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池,又称为城郭,词中的“城”指城墙,是中国、韩国等东亚国家古代的军事防御建筑。为保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筑城是东亚国家的传统;与欧洲国家比较起来,东亚的城郭规模一般较大。
城池依等级的不同,可分为府级、县级、厅级、堡级等;一般来说,层级越高,规模也越大,配置的官方建筑也不同。
城池结构
城墙
城墙是城市的主要防御线,也界定出城市的范围。材料大多就地取材,初期以竹、木栅为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改为土石或砖等材料为墙。
雉堞:女墙上的砖砌凹凸小墙,中央有射孔。
女墙:外墙垣上及腰的矮墙。
外墙垣:城外侧的墙垣。
马道:城墙上的表面铺砖。
中腹填土:内、外墙垣之间的填土。
内墙垣:城内侧的墙垣。
城门
城池的城门数量由行政层级或规模决定。通常府城有8门,县城开4门。通常分置于东、西、南、北四方。
城门楼:城门座上的城楼,可分为楼阁式和碉堡式。城门座:城门楼的底座。城门洞:出入城门的孔道。瓮城:圈绕城门外的一道城墙,又称为“月城”。
炮台
城池通常在城墙的险要处或转角处设置炮台,增加防卫性。
炮孔:女墙上留的大型射孔,方便炮筒伸出。炮位:放置大炮的地坪。
城内街道与设施
城内的基本设施与建设有官衙、市街、庙宇、学校、农田等。城内道路以联系各向城门的街道为主。
衙署:城市行政管理与军事守备的官方机构。书院:城市的文教设施。文庙:祭祀文昌帝君或孔子的庙宇。武庙:祭祀关公或岳飞的庙宇。城隍庙:祭祀城市的守护神
-
城隍爷的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