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西部的认识,对边疆的了解,我打心眼儿里佩服那些边疆建设者.他们献出自己的一切为西部开发做贡献.
他们舍弃了优越的城市生活.在大都市里,高楼耸立,花红柳绿.一切时尚的衣服,美味的食品应有尽有,在家里享受着,那是多么美好啊!但这些对他们来说,不重要.他们放弃了优越的高新工作.在舒适的工作环境中,冬暖夏凉,还有电脑辅助,工作虽称不上轻松,但也设备齐全.而在边疆,那是一个只能靠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做事的地方!这些对建设者们也不重要.这是因为他们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他们立志要为祖国作贡献!
这几天,我学到了一句俗话:”为了祖国献青春,献了青春献自身,献了自身献儿孙.”这是一句赞美边疆建设者的话,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又是一个多么宏伟的目标啊!建设者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每天都在为这个目标而奋斗.那个目标就是:让西部更繁华,祖国更昌盛!
为边疆建设者而骄傲
小时候听外婆说:“金鉴啊,你知道吗?外公是一位边疆建设者,他扎根在边疆,很少回一次家,你长大以后,一定要去看望你外公啊。”当时我才五六岁,我还听不懂什么是边疆建设者。记得外公有一次回家,我们一起吃大年初一的团圆饭,外公刚吃完饭就赶回边疆去了。我永远忘不了那一顿饭中外公对我的说说笑笑,并对自己说我长大以后也要做一名边疆建设者,和外公一样。
我现在长大了,明白了边疆建设者,就是长年在边疆,为我们人民做建设,做保卫。每逢过节,过年都很少回家,为我们的安全做保障。
我外公是一位伟大的边疆建设者,他从小就给了我一个好的榜样。他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立下了一个高大的巨石,指引我为边疆做建设,也告诉了他的儿女,让他们也走上边疆,为那里做建设,做保卫。
有一次过儿童节,我很想外公来,但是大人们知道外公是不可能回来的,也没有来管我。我就一直睡在床上,一边哭,一边喊着外公。突然,我们家的门铃响了,我心中想到了外公回来了,我马上去开门,还叫了一声外公。但是,门外的是一个不认识的年青人,我很伤心。突然,他伸出两只大手,手上有一个很漂亮的机器。要知道这机器狗是我当时最爱的玩具,妈妈爸爸,一直也没给我买。我望了望那个人,他对我说:“你是金鉴小朋友吗?”我说是。“这是你外公从我们快递公司送过来,还说了要儿童节的时候送到。”他把那放这机器狗的那一只箱子给了我。我接过马上说了一声谢谢,就跑进了自己的房间。
我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打开了那个箱子,一看,里面有一封信。打开来,是外公写给我的,里面说:“金鉴,外公在很远很远的地方为那里的人们做贡献,不能回来,外公给你买了机器狗,你玩一玩,外公看了那里的机器狗,只有一只了,你看看你喜不喜欢。”他还说了下次儿童节一定来看我,给我买更好的玩具,我读了那一封信,心里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我一直看着那一封信,呆呆不动。心里全是外公他那卓越的贡献。他从来没有虚度年华。过了几分钟,我哭了,哭的是那么的伤心,那么的弱小。
我蹑手蹑脚地走出了房间。
心中都是火在燃烧。
在此我想和大家说,当你们在自己的空调房中,你有没有想过,在赤日炎炎的夏天太阳的照耀下在边疆为我们做保卫,为我们国家的建设做贡献。
我想,在我们这个社会里,这种例子不是很多吗?多少老干部为了国家送儿女去边疆参加现代化建设,做一名边疆建设者;多少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昼夜苦干,忘记了自己美好的小家庭;多少人民教师为了孩子们在彻夜批改作业,顾不得自己的孩子。
难道他的心不是肉长的?难道他就没有一点父子之情?不!他为了百姓早日的过上好生活,为了别人的孩子学到新的内容,他们把别人放在第一位,把自身放在第二位。
这一种大公无私的精神是我们当今社会应有的精神。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把自己放在第二位,学习大公无私的精神,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
特别是那一些边疆建设者,他们每天晚上夜以继日,早上起早贪黑都为我们广大人民做贡献,让我们心里都乐滋滋的。让自己受苦,给别人造福。同学们都来加入边疆建设。一起为他人服务。大家一起动起来吧!一起来为祖国的边疆做贡献!舍己为人也会让自己高兴。
来吧!为边疆做有利的巨大贡献吧!
希望对您有帮助!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祖国的西北大地上,几十万解放大军正脱下军装,扛起锄头,向着沉睡多年的茫茫戈壁进军。他们唱着歌,迎着朝阳,迈进了中国历史上最热情,最有理想,最具献身精神的年代,迈进了最令人难忘,最值得反思和永远记住的时代。
几十年后,随着这个时代一天天离我们远去,那些曾经令人感动的故事正一天天地消逝,一天天地遥远,历史开始了耐心而又长久的等待……值得庆幸的是,当改革开放进入到21世纪时,仿佛是在突然间,那些曾经为共和国付出过青春、理想和热情,已经年过半百的人们,又重新唤醒了记忆深处那一首首难忘的歌声,开始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怀念那个时代。而那些在动乱之中成长起来的少年们,看着根根白发正爬上他们父辈的双鬓,也不由地在喧嚣声中静静地聆听历史,聆听创业之歌,并睁大好奇的双眼,将自己的目光转向共和国之初,转向那些曾经忘我献身的人们。
听父亲母亲“支边”的故事
1970年11月,冬日的一列火车把100多个萧山青年送上了北上的征程。那年,我的母亲19岁,父亲23岁。 在火车站送行的时候,大家还没感觉到离开家人的那种悲伤的情绪,甚至还有一种兴奋、期待在里面。直到火车开动了,离开家乡越来越远,大家才渐渐地悲伤起来,有人哭了,大家也跟着哭开了。北方多是面食,在北方用发粉做馒头也很难,那里的水源是冰块,先是用麻袋把冰块装回来,然后一边用火烧一边揉面粉,一不小心,很有可能又冻上了。 筑路,是那个时候主要的工作。虽然父母都不知道他们在10年里,筑了多少路,筑的路名是什么,但是风华正茂的年纪里,有着他们自己的激情。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祖国的西北大地上,几十万解放大军正脱下军装,扛起锄头,向着沉睡多年的茫茫戈壁进军。他们唱着歌,迎着朝阳,迈进了中国历史上最热情,最有理想,最具献身精神的年代,迈进了最令人难忘,最值得反思和永远记住的时代。
几十年后,随着这个时代一天天离我们远去,那些曾经令人感动的故事正一天天地消逝,一天天地遥远,历史开始了耐心而又长久的等待……值得庆幸的是,当改革开放进入到21世纪时,仿佛是在突然间,那些曾经为共和国付出过青春、理想和热情,已经年过半百的人们,又重新唤醒了记忆深处那一首首难忘的歌声,开始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怀念那个时代。而那些在动乱之中成长起来的少年们,看着根根白发正爬上他们父辈的双鬓,也不由地在喧嚣声中静静地聆听历史,聆听创业之歌,并睁大好奇的双眼,将自己的目光转向共和国之初,转向那些曾经忘我献身的人们。
听父亲母亲“支边”的故事
1970年11月,冬日的一列火车把100多个萧山青年送上了北上的征程。那年,我的母亲19岁,父亲23岁。 在火车站送行的时候,大家还没感觉到离开家人的那种悲伤的情绪,甚至还有一种兴奋、期待在里面。直到火车开动了,离开家乡越来越远,大家才渐渐地悲伤起来,有人哭了,大家也跟着哭开了。北方多是面食,在北方用发粉做馒头也很难,那里的水源是冰块,先是用麻袋把冰块装回来,然后一边用火烧一边揉面粉,一不小心,很有可能又冻上了。 筑路,是那个时候主要的工作。虽然父母都不知道他们在10年里,筑了多少路,筑的路名是什么,但是风华正茂的年纪里,有着他们自己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