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极端环境的生物体中是否存在氰化物不敏感的呼吸作用?如果有,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2025-04-16 05:25:2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当然有,植物就存在抗氰呼吸。
它在呼吸链(电子传递链)上从泛醌分叉,电子不经过细胞色素系统,即不经过磷酸化部位Ⅱ及Ⅲ,直接通过另一种末端氧化酶——交替氧化酶传递到分子氧,故形成的ATP少。要得到与呼吸链的主链产生同样多的ATP,就需消耗较多的底物,这样呼吸作用加速,放出的热能也多。

对其生理功能,了解甚少。已发现某些植物的花序或花中有这种产热能力,如生长在低寒地带的沼泽植物臭菘,其花序能通过抗氰呼吸产生热,温度可达30℃(当时气温5℃以下),促使挥发物质挥发,吸引昆虫传粉。

另外从我的想法来看,植物大多是不能自由移动的,因此它们要很好的适应较大的环境变化。动物没有抗氰呼吸得很大原因在我看是得益于它们的自由运动,如果环境中有氰化物,它们可以马上离开,而植物不能。为了适应这点植物就必须进化出更多的呼吸系统支路来应对。其实抗氰呼吸只是其中一种,植物的电子传递连末端还有酚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乙醇酸氧化酶、黄素氧化酶等等,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末端电子氧化系统的多样性是植物呼吸的一个重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