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预防措施
一、标准预防的定义
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用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
根据
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
隔离衣、
口罩、
护目镜或防护面屏,
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
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
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一)手卫生
1
、在以下情况下应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
1
)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
2
)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
伤口敷料等之后;
(
3
)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
4
)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
5
)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
6
)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2
、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
1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
2
)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3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
1
)当手部有血液或其它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
2
)手部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二)戴手套
1
、在以下情况下应戴清洁手套: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时、
接触污染物品时。
2
、
在以下情况下应戴无菌手套:
医务人员进行手术时;
为病人进行诊疗技术等无菌操作
时;接触病人破损皮肤、粘膜时。
3
、
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
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
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
手,
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
必要时进行手消毒。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
应及时更换。
戴无
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如手部皮肤破损,应戴双层手套。
(三)正确使用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1
、
一般诊疗活动、
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
科口罩,
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
应戴医用防护口
罩或外科口罩。
2
、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
体液、
分泌物等喷溅时;
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
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
可能发生患者血液、
体液、
分泌物喷溅时,
应使用全面
型防护面罩。
3
、
口罩潮湿后、
受到患者血液、
体液污染后,
应及时更换;
摘口罩时不要接触口罩前面;
运用智能化手段,提升医院疫情防控效率
近日,随着德尔塔变异株流行,全国出现多点散发疫情。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为严格落实各项院内防控措施,全国多家医疗机构纷纷部署或上线了云创“院感AI智慧监管平台”,开启疫情防控措施新篇章,为医院区域管理插上数字化“翅膀”。
据了解,2021年1-3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15.0亿人次同比增长40.8%,广东省门诊医疗服务量高达9626.4万人次,医疗门诊量巨大,流动性高,院感事件易发生,对于管理者来说必须要有全面完善的防控手段。如采用人工检测必然会增加聚集时间,并且成本消耗高,准确性差。而AI则有效的解决了人工检测误差大,危机预警响应缓慢,系统分析薄弱,全局控制困难等诸多缺点。所以,面对这场战役,采用AI防控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在预检分诊台、发热病房、隔离病区、PCR实验室、医废间等重点区域都安装了AI智能设备,通过视频AI 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对这些疫情易感场所全天候实时监管和智能预警。包括口罩未戴、体温异常、防护服、隔离衣穿戴不规范、医废门医废桶未关、违规通行、人员离岗等十多种算法模型,一旦捕获违规行为会即时预警、落实责任到人并实时跟踪处理、结果全程可回溯追踪。
如果有问题人员未佩戴口罩、违规通行、穿着污染的防护服进入清洁区,哪怕很短时间,后果也是难以想象的,现在有了智能监控提醒设备,对促进医护人员及时提醒来人不做违规行为的主动性有了进一步提升,是医疗机构铁面无私的监管员。
目前,白云区“AI防疫”项目第一期已覆盖区辖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等145家基层医疗机构,今后将逐步推广至全区所有医疗机构,真正建立起远程实时、精准高效、可追溯、对正常生产经营干扰最少的非现场卫生健康执法模式。
监管平台上线至今,预警报告从上线初期的每月9218个降低至现在每月2、3千个,就诊患者口罩佩戴率、医护人员防护意识得到显著提升,有效杜绝未落实疫情防控规定造成的不良影响,医疗机构疫情防控工作自律意识得到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