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Su-33由于没有蒸汽弹射技术 只能挂一半导弹起飞?

2025-04-14 15:15:09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弹射起飞与滑橇起飞的利弊分析

  大中型航母以弹射起飞为好

  大量的试验和作战实践证明,大中型航空母舰的舰载机(尤其是较大吨位的固定翼飞机),以弹射起飞方式更为有利。例如,满载排水量9万余吨(或超过10万吨,各舰不同)的美国“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以及满载排水量近4万吨的法国“戴高乐”号核动力航空母舰,它们的舰载机几乎都采用弹射起飞方式。蒸汽弹射器弹射能量大、加速性好,能够在几十米的距离内,把舰载机从静止加速到离舰速度(约200~300千米/小时)。蒸汽弹射器由发射系统、蒸汽系统、拖索张紧系统、润滑及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工作时,由锅炉产生高压蒸汽,将其储存在蒸汽室里;弹射前,拖索将舰载机钩在往复车上;当高压蒸汽充入汽缸筒后,蒸汽的巨大压力推动活塞,活塞带动往复车,往复车带动舰载机飞速向前滑动,从而将飞机弹射出去。美国“尼米兹”级航空母舰现装设的C-13型弹射器每分钟可弹射2架起飞重量达30吨左右的舰载机。如果同时使用4套蒸汽弹射器,昼间只需20~30秒钟,就可弹射1架飞机;夜间则因视线等原因,间隔时间延长到80秒钟。从50年代起、约半个世纪的飞行实践证明,蒸汽弹射器仍是大中型航空母舰上最为成熟的一种舰载机弹射装置。

  蒸汽弹射器的缺点相当明显

  首先,能耗高。众所周知,蒸汽机的热效率是比较低的。为了将淡水烧成蒸汽,必须耗费大量的能源,要为贮存燃料留出额外的空间。如果直接从舰上的动力装置(如核动力装置)中引出热能,用于航行的功率就要大大降低,舰速会相应减小;而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正需要航母以较高的航速逆风前进(一般要求航速在30节左右),减小航速自然对起降不利。

  其次,占据空间大。航空母舰分系统多、结构复杂,而蒸汽弹射器除了要在舱内留出设备位置外,还需要大型水箱来存放谈水(弹射1架中型战斗机,大约要消耗1吨淡水)。如此一来,整个航母的尺寸和吨位就不得不加大,蒸汽弹射器也因此只能用于大中型航母。

  第三,需自制淡水。一艘大型航母上配备有80架左右的飞机和5000多名舰员和飞行员,每天的淡水消耗量相当惊人。如果不能及时从岸上或辅助船上补充水源,就必须自己制造淡水;而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令人满意的高效、节能的淡水制造装置。因此,带蒸汽弹射器的航母的运行费用相当高,一般国家即使装备了航母也根本负担不起。目前,解决航母所需淡水的最佳途径,是利用核动力装置制造淡水。4部蒸汽弹射器每天要消耗淡水320余吨,而1艘大型核动力航母每天可自产淡水3000吨左右,可以满足需要。

  第四,密封要求高。蒸汽弹射器工艺复杂,在工作时处于高温、高压、高负荷的环境中,必须保持良好的密封状态。如果蒸汽大量泄露,不但会降低弹射效率,甚至还将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对蒸汽弹射器部件加工精度和维护使用的要求都很高,这必然会增加其生产和使用成本。

  为了克服蒸汽弹射器的缺陷,一些国家正在研究重量轻、效率高、能耗低的新型飞机弹射器,用以取代老式的蒸汽驱动的弹射器,来满足21世纪的下一代航空母舰的需要。

  小型航母以滑橇起飞为宜

  目前,除美、法两国航空母舰上采用弹射起飞方式外,其余7个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几乎都采用滑翘起飞方式。除了财力、物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这些国家的航空母舰除“库兹涅佐夫”号(舰长304.5米、满载排水量5.85万吨)外基本上是小型航母,满载排水量不超过3万吨,舰长也都在230米以内。有限的吨位、舰长、舰宽与甲板面积,使得这些航空母舰很难装设轨道长度较长、类似美国C-13型的蒸汽弹射器(C-13-0轨道长度为80.77米, C-13-1和C-13-2轨道长度为99.07米)。实际上,目前世界上真正在技术和工艺上过关的蒸汽弹射器,只美国一家有;而要研制出轨道较短、功率较强的蒸汽弹射器,决非短期能够做到的。

  鉴于这种情况,中小国家海军只好效法英国“无敌”级航空母舰,采用滑橇起飞技术以解燃眉之急。无庸置疑,在飞机的起飞重量和推重比相同的情况下,采用滑橇起飞方式比常规的水平增速滑跑升空方式,可以缩短滑跑距离2/3。当然,在航母上采用滑橇方式起飞,飞机出动频率不受弹射器功率和故障的影响,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好等优点;取消了弹射器,还有助于简化航母设计、降低造价、节省训练和维修费用。可以说,采用滑橇起飞,是未来中小型航母发展的方向之一。

  滑橇起飞与生俱来的不足

  当然,滑橇起飞方式也有不少缺点。一是由于斜板曲率的存在,飞机在滑橇起飞过程中,起落架和机体的瞬间载荷及扭矩会增大很多,飞机所受的支反力有可能达到正常起飞重量的2倍。为此,飞机的起落架、机翼、机身等受力部分都需要重新设计,并做相应的加强。

  二是滑橇起飞所需的跑道长度要大于弹射起飞的长度——除非舰载机本身具备较好的短距起降能力。以“库兹涅佐夫”号大型航母为例,其2条起飞跑道交汇于舰艏的上翘部分。右舷一条起飞跑道的起点在岛式上层建筑的前方,总长约110米,减去上翘斜板的平直段只有50米左右,主要供垂直起降飞机、直升机和减轻了重量的固定翼战斗/攻击机使用。左舷一条起飞跑道的起点在着舰回收区内,全长约200米;如果不与着舰区相交,可利用的起飞跑道只有130米左右。

  “苏-27K”在地面正常起飞重量情况下的滑跑距离约为680米左右。利用舰艏带滑橇角的200米飞行甲板,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离舰起飞,但在最大满载重量时却无法保证它安全升空,作战效能因之受限。另外,起飞与着舰的飞机有可能相互干扰,是这种航母较大的一条缺陷。“无敌”号等采用直通型甲板的轻型航母似乎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但由于它们的舰载机多为“海鹞”式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对着舰的影响不是太大。

  三是其他推重比不高的固定翼舰载机(如预警机、反潜机等),无法采用滑橇起飞方式。前苏联由于“库兹涅佐夫”号航母无法起降固定翼预警机,只好使用“卡-31”直升机作为舰载预警机,是迫不得已做出的选择。尽管前苏联后来设计并部分建造了第三代核动力航母“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并首次装备了平直甲板和蒸汽弹射器,从而可以起降固定翼预警机;该航母却又因为苏联解体、军费无着,被作为废钢拆毁出售而夭折。当然,推重比不高的固定翼舰载机在增大发动机功率后,也可以采用滑橇方式安全升空;但这势必增加油耗,严重影响飞机的航程和留空时间。

  四是滑橇起飞对发动机推力的要求相对较高;而海平面温度偏高使得发动机推力减小,舰载机要正常起飞就必须减重,使得执行任务的能力大打折扣。

  五是与弹射起飞相比,常规舰载机采用滑橇起飞需要有较大面积的“干净”甲板。这样就会造成航母上层甲板停机位的减少,大部分舰载机不得不放在下层机库内;而机库的容量是有限的,且上下运送飞机多有不便。

回答(2):

不是

回答(3):

是~~~

回答(4):

因为起飞跑道限制了最大起飞重量,SU33在做滑跃起飞时不能满载起飞,不光是武器载荷受限,连油料都不能加满,所以真正有战斗力的航空母舰必须要有弹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