荡。
左权以自己壮烈而无愧的人生证明了一个共产党人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无限忠诚.

永远的丰碑9:
一代名将--叶挺

每当人们朗读这首著名的"囚歌"时,就会想起它的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和新四军领导人叶挺将军。
南昌起义时,叶挺担任前敌总指挥,与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一道,指挥起义部队与敌激战3个小时,一举拿下了南昌城。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率领部队转战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叶挺将军临危不惧,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指挥部队奋起突围,浴血奋战8昼夜,他自己在奉派与国民党交涉时被扣押。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共中央营救,于1946年3月4日获释。4月8日,在由重庆赴延安出席全军整编会议时,因途中飞机失事遇难。
1946年3月15日,重庆《新华日报》曾刊登了一篇《叶挺同志说明入党志愿》的报导。叶挺说:"如果我能自由了,一定要继续牺牲了的同志们的精神,重新加入共产党,贡献我全部的力量,来为中国人民服务。"

永远的丰碑10:
抗日英雄--杨靖宇

抗日战争胜利的第二年,吉林省蒙江县被改为靖宇县,这是我党在东北地区第一次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名字命名的地方。
杨靖宇牺牲前任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早在1928年,就受党指派到开封、洛阳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1929年在东北等地领导工人运动。他曾5次被敌人抓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他以"头颅不惜抛弃,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崇高气节,继续坚持战斗。
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季反"讨伐"作战中,他率警卫旅转战蒙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人周旋5昼夜。渴了,抓一把雪吃,饿了,吞一口树皮或棉絮,坚持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直至弹尽,于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蒙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当残忍的敌人将杨靖宇割头剖腹后,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竟无一粒粮食。杨靖宇就是凭着坚强不屈的革命意志,顽强地和敌人战斗到最后一息。

永远的丰碑11:向警予

向警予是我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被誉为"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1919年她与蔡畅等组织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为湖南女界勤工俭学运动的首创者。1921年底向警予回国,不久她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担任党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开始领导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妇女运动。她还为党中央妇女部起草了许多重要指导文件,撰写了大量论述妇女运动的文章,培养了大批妇女工作干部,在妇女解放运动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大部分领导同志先后转移,向警予主动要求留在武汉,坚持地下斗争。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她不幸被捕。敌人三番五次对她审讯和毒打,但她坚贞不屈,对于党的秘密一字不供,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和优秀品质。国民党反动派决定在5月1日,这个全世界工人阶级的节日里杀害她。向警予视死如归,沿途向广大群众进行讲演。敌人对此极端恐惧,宪兵们凶殴她,想使她不再说话,但她仍然滔滔地讲下去,因此他们在她嘴里塞着石头,又用皮带缚住她的双颊,街上许多人看了都哭泣起来。向警予被押赴余记里空坪刑场,英勇牺牲。

永远的丰碑12:
中国农民运动的先导者--彭湃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这是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创始人彭湃面对敌人的酷刑和逼供而作出的响亮回答。
在海陆丰建立和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中,彭湃夫妇总是带头冲锋陷阵,他家有六口人先后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由于叛徒的出卖,这位革命先驱1929年8月24日在上海被捕入狱,但他始终对革命的前途充满信心,对党的事业忠贞不渝。他曾经坚定地说过:"为了我们的子子孙孙争得幸福的生活,就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是在所不惜的。"
1929年8月30日,在赴刑场时,他砸翻狱警送来的所谓的"送终餐",将身上的衣服脱下来赠送给战友,并高唱《国际歌》,呼喊着"打倒帝国主义","中国红军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慷慨就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用自己33岁的宝贵生命,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谱写出壮丽的诗篇。

永远的丰碑13: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张思德

这是毛泽东同志1944年9月8日发表的著名演说《为人民服务》,从这一天开始,张思德的名字就伴随着无数的共产党人实践着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宗旨。
张思德1915年生于四川省仪陇县,18岁他报名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张思德担任了中央军委警卫营通信班长,带领全班承担起机要通信、站岗放哨、开荒生产和建窑烧炭等各项任务。1944年,延安大生产运动开展起来,组织上派他当农场副队长,他带着战士们走进了安塞县的大山中烧木炭。虽然是副队长,可是他每次都争先钻进炭窑中作业。哪里累,哪里脏,哪里就有张思德。这一年的9月5日,因炭窑崩塌,不幸牺牲,时年29岁。
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深情地讲到:"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重。"

永远的丰碑14:
用先进理论唤起民众的共产党人--邓中夏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的赵家楼一把反对帝国主义的大火震撼了卖国贼,掀起了反帝国主义运动的高潮。它的主要组织者就是现代工人运动的开创者--邓中夏。
1920年10月,邓中夏协助李大钊在北京成立了共产党小组,成为党的创始人之一。随后他投身工人运动,在北京长辛店、上海和广东省港罢工中威名远扬。1933年5月15日,邓中夏在上海法租界不幸被捕。在狱中,他给战友们上党课,讲马列主义,讲共产党的理想和气节。他请人转给党组织一句话是"就是把邓中夏的骨头烧成灰,邓中夏还是共产党员"。一位狱中的难友曾经回忆说,1933年9月21日黎明,邓中夏高唱着《国际歌》走过他的牢房,走向雨花台。难友们和着他的声音一同高唱《国际歌》,为这位英雄送行。邓中夏慷慨激昂地高呼:"同志们,我快要到雨花台去了,你们继续努力奋斗吧。最后的胜利终究是我们的!"

永远的丰碑15:
学贯东西,才华出众的革命家--张太雷

广州起义--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作为广州起义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建人之一张太雷和这光辉的一页永载史册。
张太雷,江苏常州人,1898年6月生,1915年秋考入北京大学,参加了"五·四"运动,1920年10月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春赴莫斯科,成为我党最早参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活动家,回国后,为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27年,张太雷在党的"八七"会议上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后补委员。12月11日,领导广州起义,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任代理主席,12日,不幸遭到敌人袭击,壮烈牺牲,时年29岁,是我党在战斗中牺牲的第一个中央政治局成员。
张太雷学识渊博,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他撰写了大量宣传马列主义的文章,还曾将《国际歌》歌词译成中文。中国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称赞他:"学贯东西,才华出众。"

永远的丰碑16:
为了新中国,冲啊--董存瑞

"为了新中国,冲啊!"这是一位共产党员用生命喊出的誓言,至今仍深深激励着人们。
董存瑞1929年出生在河北省怀来县,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25日,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在部队发起冲锋时,遭受敌人一个隐蔽的桥形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但他毅然顽强坚持冲到桥下。由于桥形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安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用自己19岁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1950年,董存瑞被追认为全国战斗英雄。1951年朱德总司令为他亲笔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永远的丰碑17:
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瞿秋白

1935年6月18日,国民党军队士兵将枪口对准了又一个共产党员,在刑场上,他昂首挺胸,唱着《国际歌》从容就义。他就是中国现代革命思想家瞿秋白。
1921年,瞿秋白只身到莫斯科以记者的身份考察俄国革命实践。回国后负责主编党的理论刊物《新青年》,以及《向导》、《前锋》两个刊物。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机历史关头,瞿秋白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在会上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这一时期瞿秋白创办了国立苏维埃大学、高尔基戏剧学院等文化团体,在文化战线开辟了新局面。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转移途中被捕,敌人得知他的身份后如获至宝,采取各种手段对他利诱劝降,但都被他严词拒绝。他对劝降者说:"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他深信,"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就是国家前途的光明"。瞿秋白就义时年仅36岁。他生前大量的文章被收录进《瞿秋白文选》。

永远的丰碑18:
工人运动领袖--赵世炎

78年前,一位年仅26岁的共产党员,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在上海龙华从容就义,他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者之一赵世炎。
1914年,赵世炎到北京求学,参加了"五四"运动,目睹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劳苦工人的苦难,赵世炎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1927年,他和周恩来同志一起组织并指挥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带领只有150支枪的工人纠察队向国民党反动派发起了反击,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27年7月,由于叛徒出卖,赵世炎被捕入狱,面对生死考验,他临危不惧,坚定地表示:"共产党就是战斗的党,党存在一天就必须战斗一天,不愿意参加斗争,还算什么共产党员!"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赵世炎献出了全部的青春和热血。
共产党就是战斗的党,党存在一天就必须战斗一天,不愿意参加斗争,还算什么共产党员。

永远的丰碑19:
群众领袖,人民英雄--刘志丹

1943年,刘志丹牺牲7周年时,毛泽东亲笔题词:"群众领袖,人民英雄"。
刘志丹,1903年生,陕西保安人。1924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春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受党指派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大革命时期,积极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4月,参与领导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后在陕甘边开展兵运工作。1931年10月,和谢子长等组建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边游击队,任副总指挥、总指挥,开辟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苏区。此后,相继任陕甘边红军临时指挥部副总指挥兼参谋长、红26军42师师长、中共陕甘边军事委员会主席、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把陕北、陕甘边两块苏区连成一片,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抗日红军长征之后的落脚点。
1935年9月,任红15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参与指挥劳山战役。后任北路军总指挥兼第28军军长、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警备司令。刘志丹经常教育部队顾全大局,绝对服从中共中央的领导和调遣。在他的影响下,陕北红军与中央红军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周恩来说:"刘志丹同志对党忠贞不二,很谦虚,最守纪律,他是一个真正具有共产主义品质的党员。"
1936年3月,刘志丹率红28军参加东征战役,挺进晋西北,迭克敌军。4月14日在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牺牲,年仅33岁。为纪念他,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

永远的丰碑20:
在烈火中永生--邱少云

朝鲜,五圣山连绵不断,中朝两国人民永远铭记着为整体、为胜利而牺牲在这里的伟大战士邱少云烈士。
邱少云,1931年生,四川省铜梁县人,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2年10月,所在部队担负攻击"联合国军"391高地的任务。11日夜晚,部队组织500名战士在敌人阵地前的草丛中潜伏。12日12点左右,美军发射的一枚燃烧弹落在了邱少云潜伏点的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立即蔓延到他的身上。身后就是一条水沟,只要后退几步,就可以在水沟里将火苗扑灭。然而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任务的完成,邱少云咬紧牙关,在烈火中坚持了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实践了入党申请书中所写的:"为了世界革命,为了战斗胜利,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的钢铁誓言。
1953年,邱少云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被追记特等功和追授"一级英雄"称号。

永远的丰碑21:
甘洒热血写春秋--夏明翰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夏明翰在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前,写下的一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夏明翰祖籍湖南衡阳县,1919年,他和同学们走出校门,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声援北京学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1921年经毛泽东、何淑衡介绍,夏明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长沙参与领导人力车工人的罢工斗争。1926年2月,夏明翰被党调到武汉工作,担任全国农民协会秘书长,兼任毛泽东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秘书。大革命失败后,夏明翰参与发动秋收起义并领导发动了平江农民暴动。1928年3月18日,不幸在武汉被敌逮捕。3月20日清晨,在汉口余记里刑场,当敌执行官问夏明翰还有什么话要说时,他大声说:"有,给我拿纸笔来!"于是,夏明翰在刑场上写下了那首大义凛然的就义诗,牺牲时年仅28岁。

永远的丰碑22:
"蜡烛精神"写人生的肖楚女

今天的人们常谈起"蜡烛精神"。80年前也有人畅谈"蜡烛"--"做人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这就是我党的优秀党员肖楚女生前的格言。
肖楚女,1893年生于湖北汉阳,192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创办重庆公学,成为《新蜀报》主笔和《中国青年》、《向导》的撰稿,他的文章笔锋犀利,矛头直指土酋军阀,贪官污吏,连反动派控制的报刊也不得不赞叹肖楚女的文章是"字夹风雷,声成金石。"1925年6月,戴季陶主义出笼后,肖楚女写下了《国民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书,批驳戴季陶对共产党的攻击和污蔑。
1927年4月15日,肖楚女在广州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4月22日在狱中被害,年仅34岁。"蜡烛精神"在共产党员中代代相传。

永远的丰碑23:
舍身堵枪眼的英雄--黄继光

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激励和教育了几代人。他那奋不顾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为人们所景仰,他的英雄事迹为人们所传颂。
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1930年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曾当过儿童团团长和民兵,被评为民兵模范。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作战勇敢,立三等功1次。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时近拂晓,如不能迅速消灭敌中心火力点,夺取零号阵地,将贻误整个战机。关键时刻,时任某部6连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他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当即被任命为第6班班长。他带领2名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无畏惧,忍着伤痛,迅速抵近敌中心火力点,连投几枚手雷,敌机枪顿时停止了射击。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地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攻击部队再次受阻。这时他多处负伤,弹药用尽。为了战斗的胜利,他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

回答(2):

永远的丰碑1: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

80多年来,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一部新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一部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先进性的历史!鲜红的党旗上凝结着革命英烈的鲜血,共和国的旗帜上飞扬着先进模范的风采。他们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丰碑!为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本台从今天起推出《永远的丰碑》大型主题宣传活动,教育人们缅怀先贤,不忘历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征程中,永远记取他们的英名和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他们不灭的神。 今天播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
这里是北京香山万安公墓,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烈士墓就安放在这里。
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影响着李大钊,1919年,他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他成为了当时中国最早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这一年,"五四"运动爆发,李大钊又一次成为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
1920年10月,李大钊在北京发起、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1927年,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敌人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李大钊倒下了!可是作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永远受到党和人民的人民的敬仰。

永远的丰碑2:
中国革命早期思想家--蔡和森

二十世纪初,学界名流杨昌济曾这样夸赞过他的两个弟子:"二子海内人才,前途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这二子,一个指毛泽东,另一个则是蔡和森。
1918年,他与同校的毛泽东一起创办了新民学会。后来,蔡和森在北京结识李大钊,参加了"五四"运动。1921年年底,蔡和森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主办中共机关刊物《向导》。
从中共"二大"至"六大",蔡和森都是中央委员,他的家庭也成为党内突出的革命之家。他同妻子向警予、妹妹蔡畅、妹夫李富春等人作为党的第一代开拓者,被载入共和国的史册。
1931年6月,由于叛徒顾顺章的出卖,港英当局将蔡和森引渡给广东军阀。在狱中,他受尽酷刑,坚贞不屈,最后被敌人将四肢钉在墙上,用刀戳烂胸膛,悲壮就义,用生命和热血共同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共产主义凯歌。

永远的丰碑3:
开天辟地一代英杰--董必武

从南湖红船到中共十大,55年风雨历程,董必武用他对党的赤诚,以学识渊博、忠厚长者的风范,为缔造先进的政党和崭新的中国,倾注了自己光辉的一生。
1914年和1917年,董必武两次东渡日本学习法律,并秘密参加了中华革命党,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相继爆发后,董必武回到了祖国,并结识了同乡陈潭秋,一起在武汉组织成立了共产主义研究小组。1921年7月,董必武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这一年他35岁。
1934年董必武已近五十岁,他拖着体弱的身躯依然参加了艰苦的长征,他拉着马尾爬过雪山,拄着拐棍走过草地。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派董必武重返武汉,担任长江局常委,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董必武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统战工作,广泛交友,以学识和风采感动各界。
1954年9月,董必武当选为全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为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贡献了毕生精力。

永远的丰碑4:
可当大局的秀才--何叔衡

在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中,何叔衡被称为秀才,然而在面对敌人的屠刀时他却英勇不屈,实践了生前"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中国共产党一大在上海召开时,他作为长沙小组代表出席了大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何叔衡从湖南转移到上海从事党的宣传工作。由于他不熟悉当地的情况,又不会说上海话,结果被敌人逮捕。审讯中,这位何秀才随机应变抑扬顿挫地讲起了孔夫子的《论语》,伪警察误认为抓了个"土学究",便把何叔衡放了。
1935年红军长征后,已达六旬高龄的何叔衡在福建上杭县小迳村一次突围战斗中,身负重伤,但他勇敢地与两个前来追捕的敌人英勇搏斗,直至壮烈牺牲。
1928年6月,何叔衡受党委派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途径哈尔滨时,写过这样一首诗表达自己对党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
身上征衣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生合是忘家客,风雨登轮出国门。

永远的丰碑5:
无限忠诚党的事业的英烈--方志敏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当我们吟诵方志敏的不朽诗篇,无不为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对党和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而肃然起敬。
1934年11月初,方志敏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在皖南被7倍于己的敌军围困。他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接应后续部队,复入重围,终因寡不敌众,于1935年1月27日在江西玉山陇首村被捕,那天,两个国民党士兵知道方志敏是个"大官",以为他很有钱,但搜遍全身,除了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没有一文钱。国民党军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作为红军的高级将领,方志敏经常筹款数百万元,但一点一滴都用在革命事业上,自己从不动用一分一厘。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方志敏正气凛然,坚贞不屈,还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著作。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时年36岁。

永远的丰碑6:
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刘胡兰

58年前,时任中央纵队司令员的任弼时向正在转战陕北的毛泽东汇报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毛泽东为刘胡兰的事迹深深感动,含泪挥笔写下了八个大字--"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
刘胡兰出身在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农民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刘胡兰参加了村里儿童团,和她的小伙伴一起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后来,刘胡兰当上了云周西村妇教会秘书。她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还动员青年报名参军,在斗争中经受了严峻考验,于1946年6月被正式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这一年,刘胡兰刚刚14岁。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被国民党军队抓捕。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大义凛然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当敌人残暴地将六位革命群众当场铡死后,刘胡兰毫不畏惧地走向了敌人的铡刀。

永远的丰碑7:
民族英雄 党的战士--马本斋

提起马本斋,人们自然会想起抗日战争时期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回民支队。"铁军"的威名,载入了抗战的史册,马本斋,一个共产党员的名字也永远记在了人们心中。
青年时的马本斋投身奉军,进入东北讲武堂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29岁的马本斋在家乡组织起了回民义勇队,奋起抗日。1938年马本斋率部参加八路军,所部改称为冀中军区回民支队,马本斋出任司令员。勇猛善战的马本斋不畏强敌,身先士卒,从1937年至1944年,他指挥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万6千余人,打得敌人闻风丧胆,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1941年9月,日寇抓捕了马本斋的母亲,企图让马母白文冠给儿子写劝降信,马母坚贞不屈,壮烈牺牲。马本斋强忍心头的悲愤,奋笔疾书:"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
1938年10月,马本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6年后,马本斋在山东莘县病逝,时年42岁。

永远的丰碑8:
以身殉国 浩气千古-左权将军

1942年5月侵华日军开始对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为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突围,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率部抗敌,不幸在山西辽县十字岭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仅37岁,这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军第一个在战场上殉国的高级指挥员。
左权,1905年3月15日生于湖南醴陵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中学时期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赴苏联学习军事理论,1930年回国后参加了开辟中央苏区和五次反"围剿"的作战;1934年10月长征开始,红一军团参谋长左权参与指挥突破国民党4道封锁线、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战役战斗。抗日战争爆发后左权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开展华北抗日战场敌后游击战争,粉碎日军多次残酷扫荡。
左权以自己壮烈而无愧的人生证明了一个共产党人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无限忠诚.

永远的丰碑9:
一代名将--叶挺

每当人们朗读这首著名的"囚歌"时,就会想起它的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和新四军领导人叶挺将军。
南昌起义时,叶挺担任前敌总指挥,与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一道,指挥起义部队与敌激战3个小时,一举拿下了南昌城。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率领部队转战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叶挺将军临危不惧,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指挥部队奋起突围,浴血奋战8昼夜,他自己在奉派与国民党交涉时被扣押。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共中央营救,于1946年3月4日获释。4月8日,在由重庆赴延安出席全军整编会议时,因途中飞机失事遇难。
1946年3月15日,重庆《新华日报》曾刊登了一篇《叶挺同志说明入党志愿》的报导。叶挺说:"如果我能自由了,一定要继续牺牲了的同志们的精神,重新加入共产党,贡献我全部的力量,来为中国人民服务。"

永远的丰碑10:
抗日英雄--杨靖宇

抗日战争胜利的第二年,吉林省蒙江县被改为靖宇县,这是我党在东北地区第一次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名字命名的地方。
杨靖宇牺牲前任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早在1928年,就受党指派到开封、洛阳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1929年在东北等地领导工人运动。他曾5次被敌人抓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他以"头颅不惜抛弃,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崇高气节,继续坚持战斗。
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季反"讨伐"作战中,他率警卫旅转战蒙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人周旋5昼夜。渴了,抓一把雪吃,饿了,吞一口树皮或棉絮,坚持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直至弹尽,于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蒙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当残忍的敌人将杨靖宇割头剖腹后,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竟无一粒粮食。杨靖宇就是凭着坚强不屈的革命意志,顽强地和敌人战斗到最后一息。

永远的丰碑11:向警予

向警予是我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被誉为"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1919年她与蔡畅等组织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为湖南女界勤工俭学运动的首创者。1921年底向警予回国,不久她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担任党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开始领导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妇女运动。她还为党中央妇女部起草了许多重要指导文件,撰写了大量论述妇女运动的文章,培养了大批妇女工作干部,在妇女解放运动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大部分领导同志先后转移,向警予主动要求留在武汉,坚持地下斗争。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她不幸被捕。敌人三番五次对她审讯和毒打,但她坚贞不屈,对于党的秘密一字不供,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和优秀品质。国民党反动派决定在5月1日,这个全世界工人阶级的节日里杀害她。向警予视死如归,沿途向广大群众进行讲演。敌人对此极端恐惧,宪兵们凶殴她,想使她不再说话,但她仍然滔滔地讲下去,因此他们在她嘴里塞着石头,又用皮带缚住她的双颊,街上许多人看了都哭泣起来。向警予被押赴余记里空坪刑场,英勇牺牲。

永远的丰碑12:
中国农民运动的先导者--彭湃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这是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创始人彭湃面对敌人的酷刑和逼供而作出的响亮回答。
在海陆丰建立和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中,彭湃夫妇总是带头冲锋陷阵,他家有六口人先后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由于叛徒的出卖,这位革命先驱1929年8月24日在上海被捕入狱,但他始终对革命的前途充满信心,对党的事业忠贞不渝。他曾经坚定地说过:"为了我们的子子孙孙争得幸福的生活,就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是在所不惜的。"
1929年8月30日,在赴刑场时,他砸翻狱警送来的所谓的"送终餐",将身上的衣服脱下来赠送给战友,并高唱《国际歌》,呼喊着"打倒帝国主义","中国红军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慷慨就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用自己33岁的宝贵生命,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谱写出壮丽的诗篇。

永远的丰碑13: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张思德

这是毛泽东同志1944年9月8日发表的著名演说《为人民服务》,从这一天开始,张思德的名字就伴随着无数的共产党人实践着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宗旨。
张思德1915年生于四川省仪陇县,18岁他报名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张思德担任了中央军委警卫营通信班长,带领全班承担起机要通信、站岗放哨、开荒生产和建窑烧炭等各项任务。1944年,延安大生产运动开展起来,组织上派他当农场副队长,他带着战士们走进了安塞县的大山中烧木炭。虽然是副队长,可是他每次都争先钻进炭窑中作业。哪里累,哪里脏,哪里就有张思德。这一年的9月5日,因炭窑崩塌,不幸牺牲,时年29岁。
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深情地讲到:"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重。"

永远的丰碑14:
用先进理论唤起民众的共产党人--邓中夏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的赵家楼一把反对帝国主义的大火震撼了卖国贼,掀起了反帝国主义运动的高潮。它的主要组织者就是现代工人运动的开创者--邓中夏。
1920年10月,邓中夏协助李大钊在北京成立了共产党小组,成为党的创始人之一。随后他投身工人运动,在北京长辛店、上海和广东省港罢工中威名远扬。1933年5月15日,邓中夏在上海法租界不幸被捕。在狱中,他给战友们上党课,讲马列主义,讲共产党的理想和气节。他请人转给党组织一句话是"就是把邓中夏的骨头烧成灰,邓中夏还是共产党员"。一位狱中的难友曾经回忆说,1933年9月21日黎明,邓中夏高唱着《国际歌》走过他的牢房,走向雨花台。难友们和着他的声音一同高唱《国际歌》,为这位英雄送行。邓中夏慷慨激昂地高呼:"同志们,我快要到雨花台去了,你们继续努力奋斗吧。最后的胜利终究是我们的!"

永远的丰碑15:
学贯东西,才华出众的革命家--张太雷

广州起义--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作为广州起义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建人之一张太雷和这光辉的一页永载史册。
张太雷,江苏常州人,1898年6月生,1915年秋考入北京大学,参加了"五·四"运动,1920年10月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春赴莫斯科,成为我党最早参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活动家,回国后,为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27年,张太雷在党的"八七"会议上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后补委员。12月11日,领导广州起义,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任代理主席,12日,不幸遭到敌人袭击,壮烈牺牲,时年29岁,是我党在战斗中牺牲的第一个中央政治局成员。
张太雷学识渊博,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他撰写了大量宣传马列主义的文章,还曾将《国际歌》歌词译成中文。中国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称赞他:"学贯东西,才华出众。"

永远的丰碑16:
为了新中国,冲啊--董存瑞

"为了新中国,冲啊!"这是一位共产党员用生命喊出的誓言,至今仍深深激励着人们。
董存瑞1929年出生在河北省怀来县,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25日,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在部队发起冲锋时,遭受敌人一个隐蔽的桥形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但他毅然顽强坚持冲到桥下。由于桥形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安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用自己19岁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1950年,董存瑞被追认为全国战斗英雄。1951年朱德总司令为他亲笔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永远的丰碑17:
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瞿秋白

1935年6月18日,国民党军队士兵将枪口对准了又一个共产党员,在刑场上,他昂首挺胸,唱着《国际歌》从容就义。他就是中国现代革命思想家瞿秋白。
1921年,瞿秋白只身到莫斯科以记者的身份考察俄国革命实践。回国后负责主编党的理论刊物《新青年》,以及《向导》、《前锋》两个刊物。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机历史关头,瞿秋白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在会上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这一时期瞿秋白创办了国立苏维埃大学、高尔基戏剧学院等文化团体,在文化战线开辟了新局面。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转移途中被捕,敌人得知他的身份后如获至宝,采取各种手段对他利诱劝降,但都被他严词拒绝。他对劝降者说:"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他深信,"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就是国家前途的光明"。瞿秋白就义时年仅36岁。他生前大量的文章被收录进《瞿秋白文选》。

永远的丰碑18:
工人运动领袖--赵世炎

78年前,一位年仅26岁的共产党员,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在上海龙华从容就义,他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者之一赵世炎。
1914年,赵世炎到北京求学,参加了"五四"运动,目睹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劳苦工人的苦难,赵世炎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1927年,他和周恩来同志一起组织并指挥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带领只有150支枪的工人纠察队向国民党反动派发起了反击,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27年7月,由于叛徒出卖,赵世炎被捕入狱,面对生死考验,他临危不惧,坚定地表示:"共产党就是战斗的党,党存在一天就必须战斗一天,不愿意参加斗争,还算什么共产党员!"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赵世炎献出了全部的青春和热血。
共产党就是战斗的党,党存在一天就必须战斗一天,不愿意参加斗争,还算什么共产党员。

永远的丰碑19:
群众领袖,人民英雄--刘志丹

1943年,刘志丹牺牲7周年时,毛泽东亲笔题词:"群众领袖,人民英雄"。
刘志丹,1903年生,陕西保安人。1924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春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受党指派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大革命时期,积极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4月,参与领导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后在陕甘边开展兵运工作。1931年10月,和谢子长等组建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边游击队,任副总指挥、总指挥,开辟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苏区。此后,相继任陕甘边红军临时指挥部副总指挥兼参谋长、红26军42师师长、中共陕甘边军事委员会主席、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把陕北、陕甘边两块苏区连成一片,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抗日红军长征之后的落脚点。
1935年9月,任红15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参与指挥劳山战役。后任北路军总指挥兼第28军军长、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警备司令。刘志丹经常教育部队顾全大局,绝对服从中共中央的领导和调遣。在他的影响下,陕北红军与中央红军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周恩来说:"刘志丹同志对党忠贞不二,很谦虚,最守纪律,他是一个真正具有共产主义品质的党员。"
1936年3月,刘志丹率红28军参加东征战役,挺进晋西北,迭克敌军。4月14日在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牺牲,年仅33岁。为纪念他,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

永远的丰碑20:
在烈火中永生--邱少云

朝鲜,五圣山连绵不断,中朝两国人民永远铭记着为整体、为胜利而牺牲在这里的伟大战士邱少云烈士。
邱少云,1931年生,四川省铜梁县人,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2年10月,所在部队担负攻击"联合国军"391高地的任务。11日夜晚,部队组织500名战士在敌人阵地前的草丛中潜伏。12日12点左右,美军发射的一枚燃烧弹落在了邱少云潜伏点的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立即蔓延到他的身上。身后就是一条水沟,只要后退几步,就可以在水沟里将火苗扑灭。然而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任务的完成,邱少云咬紧牙关,在烈火中坚持了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实践了入党申请书中所写的:"为了世界革命,为了战斗胜利,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的钢铁誓言。
1953年,邱少云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被追记特等功和追授"一级英雄"称号。

永远的丰碑21:
甘洒热血写春秋--夏明翰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夏明翰在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前,写下的一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夏明翰祖籍湖南衡阳县,1919年,他和同学们走出校门,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声援北京学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1921年经毛泽东、何淑衡介绍,夏明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长沙参与领导人力车工人的罢工斗争。1926年2月,夏明翰被党调到武汉工作,担任全国农民协会秘书长,兼任毛泽东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秘书。大革命失败后,夏明翰参与发动秋收起义并领导发动了平江农民暴动。1928年3月18日,不幸在武汉被敌逮捕。3月20日清晨,在汉口余记里刑场,当敌执行官问夏明翰还有什么话要说时,他大声说:"有,给我拿纸笔来!"于是,夏明翰在刑场上写下了那首大义凛然的就义诗,牺牲时年仅28岁。

永远的丰碑22:
"蜡烛精神"写人生的肖楚女

今天的人们常谈起"蜡烛精神"。80年前也有人畅谈"蜡烛"--"做人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这就是我党的优秀党员肖楚女生前的格言。
肖楚女,1893年生于湖北汉阳,192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创办重庆公学,成为《新蜀报》主笔和《中国青年》、《向导》的撰稿,他的文章笔锋犀利,矛头直指土酋军阀,贪官污吏,连反动派控制的报刊也不得不赞叹肖楚女的文章是"字夹风雷,声成金石。"1925年6月,戴季陶主义出笼后,肖楚女写下了《国民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书,批驳戴季陶对共产党的攻击和污蔑。
1927年4月15日,肖楚女在广州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4月22日在狱中被害,年仅34岁。"蜡烛精神"在共产党员中代代相传。

永远的丰碑23:
舍身堵枪眼的英雄--黄继光

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激励和教育了几代人。他那奋不顾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为人们所景仰,他的英雄事迹为人们所传颂。
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1930年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曾当过儿童团团长和民兵,被评为民兵模范。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作战勇敢,立三等功1次。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时近拂晓,如不能迅速消灭敌中心火力点,夺取零号阵地,将贻误整个战机。关键时刻,时任某部6连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他在决心书上写道:"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争取立功当英雄,争取入党。"当即被任命为第6班班长。他带领2名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毫无畏惧,忍着伤痛,迅速抵近敌中心火力点,连投几枚手雷,敌机枪顿时停止了射击。当部队趁势发起冲击时,残存地堡内的机枪又突然疯狂扫射,攻击部队再次受阻。这时他多处负伤,弹药用尽。为了战斗的胜利,他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

回答(3):

八路军爆破英雄马立训的事迹 马立训是八路军著名的爆破英雄。抗日战争中,他共参加40余次战斗,完成爆破突击任务20余次。他苦练杀敌本领,不断革新爆破技术,采用偷爆、飞爆、空爆、连环爆等爆破方式,炸死日伪军500余人,被誉为“爆破大王”。 马立训,1920年生,山东淄川人,家境贫寒,12岁就到煤窑当小苦工,不久被招募入国民党军当兵。1940年4月被解放,参加了八路军。在革命队伍里,迅速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194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他作战勇敢,机智顽强,屡立战功。1941年春,他协助战友炸毁莱芜吴家洼据点,炸死汉奸30余人。1942年7月,在攻打岳家村日伪军据点战斗中,他和战友总结爆破经验,利用军毯扎成炸药包,用手榴弹引爆,炸掉据点,全歼守军。同年8月,在山东泗水县孙徐战斗中,连续炸毁日伪军4座碉堡,炸死日伪军60余人。1943年11月,在攻打鲁南柱子村战斗中,执行偷袭爆破任务,当接近日伪军炮楼时被敌发现,他隐蔽在壕沟内,用军帽示形,吸引敌机枪火力,迂回近敌,炸塌守军圩墙和炮楼,为部队开辟了进攻通路。1944年5月,在攻打山东平邑县庞庄日军据点战斗中,他炸开第一道障碍后,利用有利地形,又主动炸开据点门楼,部队得以迅速通过突破口向纵深发展。在鲁南天井汪围歼日伪军的战斗中,部队被一座10米高的四层碉堡的密集火力压制,他奋勇冲上去,炸毁碉堡,为部队进攻扫除了障碍。当年7月,他出席山东军区英雄模范大会,被评为八路军山东军区“特等战斗英雄”。1945年3月,在沙沟崖战斗中,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军队构筑的炮楼在斜坡上,难以实施爆破,他用木棍绑扎三角架,逼近炮楼,将炸药包送至炮楼半腰,冒着守军机枪的扫射,紧紧撑住木架,直至即将爆炸的瞬间才转身隐蔽,一举炸毁炮楼。 同年8月3日,在山东滕县阎村战斗中,他带领突击班执行爆破任务时牺牲。9月,八路军鲁南军区命名他所在排为“马立训排”,滕县阎村为“立训村”,并在部队开展了“马立训式的爆破运动”。
一级杀敌英雄 王克勤 王克勤(1920-1947),1920年生,安徽阜阳县人。1939年7月被国民党军队抓壮丁。1945年10月,在邯郸战役中的平汉战斗被解放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和人民军队的培养下,迅速成长为具有高度政治觉悟、英勇善战的优秀战士。王克勤作战勇敢,战绩显著,9次立功,1945年10月至1946年10月,他一人歼敌232名,俘敌14名,被评为“一级杀敌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当班长后,继承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班里每补充新战士,他总是现身说法,启发新战士的无产阶级觉悟。他用“在家靠父母,革命靠互助”的格言,教育大家搞好团结,并组织起两个互助小组,开展思想、技术、生活三大互助活动,这对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起到很大作用。1946年10月6日,在山东巨野县徐庄阻击战中,他带领全班发挥战斗互助作用,与国民党军激战一天,打退敌数次进攻,歼灭大量敌人,全班无一伤亡,圆满完成任务。战后,全班荣立集体一等功,3人被评为战斗英雄,他被提升为排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刘、邓所属部首先普遍开展了学习王克勤运动,第六纵队先后授予王克勤“战斗英雄”、“三大互助模范”和“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1946年12月10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以《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为题的社论,称赞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创造了新的光荣的范例”,号召全军部队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他的“三大互助”带兵经验迅速在全军推广,对人民军队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王克勤在战斗中创造了一套带兵经验和团结互助运动。主要内容是:开展思想互助,组织战士介绍个人家史、个人经历和我军战斗传统,提高战士特别是新战士的阶级觉悟;开展生活互助,根据训练、行军和作战之需,把全班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助组,以老带新,以长补短,训练中互帮互学,生活上互相关照,战斗中互相支持;开展技术互助,练兵学技术、战术,相互高标准严要求,战时灵活利用地形地物,根据敌人攻防方式而改变战术。王克勤创造的三大互助运动在当时具有重大意义,为我军提供了建军经验,特别对刚参加我军的大量新兵(相当一部分是从国民党军队解放过来的)的改造与提高,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回答(4):

黄河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伙子叫黄河,长得一表人才,骑得烈马,拉得硬弓,百步之内,指哪里射哪里,分毫不差。每天早晨日头一冒红,黄河就骑马出去打猎了。每次他都经过一家员外的花园。这天打猎回来,他又经过那花园,看见墙头上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正笑眯眯地望着他。姑娘一甩手扔下了一只手镯就躲到墙后去了。

黄河跳下马,拾起手镯,以为刚才碰到的是仙女。从此,每次经过那个花园他总要抬头张望。可是,墙头上除了摇摆的花枝,再也见不到那个姑娘。半个月后的一天,黄河打猎回来晚了,月亮已经升起。快到花园那里,忽然道边闪出一个人来。黄河一看正是那个姑娘,高兴得不得了。姑娘说自己是背着父亲跑来和他相见的。两人谈了好久才依依不舍地告别。

第二天到了约会的时间,那姑娘没来。以后一连十多天,黄河再也没见到那姑娘。一打听,原来是那员外知道了此事,把他女儿关了起来。黄河听说后发誓:“就是天翻地覆,也要把姑娘救出来。”那员外怕得罪黄河,便出了个难题,让人们在门前搭起架子,上面吊一个铜钱,并四处张贴告示:谁能在一百步之外把箭射进铜钱眼里,就把女儿嫁给他。消息传出,穿绸的着缎的纷纷而来。但谁也没能把箭射进钱眼里。

黄河走了出来,挽弓塔箭,只听“飕”的一声,箭像流行似的飞了出去,不左不右正射在铜钱眼里。员外又要求黄河的第二支箭必须将前一支箭顶出,黄河也办到了。员外再出难题,要黄河百步之外不但射下铜钱,还要将钱接住,不许铜钱落地。这时,连看热闹的人都知道员外在存心耍赖。黄河怒火烧心,一扭身子, “飕” 的一箭向员外飞去。员外年轻是练过武,头一偏躲过那箭,并连声喊手下人去把黄河抓起来。大家都替黄河抱不平,忿忿地嚷了起来。

黄河挤出人群来到山上,他并不是怕员外来抓他,自己从来是箭不虚发的,这次没有射中,他觉得老大的丢脸。他决心在深山老林中苦练武艺,练好后再去救姑娘。过了一年,黄河把武艺练得更好了,于是动身去救那姑娘。中午时分觉得肚子饿了,一箭射下个大鸟。大鸟开口说:“好汉你不要害我,我能告诉你那姑娘的情况。”黄河一听,忙把箭从大鸟身上拔了下来。

大鸟告诉黄河,员外逼着他女儿跟财主成亲,那姑娘气得跳楼了。临跳时,她大叫着:“黄河!黄河!黄河啊……”黄河听了,心像大山崩裂,他“噗”的一下坐在地上,泪珠像泉水一样涌了出来。

大鸟吓得飞到天空,往下一看,黄河的眼泪流成了河水,汪洋一片,滚滚向东流去,黄河成了“黄河”啦!黄河的水,总是浪滚翻天。人们说,那是黄河心里忿恨,老想靠近那个村庄去救那个姑娘。
回答者:匿名 9-6 21:31
民间故事:
传说中有个小伙子叫黄河,英勇无比.恋上一富豪的女子.但女子的父亲看不起他,就让他百步之内射箭,进一个铜钱的孔里.他做到了.女子的父亲又让他在百步之外射一箭,穿透原先的箭他也做到了.又要求他在百步之外射中铜钱并接住它.他知道其夫在刁难他,就一箭射向她父亲.怎知他以前学过武功,躲开了.他很气恼,他从来都是箭不虚发的,这次没射中.就到深山去修炼.一次意外射下一只鸟,鸟告诉他那姑娘自杀了.小伙子很悲哀,就泪水不停地留下来,形成了现在滚滚的黄河.

神话传说:
河伯冯夷受命治理黄河,但操劳一生没有把黄河治好,到年迈时,跋山涉水,察看水情,画了一幅黄河水情图,又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大禹,将水情图交给了他。大禹根据河伯授给他的这一幅图,疏通水道,终于治理好了黄河。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历史人物:
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林则徐以虎门销烟名闻天下,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治水方面也是个“能人”。嘉应观建成106年后的1831年,林则徐出任河东道河道总督,负责黄河中下游防汛。林则徐在河道任上是出了名的认真。他上任的时候正是冬天。冒着严寒,林则徐沿黄河两岸千里巡视,检查防汛物资储备,“无一垛不量,无一厅不拆”。查到谁弄虚作假立马撤职查办。道光皇帝夸他:“向来河工查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被发配新疆。这时候黄河又在开封决了口,束手无策的皇帝急忙把林则徐调回来堵口。百病缠身的林则徐到开封后精心设计堵口方案,并与民工一起打桩抬土,最终堵上了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