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王阳明心学到底哪里好。要从多方面、更高的理论视角来分析,就要说明王阳明心学在宋明理学发展中的理论贡献和意义;从王阳明的理论体系本身来看,有必要明确他对心理学的理论贡献和创新观点;从王阳明心学对人的哲学启蒙来看,有必要说明王阳明心学,尤其是他的“致良知”说,对现代人的哲学和方法论的运用,即心灵的实践启蒙。
所以“有什么好”要具体分析。
首先,王阳明心学是对陆九渊思想的全面继承和发展,所以历史上有“王陆心学”之说。当然,陆九渊被王阳明继承的思想只是主要方面,他继承和发挥的是整个宋代理学家的思想,尤其是二程(程颐、程颢)、朱的思想。
据说王阳明在十五六岁时就开始读朱的著作,并开始研究朱的“衡事知之”说。他在朋友家院子里对着竹子呆了七天,病倒了,但他还是没有意识到事情的真相,也想不出“原因”在哪里。知道自己三十多岁时因为写了一封要求制止宦官专权的信,被贬到贵州龙场当程颐,王阳明在龙场日夜打坐,才体会到心理学的真谛。这叫“龙场悟”。
《龙场启蒙》
因此,王阳明认为按照朱的方法“审事”是不可行的。只有按照他自己的悟,才能悟出道理。“判断”竹子是不对的。“竹”里没有“理”,但“理”其实在他自己心里。因此,王阳明提出了他的哲学的基本哲学:——“心即理”。这是王阳明心学的理论基础。
所以,在王阳明看来,“理”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人心中的道德良知。王阳明说:“如果你是父亲,为什么不向父亲要求孝顺?事情你了,不去找你是为了一个忠诚的理由吗?交朋友,治理人民,就不能向朋友和人民要一封信和一份仁吗?他们只在这个心里。”(《传习录》)他认为理性不是朱所说的“正义”,而是人们心中的道德意识。
王阳明据此向学生传播他的学说,建立了新的心理学,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他相信真正的“知识”一定能够“去”;而真正的“行”还必须包含“识”。王阳明说:“我说的是知行合一,我想让人知道从何入手。如果发射部门不好,就会把这个馊主意倒下来。它需要彻底根除,不要让那个坏主意潜伏在胸中。”(《传习录》)知行其实是一种功夫。他说:“知行本是两个字,说一次”。当然两者也有区别,本质上是一样的:“知是行的想法,行是知的努力;知道是做的开始,做是你知道的。只说一个知识,你就有你自己的路;我只知道一句台词,我已经知道了。”知与行是分不开的,一个先知跟着做是不对的。
阳明讲座
在王阳明看来,知中有行,行中有识,密不可分;知识线的起点是引导线,真正的知识不仅能做到,还能在线上;线是知识的归宿,是知识的实现,真实而诚实的线已经自我意识到,知识正在起作用;知行合一的目的是为了摆脱“恶念”,恢复心灵的美好。所以知行合一就是“致良知”,“我的良知”就是“正义”,“知行合一”其实就是这种努力的两个环节。
王阳明主张按自己的心做事,这是发生事情时首先想到的思想。他说:“你的良心是你自己的准则。当你用心的时候,你会知道你是什么,但你会知道你是什么,你无法欺骗他。只要不欺骗他,跟着他,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在这里多开心啊。这才是真正的“专事”之诀,才是真正的“知事”之作。如果不依靠这些真机,怎么摆脱东西?”(《传习录》)
在日常生活中,当你看到一件小秘密的事情,你会阻止它;看到孤独老人在挣扎,他会帮忙等。也就是跟着他的心走,表现他的良心。
王阳明把他的“致良知”说概括为“四句话”:“无善无恶是心之体,善恶是意之运动,知善恶是良知,以德除恶是标事。”(《传习录》,第256页)指出了“为了良心”的真正含义。
由此可见,王阳明心学的第一个“善”在于继承和发扬陆九渊的思想,抛弃“二程”、朱、等人的思想,提出新的心学理论,重新阐释“授物以知”、“知行合一”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致良知”的理论。
王阳明理学代表了宋明理学的成熟和彻底阶段,同时也是理学的“终结”。他以“心即理”的根本观点使理学得到彻底发展,实际上是从内部否定了理学,为明清实学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前提。当“闭关锁国”的理论成熟时,就迎来了对“实用主义”的追求。这是王阳明心学在理学史上的“善”点。
再说第二方面,王阳明有什么理论创新呢?就是说,他的哲学有什么特别的“好”呢?
笔者认为,王阳明对《尚书大禹谟》从帝舜到大禹》所载“十六言”的创新性解读,最能体现其理论贡献。王阳明明确解释道:
“圣人之学,胸怀也。学会尽力而为。尧、舜、禹授受曰:人心只危,其道心只微,其精独,任其持。一个真心实意的人叫任性,但不与人交往。无声无味,真诚的来源很明显。人心与人混杂,却是危险的,谎言的结局是危险的。见蝎子入井,交感,性情之道也;所以对内要关注父母,要得到当地党的好评,是受欢迎的。饿了吃,渴了喝,顺其自然的方式;这样,如果你感受到了你的味觉之美,感受到了你口中的饕餮,你就受欢迎了。唯一的是道的心。只有精炼的人才会关注不同的方式和心思,或者两者都是建立在人心上的。道没有错,就是‘被允许执爵’。”(王阳明《重修山阴县学记》)
在“十六字诀”中,是允许持爵的
在这段话里,王阳明的两个解释很有新意:一是确定圣人之学为“心学”,其学的主要目的是“尽力”,实际上是把“心学”理论作为“十六字诀”的前提;其次,他区分了“陶昕”和“人心”。“陶昕”指的是气质,即不涉及杂念,“丝毫是显而易见的,诚意之源也”;“人心”是杂念、邪念的渗透,很危险,是“谬误的终结”。这就否定了朱所说的“”是“天理”,而用“”代替了“理学”。
至于“唯精独尊”,王阳明解释说:“唯物是唯精,惟精是唯时,不仅精而且独”。也就是说,“独一无二”和“唯精准度”的关系是理念和功夫的关系,两者密不可分,事物的本质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探索事物本质的态度一定要纯粹专一。在他看来,“只精不独”的态度和方法,在各种学习和修养中都是普遍适用的。王阳明在回答弟子们的问题时说道.博学,审问,
正是王阳明的纯粹而专一的态度,才能用“心”的范畴代替“理”的范畴,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位一体的理论建构,王阳明的“心”主导着他的整个理论体系。这就是“只有纯粹和独特”。
最后,说说王阳明心学对于现代人的启发价值,即有什么实际的“好”。
首先,王阳明心学突破了朱理学对人心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束缚,反对“天理”对“人心”的支配,主张“心即理”,极大地解放了人的创造心理,释放了长期以来被传统伦理和僵化的旧道德观念压抑的人心创造性,肯定了人的自由创造性,肯定了人的“初心”的积极意义,使人相信自己的心而不是自己的心。王阳明使人比“正义”(儒家所神化的道德原则)更相信自己,人可以有意识地体验自己的心灵自由。
其次,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反对知行分离,建议人们不要忽视思想中的不良思想,以免酿成恶行;同时,他主张“知是行的理念,行是知的努力;知是行的开始,行是你知道的。”这告诉人们,知、思、行是统一的,有好的想法才会有好的行动,好的行动体现好的想法。
这提醒人们要注意行动中经验的合理性,以及认知中与行动的结合。中国古代人似乎一直不喜欢崇高的抽象理论,也不喜欢浮夸地谈论理论。而是非常重视理论实施的实际效果,注重认知,注重理论与实际行动的结合,注重理论的实际效果,注重先思考后行动,注重行动中的智慧。
王阳明雕像
再次,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颗良心,可以分辨是非善恶。圣贤不过是有智慧有德行的凡人。人一出生,都是有善良的潜在圣人。只要能按照自己的良心去思考,去行动,就能成为圣人。给良心就是贯彻和普及人的本性和善良,造福社会。他说:“所谓把知识给事物的人,把我的心灵良心给了事物。我心中的良知就是所谓的正义。以我内心的良心来说,自然的正义可以帮助事情,那么一切都可以是正当的。以我内心的良知,去了解。一切都合理,一切也合理。是心与理的结合。”
其实在王阳明看来,良知在于人,不在于天,天是人的“初心”,不会消失。即使小偷也有潜在的良心。重要的是让良心出现,而不是让它被物欲所遮蔽。这其实是指出人有善良的本性,在这一点上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应该扮演道德导师的角色去训斥人。只有发现自己原本的好心态,才能做到善恶分明,自己行善,造福他人。这是一个自由的道德观念,是对人的“初心”的深刻阐述,在当代仍有重大意义。
王阳明心学告诉人们要知行合一,告诉人们要回归本心,只要心存善良就可以成为圣贤,这是希望人们可以保持良知。
他把整个两宋理学家的思想发扬光大并大胆创新。他主张知行合一,让我们注重实践,不要光停留在理论抽象上边儿。
演绎孔孟之道,阐释心性之说。不过,绝大多数人是读不懂的,基本不适合用来学习,适合学儒有成的人研读。
学通心学之后,此生不会再有任何遗憾,不会抱怨,心如明镜,自觉光彻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