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我们在实践中学习?

2025-03-24 11:56:4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亚里士多德所表述的观点是,人类生活及社会的每个方面,都是思考与分析的客体;宇宙万物不被神、机会和幻术所控制,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运行;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是值得的;我们应当通过实验和逻辑分析,得出自已的结论.亚里士多德的这种反传统、反对迷信与神秘主义的主张,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土多德出生在马其顿的斯塔吉拉,17岁时,他赴雅典在柏拉图学园就读达20年,直到柏拉图去世后方才离开.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和实证科学饶有兴趣;而在柏拉图的影响下,他又对哲学推理发生了兴趣.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物本身包含着本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举个例子来说,制陶者的陶土为陶器提供其质料因,而陶器的设计样式则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轮子和双手是动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亚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最后,物体或者生物达到完成阶段,其制成品就被用来实现原来设计的目的,即为目的因服务.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
(1)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
(2)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
(3)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分析学或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他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他力图把思维形式和存在联系起来,并按照客观实际来阐明逻辑的范畴.亚里士多德把他的发现运用到科学理论上来.作为例证,他选择了数学学科,特别是几何学,因为几何学当时已经从泰勒斯想对土地测量的经验规则给予合理说明的早期试验阶段,过渡到后来的具有比较完备的演绎形式的阶段.但是,逻辑学的三段论法对实验科学确实毫无用处的.因为实验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是发现,而不是从公认的前提得到形式证明.从元素不能再分割为更简单的物体的前提出发,在1890年未尝不可提出一个正确的已知元素表,但是到1920年,再运用这个前提就会把一切放射性元素排除在外.前提既然已经改变,“元素”一词的意义也就改变了.但是,这个事实并不能证明三段论是没用的,也不能就此认定现代物理学是错误的.幸运的是,现代的实验家并不再为逻辑形式而耗费心神了,但希腊和中古时代的科学界却在亚里士多德的权威下,运用演绎法把许多错误的权威说成是绝对正确的,并用欺骗性的逻辑形式进行了许多错误的推论。
在天文学方面,他认为运行的天体是物质的实体,地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体由不同的物质组成,地球上的物质是由水气火土四种元素组成,天体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在物理学方面,他反对原子论,不承认有真空存在;他还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运动,外力停止,运动也就停止.在生物学方面,他对五百多种不同的植物动物进行了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指出鲸鱼是胎生的,还考察了小鸡胚胎的发育过程.亚历山大大帝在远征途中经常给他捎回各种动植物标本.在教育方面,他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亚里士多德还曾提出许多数学和物理学的概念,如极限、无穷数、力的合成等.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后来由他的注释者汇编成书,取名叫作《工具论》.他们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看法,认为逻辑学既不是理论知识,又不是实际知识,只是知识的工具. 《工具论》主要论述了演绎法,为形式逻辑奠定了基础,对这门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另一著作《物理学》讨论了自然哲学,存在的原理,物质与形式,运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问题.他认为要使一个物体运动不已,需要有一个不断起作用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在《论天》一书中开始讨论物质和可毁灭的东西,并进而讨论了发生和毁灭.在这个发生和毁灭的过程中,相互对立的原则冷和热、湿和燥两两相互作用,而产生了火气土水四种元素.除这些地上的元素外,他又添上了以太.以太作圆运动,并且组成了完美而不朽的天体。
《气象学》讨论了天和地之间的区域,即行星、彗星和流星的地带;其中还有一些关于视觉、色彩视觉和虹的原始学说.第四册里叙述了一些原始的化学观念.在现在看来,亚里士多德的气象学远不如他的生物学著作那样令人满意,然而这部著作在中世纪后期却有很大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的其他重要著作有:《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和《分析前篇和后篇》等.这些著作对后来的哲学和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
亚里土多德对世界的贡献之大,令人震惊.他至少撰写了170种著作,其中流传下来的有47种.当然,仅以数字衡量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他渊博的学识令人折服.他的科学著作,在那个年代简直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内容涉及天文学、动物学、胚胎学、地理学、地质学、物理学、解剖学、生理学,总之,涉及古希腊人已知和各个学科.他的著作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前人的知识积累,二是助手们为他所作的调查与发现,三是他自已独立的见解.
作为一位最传大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贡献无人可比.但他的成就远不止于此.他还是一位真正哲学家,对哲学的几乎每个学科都作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德、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宪法.他的研究课题之一搜集各国的宪法,并依此进行比较研究.
在哲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当然,他也犯错误,但次数少得惊人.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西方文化根本倾向以至内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上古及中古时期,他的著作被译成拉丁文、叙利亚文、阿拉伯文、意大利文、希伯来文、德语和英语.以后的希腊学者研究及推崇他的著作,拜占廷的学者也是如此.他的思想是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和伊斯兰经院派哲学的支柱.伊斯兰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阿威罗伊,将伊斯兰的传统学说与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融合成自身的思想体系.最有影响的犹太教思想家迈蒙尼德,用理性主义解释犹太教义,在调和科学、哲学和宗教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随着亚里士多德作品的不断被发现,中世纪出现了一个研究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新时代,学者们以此作为求得各方面真知识的基础.亚里士多德在研究方法上,习惯于对过去和同时代的理论持批判态度,提出并探讨理论上的盲点,使用演绎法推理,用三段论的形式论证.
如果以现在的标准衡量,亚里士多德的某些思想显得有些极端.例如,他赞同奴隶制及女性所受的不平等待遇,认为这是自然界的安排(当然,这些思想是他所处时代的写照).但是,亚里士多德的许多思想,今天看来依然非常先进,如“贫穷是革命与罪孽之母”、“立法者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青年上;忽视教育必然危及国本.”(亚里士多德关于教育的思想显然是超前的,因为在他生活的年代还没有公共教育.)
亚里士多德学识渊博,著述颇丰.他对于当时尚未分类的科学部门如政治、逻辑、伦理、历史、物理(自然学科)、心理学、美学、教育学等均有研究并有独到见解,被马克思誉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教学思想主要散见于其《政治学》和《伦理学》中.
亚里士多德的教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人性论、认识论及其对于儿童身心发展考察的基础之上的.他把人的灵魂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非理性灵魂,其功能是本能、感觉、欲望等,二是理性灵魂,其功能是思维、理解、认识等.他认为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灵魂的主要功能是感觉和思考.灵魂借助于感觉器官而感知外界事物,那被感觉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而承认感觉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他又认为感觉在这里只起到一种诱发的作用,真理和知识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才能获得.因此,亚里士多德的教学目的是发展灵魂高级部分的理性.

回答(2):

2001年2月6日,我在《光明日报》学术版上发表了《人文关怀:马克思哲学的另一个 维度》一文。这篇论文的基本观点是: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基本维度,但在马 克思哲学的传播过程中,这个维度被遮蔽起来了,甚至当人们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实践 哲学(亦可简称为“实践论”)时,仍然会发生这样的遮蔽现象。拙文的这一见解引起了 一些学界同仁的困惑,杨学功先生在《也谈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兼与俞吾金先生 商榷》一文(载《哲学研究》2002年第6期。以下简称“杨文”)中写道:“我尤其不能 同意《俞文》的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实践论’的哲学解释框架也会导致马克思哲 学中人文关怀维度的丧失和遮蔽。”在杨文看来,“只有把实践的观点理解为一种哲学 解释框架或哲学视界,才能把握到它对于马克思哲学的全局性和根本性意义。而这样的 ‘实践论’,不仅不会导致对人的遮蔽,相反,它为马克思哲学中人文关怀维度的凸显 提供了根本的哲学前提。”
显然,杨文忽视了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第一,马克思本人对实践概念的表述与马克思 的追随者对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的理解和解释是否可能存在差异?第二,在人们把马克思 哲学理解为实践哲学的前提下,是否必定会肯定并弘扬马克思哲学所蕴含的人文关怀的 维度?在这里,杨文和拙文之间的根本分歧点在于:究竟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毋 庸讳言,澄清这个分歧点对于当前的理论界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本真含义
在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特别是康德曾明确区分了两种不同意义的实践活动:一种 是“遵循自然概念的实践”,亦即认识论和技术主义意义上的实践;另一种是“遵循自 由概念的实践”,亦即本体论和伦理学意义上的实践。马克思不赞成亚里士多德和康德 关于实践概念的偏狭的观点,即把实践仅仅理解为伦理、政治等领域中的活动,而主张 把经济领域和其他一切领域中的实际活动都理解为实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 文中,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到神秘主义方面 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 把实践理解为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但这样一来,他是否也像康德所批评的那样,把两 种不同的实践概念混淆起来了呢?其实,马克思这样做是有自己的深意的。
虽然马克思把康德哲学理解为“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第10

回答(3):

如何理解在实践中学习呢?
(1)合理分配每天的学习任务。把自己的学习任务分解成每天能够完成的单元,并坚持当天的任 务 当天完成,无论如何不能给自己以任何借口推迟完成原定计划。
(2)合理规划每天时间。把必须完成的工作尽可能安排在工作时间内完成,把既定的学习时间保留 出来,养成利用每天的零星时间学习的习惯。
(3)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行事。学习时间表可以帮助你克服惰性,使你能够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完 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有太大的压力。
(4)及时复习。为了使学习能够有成效,应该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研究表明,及时复习可以巩固 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
(5)向他人提问。在学习中碰到疑难问题,要及时向教师和同学请教,无论你认为自己的问题是多 么简单、多么微不足道。应特别注意经常向周围同学请教、交流。
(6)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做笔记既可以帮助你集中精力思考和总结、归纳问题,加深对学习内容的 理解和记忆,又可以把学习内容中的重点记录下来,便于以后查阅和复习。
(7)保持适量的休息和运动。休息和运动不仅让你保持良好的状态,也是消除压力的好办法
扩展内容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回答(4):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认识发展的动力,所以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学习,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回答(5):

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实际上就和我们所说的实实习是有大同小异的意思嗯,因为在实践中学习更容易理解知识,更容易记住知识点,所以说在实践中学习能够快速的帮助我们成长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