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艺术的间接性是指:由于文学运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而文学语言必须通过读者的想像才能感受到艺术形象,因此,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这种间接性既是语言艺术的局限,也是语言艺术的特长和优势,因为它使得文学形象具有了其他艺术无法与之相比的广阔性。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可以说是文学区别于其他一切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比较而言,无论是建筑、实用工艺等实用艺术,还是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以及音乐、舞蹈等表情艺术和戏剧、影视等综合艺术,都通过塑造出的艺术形象来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官,这些艺术形象不仅可以看到或听到,甚至有些还可以触摸到。唯有文学这门语言艺术所描绘的形象例外。文学形象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不能直接感受的,它需要凭借读者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文化修养,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通过积极活跃的联想和想像,在自己的头脑中呈现出活生生的形象画面。这就构成了语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因而人们把文学又称作“想像的艺术”。奇妙的是,文学形象虽然不能通过读者的感受器官来直接把握,但它通过语言的中介,激发读者的想像,同样可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产生如临其境的审美效果,使文学形象活灵活现地、栩栩如生地呈现于读者的心灵。例如《水浒传》塑造了梁山一百零八个英雄形象,人人性格不同,个个有血有肉,尤其是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的林冲,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的鲁智深,景阳冈打虎、怒杀西门庆的武松,以及手持板斧、鲁莽憨直的李逵,都是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读者通过阅读,不仅可以从内心仿佛看到他们的形状相貌、言行举止,而且可以感受到他们鲜明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由于语言艺术的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也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必须通过逼真、生动、细腻、传神的语言描绘,将人物和事物具体呈示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如见其人或如历其事。此外,也是由于语言艺术的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文学作品常常通过暗示性的语言来激发读者的想像,有意识地给读者留下更多的艺术空白,催促欣赏者发挥想像力来加以填充,这就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讲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等。这些方法无非都是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局限性转化为优势和特长,从而使文学获得更加广阔的表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