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安陆市实验小学

2024-11-07 00:32:0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安陆市实验小学

  保康县马桥镇小学教育科研自查报告、总结

  我们的科研之路

  ----教育科研工作总结

  保康县马桥镇小学

  一、基本情况

  保康县马桥镇小学是一所边远山区乡镇小学,校园占地面积10870平方米,现在校学生656人,1—6年级共12个教学班。现有教职工30人,专任教师25人。校园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分开,功能区域相对科学合理。学校绿化成形,硬化到位,整体布局简洁明快,干净清爽。

  学校注重长远谋划与战略构思,如终如一地把教育科研作为学校办学的核心,科研型学校、学习型队伍正逐步成为优势;用科研的理念统领学校全局,让学校建设、管理服务、队伍成长、学生发展等都围绕科研的主题组织实施;数年如一日,自我加压,矢志不渝,始终让每项工作处于思考的状态;倾心抓学习、抓课堂教学,抓课题研究,抓信息运用能力,让教育科研深入人心并沿着良性发展轨道使路子越走越宽。学校成为保康县科研强校、襄樊市科研兴校先进学校、湖北省唯一一所农村乡镇实验小学,多次承办县教学研讨现场,出色地承办了“湖北省第一届乡镇小学语文优质课竞赛活动”。几年来学校先后荣获“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学校”,“湖北省教改试验学校”“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 “湖北省地方课程推进与实施《综合阅读》实验学校”“襄樊市教研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引导主动学习课题实验先进单位”、“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先进单位”等称号。教师业务成长迅速,100多项科研成果在市以上获奖,我们将近两年学校、教师个人形成的科研成果汇集成册,预想一年内学校、教师有专著出版。教育技术装备发展迅速,配置标准居全县前列。教师人人拥有个人办公电脑,人人实现电子备课、网络学习、信息交流,人人建有个人网页;12个教学班“班班通”装配到位,投入使用。

  二、主要做法及经验

  1、科学管理-----教育科研的保障

  科学管理的重点是打假挤水,管不好教育科研是空话,管不到位教育科研是负担。学校尽可能压缩平时工作的随意空间,一抓时间控管,学生放学坚持净校制度,禁止节假日补课,按课表严格落实课程计划,让时间加汗水的做法在98年已存入学校历史;二抓教学盲区的管理,强化学科间管理平衡问题,对所有学科一视同仁。杜绝管理重教师忽视学生、重资料忽视课堂、重活动忽视平时、重语数忽视其他的盲区,所有常规检查必须深入课堂、深入学生,认真倾听学生对教学、对教师的工作意见,对检查结论认真分析,对个别教师跟踪管理,限期整改,对问题绝不放过。近三年学校做到了明天考试,今天仍然按课表上课,让所有教职工明确:做好工作的根本出路、唯一出路只能是认真抓好教育科研;三抓教学质量管理,强化教学成绩目标管理的制度性与约束性,继续对所有学生、班级、教研组、学科下达期初目标,坚持双及、双优、特优、综合指数单项与综合考核,修订教学成绩奖励办法,加大奖惩比重,改写只奖不惩的历史;四抓从严治考,以考治教,挤干教师教学评价、检测中的投机水份,组织所有学科、活动的检测,用过硬的检测约束各学科的教学行为。这种体制下工作要想做得好只有在教育科研上下功夫,只有在教育科研工作中真正付出者才能得到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2、课题研究----教育科研的重点

  99年以前,学校针对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观念、方法陈旧的现状,拟定了《情境教学运用于阅读教学》《优化应用题、计算、概念教学》课题,引导语数老师分析学情,制定方案,拟定实验目标措施。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教师观念从靠时间加汗水提高学生成绩转变为靠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方法从“灌输、填鸭”转变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精讲巧练;解决了“怎样创设情境,怎样优化教学过程”的问题。

  2000至2003年。分析第一阶段存在的问题,与新课程思想接轨,学校拟定《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趣味数学与学生生活》,思想品德学科《注重情感体验》,自然学科《观察与探索》等课题.实验中,学校着力引导教师从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反思自己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抓住省级活动(湖北省第一届乡镇小学语文优质课竞赛活动)契机,深入探讨“自主---合作---探究”新课改主题,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参与状态、思维状态上,用较短的时间集中强化学生“敢想会说”训练,抓住省级活动后学生活跃的学习状态优势,向深处推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交互式学习”的研究。

  2004年,学校着眼于新课程改革,全面深刻地总结前两阶段的成绩,反思了存在的不足和教师研究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找准新的突破口:新一阶段的课题应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生发问题,在学习新课标中产生问题思考,从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中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于是就有了课题研究新思路:课题问题化,问题课题化,小课题大研究。鼓励教师围绕学校总课题“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提出自己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教研组为单位展开交流,找出问题焦点,确立各级子题和各教师研究的问题侧面,构成树形结构(主干---枝干---枝叶)的课题网络体系。学校总题是主干,相对集中的焦点问题是枝干,称为一级子题,一级子题下的分枝或是几个教师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或是一个教师要解决的问题,称为二级子题,再分枝是教师们各自选定的小问题为三级子题。根据问题涵盖面,还可能有四级子题。教科室帮助教师理顺课题网络关系,明确各级课题负责人的职责,遵循“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研究,解决即成果”的原则,引导教师做各子题的研究。这样的课题结构有两大优势:一是问题小而针对性强,教师研究没有多大难度,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研究任务;二是各级子题都能以一级服从一级,一级归属一级,形成攻关合力,有利于把课题做大做深。

  课题研究的实质是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少走弯路的捷径是让问题在整体上能体现“树形结构”,诸多问题的分布有的为根,有的为主干,有的为枝干,有的为枝叶。每年四季交替中绿叶间收获着果实。零散的、无序的、自由的,个体的属于游兵散俑式,难成大器。

  课题的相对集中和有效分布把所有教师带动起来,投身到问题思考和解决上来,真正进入科研状态。这个状态首先体现一个“真”字,真就是实:实在,实用,戒虚,戒跟风跑,或“小猴子下山空手而返”。其次是反思,反思就是研究,只有那些真正提升了自己反思能力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具有专业智慧和人格魅力的优秀教师。学习、实践、反思,是课题研究的具体过程,老师们在这个过程中写了大量的反思日记,做了大量的案例分析,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各阶段相互衔接、渗透,研究成果得以巩固和发展。在抓课题研究上,学校定位在引导教师切实地进行反思,提升研究水平。马桥小学开展课题研究,形成的认识、总结的经验多次得到县级表彰,多次承办现场会,向全县兄弟学校交流做法;不少科研成果在县级以上获奖,其典型做法和经验多次在市级以上交流。《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题在省级立项并通过结题审定;《趣味数学与学生生活》在市级立项并结题。2004年春至2005年春,“树形结构课题”的雏形已形成,树形结构下的各级子题都已结题,成功结集15本课题文集,真实地展现了老师们探索、实践、反思的心路历程。

  2005年秋新一轮“树形结构课题”已产生,学校新的发展历程中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明确地作为教师的研究课题提出并已列入树形结构课题库。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数学学科的“数学生活运用、训练有效性”,“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开发”、“学生学习习惯养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英语教学的听说能力培养”等问题都是当前学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自己提出的。2005年12月底已对立项课题进行全面验收,预计一年之内完成研究任务。2006年春季,各课题组已进入正常的研究阶段,目前各级子题已解决两个问题,学校教科室对各实验教师的阶段性问题小结进行评价、验收,确保实验过程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教科室将05年秋季确立的总题和各级子题汇集成册,并组织教师把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反思日记、安全分析、学习心得加以整理,各课题组集中汇集,装订成册,记录实验过程的足迹。

  3、队伍成长-----教育科研的关键

  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关键在学习,马桥小学抓教师业务学习已成为优良传统,“终身学习,终身进步”一直作为马桥小学教师形象刷写在文化墙上,时时激励教师勤奋学习不断进步。最初阶段,为了保证学习落到实处,学校规定教师每期必须完成5万多字的业务摘记,期末验收评比,结果纳入年度考核。教师完成了学习任务,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不断地学习,给了教师教育理论指导,丰富了教学经验。新课程改革呼唤学习型教师,学校的选择没有错。“学习型”还意味着学习、思考、吸收、内化,没有这个过程,学习只是单一的信息相加,而没有转化成素养。于是“学习、思考”成为第二阶段的学习方式。老师们不只是做学习笔记,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反思自己的工作,不时地记心得体会。每学期,每个月,甚至每一天,从不间断地学习,形成风气,养成习惯。老师们受益,教师群休得到优化。随着信息技术、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教师业务学习”也进一步得到深化,第三个阶段学校不仅为教师创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还扶持教师配置了个人办公电脑,添制了大量图书----教育经典、文学名著、科普文献……满足教师对新知识、新思想的渴求。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期精读一本教育名著,定期举办学习讲座,交流学习体会;信息技术的培训、使用,丰富了教师的学习内容。学校对教师的学习效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已经无需大量地摘录,而是通过网络学习,收集、加工、整合,大容量的摄取,多角度地思考,学以致用。学校以每期一篇高质量的学习体会,每期一次高质量的讲座验收教师阅读思考的效果;信息技术的验收则以四个“人人独立”(独立地进行文字、电子表格处理、独立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独立下载并处理网上优秀资源,独立制作简易课件)为基本条件。持续抓教师业务学习,教师文化素养、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为教师开展科研奠定了理论基础。

  持续六年抓新课标教材课堂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核心因素。我们将教师人人走进新课标教材教学的班级讲课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在教研组周听评课活动及学校每期一次的教师业务炼兵活动中,随新课程实施进程进行。现已跟踪实践两年,将持续到六年级,让每一个老师都经历一次全程性的新课程洗礼。

  对课堂教学冷静地思考,才是真正的研究。帮助教师分析问题整改问题,再通过系列科研评比活动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每期的“教学比武”、“专题研讨”活动给了教师锻炼自己的机会,同时促进了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2004年秋季开展的“九项全能竞赛”,集中解决了钻研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问题。2005年春季,学校组织“课堂教学改革18杜绝”“创新课堂八突破”。我们把平时课堂教学、教研组周听评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归结了18个问题,提出课堂“18杜绝”(杜绝不深钻课程标准,不深钻教材;杜绝问答式教学;杜绝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杜绝学生学习弱势地位;杜绝课堂表面热闹;杜绝评价平淡;杜绝教师语言罗嗦;杜绝教学板书杂乱无章;杜绝教师不注重礼仪形象;杜绝思想陈旧封闭;杜绝学生发言装腔作势,优生承包课堂;杜绝课堂中师生忽视教材,漫无边际;杜绝无课堂作业、拖堂;杜绝学科内挑课型上课;杜绝照搬照套模仿他人的教学;杜绝忽视课堂准备;杜绝教师教学不投入),让每一个教师明确自己改革的现状,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找准努力的方向。 2005年秋季,我们再次组织教师全面深入反思教学行为,开展“教学行为方式转变”研究。通过展示的课堂教学及反思,总结、提炼出“五个转变”:一是转变对学生学习行为管理松散的问题;二是转变课堂教学训练份量严重不足的问题;三是转变课堂教学 “拖堂”顽症;四是转变“嘈杂式”“热闹式”的课堂。我们把这么多年来被忽视的根本问题挖掘出来,并旗帜鲜明地提出整改要求,这是我们专题研讨活动的重要成果,也是实践新课程的最大收获。2006年春,以“课堂有效提问”为主题,分析了课堂提问现状,找到“加强课堂有效提问”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马桥小学把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当作一项工程来抓,效果是明显的:骨干、新秀呈梯度发展,教师群体水平明显优于全县同级学校;“教师学习”经验在县镇得到大力推广。骨干层已经迈进科研型教师行列,成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市县级骨干教师。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老师强烈的凝聚力和科研进取精神,已是很多学校仰慕和向往的品牌。

  4、学生发展----教育科研的宗旨

  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马桥小学是这样做的:

  (1)利用课堂的主阵地抓学生积极参与、乐学会学的的学习状态。多年来,马桥小学坚持用学生的状态、学习质量折射教师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积极参与状态,有效用好课前5分钟,激发学生深层学习动机;注重教师语言锤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效果;注重课堂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积极有效思维;注重教师的课堂角色效应,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敢想会说、乐学善思”已经成为马桥小学学生形象,曾在“湖北省第一届乡镇小学语文优质课竞赛活动”中一展风采。

  (2)抓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的培养。马桥小学通过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序列活动等多种途径,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书写习惯、阅读习惯、倾听习惯、思维习惯、观察习惯。培养习惯的同时,“主动参与、善思善问、积极探究、主动交流、博览群书”的学习品质也得以提升。学生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保证在1小时以上,生平每期阅读10本书,60%的学生每期阅读20本以上,20%的学生藏书量达到200册,40%的班级坚持每天背诵一首古诗、一条名言,坚持每天做一段精彩片断的摘抄,坚持写日记。这一成功做法,得到学生及家长的支持和称赞,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3)着力发展学生的特长。马桥小学坚持不懈地抓学生的特长教育,取得明显效果。一抓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语文课堂阵地、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朗读比赛活动多种途径,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二抓学生演讲与口才训练,坚持每天1分钟即兴演讲,每期高质量地组织一次演讲比赛活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演讲能手。三抓创办手抄报、编创作文集能力的培养。一是摘录性的主题手抄报,二是编创性的班报(以新闻、见闻和感受为主);三是以一二年级为主的口头儿歌、故事编创,三四年级为主的日记选编,五六年级为主的“诗歌篇”“写景篇”“写人篇” “叙事篇”“体会篇”等类型的作文选集。手抄报坚持每月展览一期,形成学校一大特色。班报、作文选集每期一集,可以是手抄,可以电脑打印,内容充满童真童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抓“英语情景剧”演练,发展乡镇小学英语教学。五抓“琴棋书画”特长培养。学校成立校级特长班,满足不同个性、爱好的需要,聘请专业特长教师指导兴趣活动;班级有课外兴趣小组,由班干部负责组织落实,学校每年举行一次艺术节,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举办校级特长班,开展艺术节活动,赢得家长、社会的支持和赞誉。几年来,屡屡有学生的书画作品在省级、国家级获奖或发表,不少学生的作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在县以上征文比赛中获奖;有的还被《大风车》栏目(中央电视台青少中心主办.每月一辑)选中。

  没有学生的特长教育就没有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马桥小学坚持把“关注学习状态、培养学习习惯、提升学习品质、发展个性特长”的学生观作为教育科研的重要内容,坚持不懈一抓到底。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回顾几年来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轨迹,辛勤耕耘之后,采撷丰收的果实,感到充实;心路历程中留下坚实的脚印,一步步走来,找到了适合学校发展的路子,并把路子拓宽了,延展了;为老师搭建了相互学习、探讨、成长、进步的平台,提供了实践、研究、思考的空间,引领教师从盲目走向清晰,由封闭走向开放,从狭隘走向开阔,从教书匠走向科研型教师行列;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生命成长、人格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工作在这所学校的教师,勤学善思、乐观向上,不少都在不断探索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洋溢着浓厚的科研氛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问题反思

  一是学校对教育科研的整体发展缺乏全面科学的规划与论证,缺乏系统的目标管理、过程管理、评价,临时性、零碎性、随意性大,不利于教育科研渐进性、开创性发展。

  二是只注重自身发展,与外界横向、纵向联系不够,特别是争取省教科规划办的科研理论与实践指导不够,科研思想、方法和成果与省级优秀实验基地学校有较大差距。

  三是各项工作面临提档升级的压力,科研的部分领域显得粗糙、肤浅,很多好的思想、做法研究的不深入;群众性课题研究、课堂教学研究在阶段性目标的实现、研究力度和效度上打了折扣;部分老师的认识水平、研究态度和自身能力与学校科研的发展很不适应。

  四、努力方向

  1、用统领全局的科研主题(理念)——“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指导各项工作,构建以“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为主干,以“德育、校本研究(课题研究、新课程改革与创新)、寄宿制发展”等为枝干的树形结构管理框架,让科研各领域凸显“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内涵。

  2、站在更高层面从尊重学校历史的角度制定科学适切的十一五规划和阶段性目标,制定“宏观、中观、微观”管理细则,加强“严格程序、注重细节、追求真实”的过程管理,让科研的各个领域沿着“规范发展、自主发展、创新发展”的思路向“系统化、序列化、个性化、特色化”迈进。

  3、主动及时向上级科研部门汇报工作,争取政策扶持、专家指导;较好地承担和完成市级以上课题研究工作,按程序要求结题;主动多渠道与名校联系,学习更宝贵的经验,增强我们的科研实力。

  4、努力提升科研档次,提高科研人员的质素,为“树科研品牌”“创科研名校”奋斗。

  2006年7月12日

  教育科研工作自查报告

  保康县马桥镇小学

  一、教育科研的地位

  1、领导重视。校长站在学校发展的高度,注重长远谋划与战略构思,用科研思想统领全局,把教育科研工作作为办学的核心因素,对教育科研的规划、硬件建设、经费投入、制度建设作出决策;分管科研的副校长责任教育科研工作的落实;学校定期召开领导班子会议,研究和解决学校教育科研中的问题;有中长期、年度教育科研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能积极主动地参加、配合省教科规划办组织的各项活动,能向教科规划办报送教育科研工作总结。有学校教育科研发展的规划及有关政策;定期召开教育科研工作会议;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有科学论证。

  2、学校教育科研有专项经费并保证落实,为研究人员和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提供交通、通讯、网络、信息交流、办公等必备条件。学校有教育科研成果专项奖励经费。

  3、条件装备。学校图书资料丰富,教职工人均不少于500册;其中,教育科研书籍人均不少于30册,每位老师人均订阅1份以上教育教学刊物;学校订有《人民教育》《教育研究》等杂志。办公条件现代化(全体教师均有个人办公电脑);登陆“湖北教科规划网”并及时上传、更新信息,保证教科研信息渠道畅通。

  二、机构与队伍建设

  1、机构建设。学校设立了教育科研机构,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形成校长室、教科室、课题组、班级四级教育科研体系。教科室职责分明,分管领导责任明确,并能保证参加教科研活动。

  2、队伍建设。学校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83%,教育科研骨干教师达到全体教师的20%以上。学校对教育科研工作者、教改实验教师在课时工作量、成果奖励、职称评定、评选先进、晋升职称等方面,有明确的相应规定;有教育科研人员学习培训制度。

  三、科研课题

  承担课题。学校承担和完成了省级课题《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引导主动学习》、市级课题《趣味数学与学生生活》的研究工作,并按程序要求结题。

  四、科研活动

  1、规章制度。学校建立《教育科研课题立项制度》《教育科研工作条例》《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制度》《教育科研成果管理办法》《教育科研奖惩》等,并得到有效执行。

  2、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进行综合或专题研讨(有记录、附材料)。组织科研人员、实验教师参加培训、观摩活动和实验研究。学校形成群众性教育科研氛围,老师了解掌握基本的教育科研知识。以“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为总题,通过全体任课教师提问、学校教科研领导小组讨论、论证,形成“树形结构课题”构架,成立“语文”“数学”“信息技术”“英语”等课题组;全体任课教师均有自己的研究课题,且在“树形结构”的分枝上。各实验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加强研究过程的案例分析,反思,小结、研讨等,形成学校“树形结构”课题研究的个性特色。

  五、科研成果与推广

  1、科研成果。05年获得“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先进单位”“襄樊市教研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引导主动学习课题实验先进单位”,有省教科所认可的具有推广意义的教改经验:两次在湖北省教科规划办组织的教育科研工作会上交流学校经验。

  2、成果推广。推广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部门)要求推广的科研成果(一是向省教科规划办报送几年学校在科研工作的过程管理、专题活动、反思、论文、老师、学生获得的成果荣誉;二是向市教科所报送的参加“引导主动学习”实验的论文、案例等。);有学习、借鉴国内外教改经验的计划。

  2006年7月12日

回答(2):

 安陆市实验小学

  保康县马桥镇小学教育科研自查报告、总结

  我们的科研之路

  ----教育科研工作总结

  保康县马桥镇小学

  一、基本情况

  保康县马桥镇小学是一所边远山区乡镇小学,校园占地面积10870平方米,现在校学生656人,1—6年级共12个教学班。现有教职工30人,专任教师25人。校园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分开,功能区域相对科学合理。学校绿化成形,硬化到位,整体布局简洁明快,干净清爽。

  学校注重长远谋划与战略构思,如终如一地把教育科研作为学校办学的核心,科研型学校、学习型队伍正逐步成为优势;用科研的理念统领学校全局,让学校建设、管理服务、队伍成长、学生发展等都围绕科研的主题组织实施;数年如一日,自我加压,矢志不渝,始终让每项工作处于思考的状态;倾心抓学习、抓课堂教学,抓课题研究,抓信息运用能力,让教育科研深入人心并沿着良性发展轨道使路子越走越宽。学校成为保康县科研强校、襄樊市科研兴校先进学校、湖北省唯一一所农村乡镇实验小学,多次承办县教学研讨现场,出色地承办了“湖北省第一届乡镇小学语文优质课竞赛活动”。几年来学校先后荣获“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学校”,“湖北省教改试验学校”“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 “湖北省地方课程推进与实施《综合阅读》实验学校”“襄樊市教研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引导主动学习课题实验先进单位”、“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先进单位”等称号。教师业务成长迅速,100多项科研成果在市以上获奖,我们将近两年学校、教师个人形成的科研成果汇集成册,预想一年内学校、教师有专著出版。教育技术装备发展迅速,配置标准居全县前列。教师人人拥有个人办公电脑,人人实现电子备课、网络学习、信息交流,人人建有个人网页;12个教学班“班班通”装配到位,投入使用。

  二、主要做法及经验

  1、科学管理-----教育科研的保障

  科学管理的重点是打假挤水,管不好教育科研是空话,管不到位教育科研是负担。学校尽可能压缩平时工作的随意空间,一抓时间控管,学生放学坚持净校制度,禁止节假日补课,按课表严格落实课程计划,让时间加汗水的做法在98年已存入学校历史;二抓教学盲区的管理,强化学科间管理平衡问题,对所有学科一视同仁。杜绝管理重教师忽视学生、重资料忽视课堂、重活动忽视平时、重语数忽视其他的盲区,所有常规检查必须深入课堂、深入学生,认真倾听学生对教学、对教师的工作意见,对检查结论认真分析,对个别教师跟踪管理,限期整改,对问题绝不放过。近三年学校做到了明天考试,今天仍然按课表上课,让所有教职工明确:做好工作的根本出路、唯一出路只能是认真抓好教育科研;三抓教学质量管理,强化教学成绩目标管理的制度性与约束性,继续对所有学生、班级、教研组、学科下达期初目标,坚持双及、双优、特优、综合指数单项与综合考核,修订教学成绩奖励办法,加大奖惩比重,改写只奖不惩的历史;四抓从严治考,以考治教,挤干教师教学评价、检测中的投机水份,组织所有学科、活动的检测,用过硬的检测约束各学科的教学行为。这种体制下工作要想做得好只有在教育科研上下功夫,只有在教育科研工作中真正付出者才能得到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2、课题研究----教育科研的重点

  99年以前,学校针对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观念、方法陈旧的现状,拟定了《情境教学运用于阅读教学》《优化应用题、计算、概念教学》课题,引导语数老师分析学情,制定方案,拟定实验目标措施。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教师观念从靠时间加汗水提高学生成绩转变为靠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方法从“灌输、填鸭”转变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精讲巧练;解决了“怎样创设情境,怎样优化教学过程”的问题。

  2000至2003年。分析第一阶段存在的问题,与新课程思想接轨,学校拟定《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趣味数学与学生生活》,思想品德学科《注重情感体验》,自然学科《观察与探索》等课题.实验中,学校着力引导教师从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反思自己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抓住省级活动(湖北省第一届乡镇小学语文优质课竞赛活动)契机,深入探讨“自主---合作---探究”新课改主题,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参与状态、思维状态上,用较短的时间集中强化学生“敢想会说”训练,抓住省级活动后学生活跃的学习状态优势,向深处推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交互式学习”的研究。

  2004年,学校着眼于新课程改革,全面深刻地总结前两阶段的成绩,反思了存在的不足和教师研究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找准新的突破口:新一阶段的课题应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生发问题,在学习新课标中产生问题思考,从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中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于是就有了课题研究新思路:课题问题化,问题课题化,小课题大研究。鼓励教师围绕学校总课题“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提出自己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教研组为单位展开交流,找出问题焦点,确立各级子题和各教师研究的问题侧面,构成树形结构(主干---枝干---枝叶)的课题网络体系。学校总题是主干,相对集中的焦点问题是枝干,称为一级子题,一级子题下的分枝或是几个教师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或是一个教师要解决的问题,称为二级子题,再分枝是教师们各自选定的小问题为三级子题。根据问题涵盖面,还可能有四级子题。教科室帮助教师理顺课题网络关系,明确各级课题负责人的职责,遵循“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研究,解决即成果”的原则,引导教师做各子题的研究。这样的课题结构有两大优势:一是问题小而针对性强,教师研究没有多大难度,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研究任务;二是各级子题都能以一级服从一级,一级归属一级,形成攻关合力,有利于把课题做大做深。

  课题研究的实质是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少走弯路的捷径是让问题在整体上能体现“树形结构”,诸多问题的分布有的为根,有的为主干,有的为枝干,有的为枝叶。每年四季交替中绿叶间收获着果实。零散的、无序的、自由的,个体的属于游兵散俑式,难成大器。

  课题的相对集中和有效分布把所有教师带动起来,投身到问题思考和解决上来,真正进入科研状态。这个状态首先体现一个“真”字,真就是实:实在,实用,戒虚,戒跟风跑,或“小猴子下山空手而返”。其次是反思,反思就是研究,只有那些真正提升了自己反思能力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具有专业智慧和人格魅力的优秀教师。学习、实践、反思,是课题研究的具体过程,老师们在这个过程中写了大量的反思日记,做了大量的案例分析,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各阶段相互衔接、渗透,研究成果得以巩固和发展。在抓课题研究上,学校定位在引导教师切实地进行反思,提升研究水平。马桥小学开展课题研究,形成的认识、总结的经验多次得到县级表彰,多次承办现场会,向全县兄弟学校交流做法;不少科研成果在县级以上获奖,其典型做法和经验多次在市级以上交流。《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题在省级立项并通过结题审定;《趣味数学与学生生活》在市级立项并结题。2004年春至2005年春,“树形结构课题”的雏形已形成,树形结构下的各级子题都已结题,成功结集15本课题文集,真实地展现了老师们探索、实践、反思的心路历程。

  2005年秋新一轮“树形结构课题”已产生,学校新的发展历程中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明确地作为教师的研究课题提出并已列入树形结构课题库。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数学学科的“数学生活运用、训练有效性”,“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开发”、“学生学习习惯养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英语教学的听说能力培养”等问题都是当前学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自己提出的。2005年12月底已对立项课题进行全面验收,预计一年之内完成研究任务。2006年春季,各课题组已进入正常的研究阶段,目前各级子题已解决两个问题,学校教科室对各实验教师的阶段性问题小结进行评价、验收,确保实验过程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教科室将05年秋季确立的总题和各级子题汇集成册,并组织教师把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反思日记、安全分析、学习心得加以整理,各课题组集中汇集,装订成册,记录实验过程的足迹。

  3、队伍成长-----教育科研的关键

  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关键在学习,马桥小学抓教师业务学习已成为优良传统,“终身学习,终身进步”一直作为马桥小学教师形象刷写在文化墙上,时时激励教师勤奋学习不断进步。最初阶段,为了保证学习落到实处,学校规定教师每期必须完成5万多字的业务摘记,期末验收评比,结果纳入年度考核。教师完成了学习任务,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不断地学习,给了教师教育理论指导,丰富了教学经验。新课程改革呼唤学习型教师,学校的选择没有错。“学习型”还意味着学习、思考、吸收、内化,没有这个过程,学习只是单一的信息相加,而没有转化成素养。于是“学习、思考”成为第二阶段的学习方式。老师们不只是做学习笔记,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反思自己的工作,不时地记心得体会。每学期,每个月,甚至每一天,从不间断地学习,形成风气,养成习惯。老师们受益,教师群休得到优化。随着信息技术、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教师业务学习”也进一步得到深化,第三个阶段学校不仅为教师创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还扶持教师配置了个人办公电脑,添制了大量图书----教育经典、文学名著、科普文献……满足教师对新知识、新思想的渴求。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期精读一本教育名著,定期举办学习讲座,交流学习体会;信息技术的培训、使用,丰富了教师的学习内容。学校对教师的学习效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已经无需大量地摘录,而是通过网络学习,收集、加工、整合,大容量的摄取,多角度地思考,学以致用。学校以每期一篇高质量的学习体会,每期一次高质量的讲座验收教师阅读思考的效果;信息技术的验收则以四个“人人独立”(独立地进行文字、电子表格处理、独立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独立下载并处理网上优秀资源,独立制作简易课件)为基本条件。持续抓教师业务学习,教师文化素养、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为教师开展科研奠定了理论基础。

  持续六年抓新课标教材课堂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核心因素。我们将教师人人走进新课标教材教学的班级讲课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在教研组周听评课活动及学校每期一次的教师业务炼兵活动中,随新课程实施进程进行。现已跟踪实践两年,将持续到六年级,让每一个老师都经历一次全程性的新课程洗礼。

  对课堂教学冷静地思考,才是真正的研究。帮助教师分析问题整改问题,再通过系列科研评比活动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每期的“教学比武”、“专题研讨”活动给了教师锻炼自己的机会,同时促进了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2004年秋季开展的“九项全能竞赛”,集中解决了钻研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问题。2005年春季,学校组织“课堂教学改革18杜绝”“创新课堂八突破”。我们把平时课堂教学、教研组周听评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归结了18个问题,提出课堂“18杜绝”(杜绝不深钻课程标准,不深钻教材;杜绝问答式教学;杜绝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杜绝学生学习弱势地位;杜绝课堂表面热闹;杜绝评价平淡;杜绝教师语言罗嗦;杜绝教学板书杂乱无章;杜绝教师不注重礼仪形象;杜绝思想陈旧封闭;杜绝学生发言装腔作势,优生承包课堂;杜绝课堂中师生忽视教材,漫无边际;杜绝无课堂作业、拖堂;杜绝学科内挑课型上课;杜绝照搬照套模仿他人的教学;杜绝忽视课堂准备;杜绝教师教学不投入),让每一个教师明确自己改革的现状,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找准努力的方向。 2005年秋季,我们再次组织教师全面深入反思教学行为,开展“教学行为方式转变”研究。通过展示的课堂教学及反思,总结、提炼出“五个转变”:一是转变对学生学习行为管理松散的问题;二是转变课堂教学训练份量严重不足的问题;三是转变课堂教学 “拖堂”顽症;四是转变“嘈杂式”“热闹式”的课堂。我们把这么多年来被忽视的根本问题挖掘出来,并旗帜鲜明地提出整改要求,这是我们专题研讨活动的重要成果,也是实践新课程的最大收获。2006年春,以“课堂有效提问”为主题,分析了课堂提问现状,找到“加强课堂有效提问”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马桥小学把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当作一项工程来抓,效果是明显的:骨干、新秀呈梯度发展,教师群体水平明显优于全县同级学校;“教师学习”经验在县镇得到大力推广。骨干层已经迈进科研型教师行列,成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市县级骨干教师。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老师强烈的凝聚力和科研进取精神,已是很多学校仰慕和向往的品牌。

  4、学生发展----教育科研的宗旨

  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马桥小学是这样做的:

  (1)利用课堂的主阵地抓学生积极参与、乐学会学的的学习状态。多年来,马桥小学坚持用学生的状态、学习质量折射教师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积极参与状态,有效用好课前5分钟,激发学生深层学习动机;注重教师语言锤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效果;注重课堂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积极有效思维;注重教师的课堂角色效应,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敢想会说、乐学善思”已经成为马桥小学学生形象,曾在“湖北省第一届乡镇小学语文优质课竞赛活动”中一展风采。

  (2)抓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的培养。马桥小学通过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序列活动等多种途径,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书写习惯、阅读习惯、倾听习惯、思维习惯、观察习惯。培养习惯的同时,“主动参与、善思善问、积极探究、主动交流、博览群书”的学习品质也得以提升。学生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保证在1小时以上,生平每期阅读10本书,60%的学生每期阅读20本以上,20%的学生藏书量达到200册,40%的班级坚持每天背诵一首古诗、一条名言,坚持每天做一段精彩片断的摘抄,坚持写日记。这一成功做法,得到学生及家长的支持和称赞,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3)着力发展学生的特长。马桥小学坚持不懈地抓学生的特长教育,取得明显效果。一抓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语文课堂阵地、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朗读比赛活动多种途径,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二抓学生演讲与口才训练,坚持每天1分钟即兴演讲,每期高质量地组织一次演讲比赛活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演讲能手。三抓创办手抄报、编创作文集能力的培养。一是摘录性的主题手抄报,二是编创性的班报(以新闻、见闻和感受为主);三是以一二年级为主的口头儿歌、故事编创,三四年级为主的日记选编,五六年级为主的“诗歌篇”“写景篇”“写人篇” “叙事篇”“体会篇”等类型的作文选集。手抄报坚持每月展览一期,形成学校一大特色。班报、作文选集每期一集,可以是手抄,可以电脑打印,内容充满童真童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抓“英语情景剧”演练,发展乡镇小学英语教学。五抓“琴棋书画”特长培养。学校成立校级特长班,满足不同个性、爱好的需要,聘请专业特长教师指导兴趣活动;班级有课外兴趣小组,由班干部负责组织落实,学校每年举行一次艺术节,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的舞台。举办校级特长班,开展艺术节活动,赢得家长、社会的支持和赞誉。几年来,屡屡有学生的书画作品在省级、国家级获奖或发表,不少学生的作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在县以上征文比赛中获奖;有的还被《大风车》栏目(中央电视台青少中心主办.每月一辑)选中。

  没有学生的特长教育就没有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马桥小学坚持把“关注学习状态、培养学习习惯、提升学习品质、发展个性特长”的学生观作为教育科研的重要内容,坚持不懈一抓到底。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回顾几年来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轨迹,辛勤耕耘之后,采撷丰收的果实,感到充实;心路历程中留下坚实的脚印,一步步走来,找到了适合学校发展的路子,并把路子拓宽了,延展了;为老师搭建了相互学习、探讨、成长、进步的平台,提供了实践、研究、思考的空间,引领教师从盲目走向清晰,由封闭走向开放,从狭隘走向开阔,从教书匠走向科研型教师行列;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生命成长、人格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工作在这所学校的教师,勤学善思、乐观向上,不少都在不断探索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洋溢着浓厚的科研氛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问题反思

  一是学校对教育科研的整体发展缺乏全面科学的规划与论证,缺乏系统的目标管理、过程管理、评价,临时性、零碎性、随意性大,不利于教育科研渐进性、开创性发展。

  二是只注重自身发展,与外界横向、纵向联系不够,特别是争取省教科规划办的科研理论与实践指导不够,科研思想、方法和成果与省级优秀实验基地学校有较大差距。

  三是各项工作面临提档升级的压力,科研的部分领域显得粗糙、肤浅,很多好的思想、做法研究的不深入;群众性课题研究、课堂教学研究在阶段性目标的实现、研究力度和效度上打了折扣;部分老师的认识水平、研究态度和自身能力与学校科研的发展很不适应。

  四、努力方向

  1、用统领全局的科研主题(理念)——“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指导各项工作,构建以“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为主干,以“德育、校本研究(课题研究、新课程改革与创新)、寄宿制发展”等为枝干的树形结构管理框架,让科研各领域凸显“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内涵。

  2、站在更高层面从尊重学校历史的角度制定科学适切的十一五规划和阶段性目标,制定“宏观、中观、微观”管理细则,加强“严格程序、注重细节、追求真实”的过程管理,让科研的各个领域沿着“规范发展、自主发展、创新发展”的思路向“系统化、序列化、个性化、特色化”迈进。

  3、主动及时向上级科研部门汇报工作,争取政策扶持、专家指导;较好地承担和完成市级以上课题研究工作,按程序要求结题;主动多渠道与名校联系,学习更宝贵的经验,增强我们的科研实力。

  4、努力提升科研档次,提高科研人员的质素,为“树科研品牌”“创科研名校”奋斗。

  2006年7月12日

  教育科研工作自查报告

  保康县马桥镇小学

  一、教育科研的地位

  1、领导重视。校长站在学校发展的高度,注重长远谋划与战略构思,用科研思想统领全局,把教育科研工作作为办学的核心因素,对教育科研的规划、硬件建设、经费投入、制度建设作出决策;分管科研的副校长责任教育科研工作的落实;学校定期召开领导班子会议,研究和解决学校教育科研中的问题;有中长期、年度教育科研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能积极主动地参加、配合省教科规划办组织的各项活动,能向教科规划办报送教育科研工作总结。有学校教育科研发展的规划及有关政策;定期召开教育科研工作会议;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有科学论证。

  2、学校教育科研有专项经费并保证落实,为研究人员和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提供交通、通讯、网络、信息交流、办公等必备条件。学校有教育科研成果专项奖励经费。

  3、条件装备。学校图书资料丰富,教职工人均不少于500册;其中,教育科研书籍人均不少于30册,每位老师人均订阅1份以上教育教学刊物;学校订有《人民教育》《教育研究》等杂志。办公条件现代化(全体教师均有个人办公电脑);登陆“湖北教科规划网”并及时上传、更新信息,保证教科研信息渠道畅通。

  二、机构与队伍建设

  1、机构建设。学校设立了教育科研机构,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形成校长室、教科室、课题组、班级四级教育科研体系。教科室职责分明,分管领导责任明确,并能保证参加教科研活动。

  2、队伍建设。学校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83%,教育科研骨干教师达到全体教师的20%以上。学校对教育科研工作者、教改实验教师在课时工作量、成果奖励、职称评定、评选先进、晋升职称等方面,有明确的相应规定;有教育科研人员学习培训制度。

  三、科研课题

  承担课题。学校承担和完成了省级课题《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引导主动学习》、市级课题《趣味数学与学生生活》的研究工作,并按程序要求结题。

  四、科研活动

  1、规章制度。学校建立《教育科研课题立项制度》《教育科研工作条例》《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制度》《教育科研成果管理办法》《教育科研奖惩》等,并得到有效执行。

  2、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进行综合或专题研讨(有记录、附材料)。组织科研人员、实验教师参加培训、观摩活动和实验研究。学校形成群众性教育科研氛围,老师了解掌握基本的教育科研知识。以“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为总题,通过全体任课教师提问、学校教科研领导小组讨论、论证,形成“树形结构课题”构架,成立“语文”“数学”“信息技术”“英语”等课题组;全体任课教师均有自己的研究课题,且在“树形结构”的分枝上。各实验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加强研究过程的案例分析,反思,小结、研讨等,形成学校“树形结构”课题研究的个性特色。

  五、科研成果与推广

  1、科研成果。05年获得“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先进单位”“襄樊市教研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引导主动学习课题实验先进单位”,有省教科所认可的具有推广意义的教改经验:两次在湖北省教科规划办组织的教育科研工作会上交流学校经验。

  2、成果推广。推广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部门)要求推广的科研成果(一是向省教科规划办报送几年学校在科研工作的过程管理、专题活动、反思、论文、老师、学生获得的成果荣誉;二是向市教科所报送的参加“引导主动学习”实验的论文、案例等。);有学习、借鉴国内外教改经验的计划。

  2006年7月12日
参考资料:百度

回答(3):

安陆市实验小学是一所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名校,其前身是英国人于清末创办的教会学校崇文小学,后多次改名,1988年更名为安陆市实验小学。从此,学校走上快速、健康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