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完全是凭想象吧,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其实蒲松龄写《聊斋志异》的初衷主要是为了揭露一些社会现象,而其中的主旨就有一条,就是人心恶毒起来,比鬼更让人害怕。同时,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状态下,官府的昏庸与蛮横,百姓生活的苦不堪言。
在《聊斋志异》的每一个故事中,基本都讲述了一个因为各种原因离世的女子(要么就是一些女妖怪之类的,但是主要还是侧重写女鬼)。这些女子虽然已经成为了鬼魂,但是因为死前太冤枉以及有其他的心愿未了,一直飘荡在人世间,舍不得去投胎。
尽管这些女子生前都无法得到善终,但是死后变成鬼魂之后,却并没有变得很恶劣,相反很善良。而与这些女鬼的善良形成对比的,则是世间无情的人心。很多人虽然活着,但是行为比鬼还坏,而有的人虽然死后变成了鬼,却并没有伤害过任何一个人。
就好像我们比较熟知的《画皮》,男主王生因为贪念各种名利和美色,一步步地利用自己的妻子来上位,甚至在达到自己目的之后,残忍地杀掉曾经帮助过自己很多的妻子。最终,落得一个惨死的下场。
与之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包括《小翠》、《小倩》、《辛十四娘》,这些故事里的女主,在关键的时刻,能够为了成就别人或者一些大爱,放弃自己的生命。相比起那些忘恩负义的人来说,她们似乎才是值得被爱的人。
因此,这些人物的形象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基于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创作出来的。
都是当时民间的故事,还有一些事是真实存在的人物还有冤案形成的,但大多都是虚构的,带有一些嘲讽的意思。讽刺当时的社会黑暗。
是蒲松龄对身边事物极致的观察和感悟,虽然是描写鬼怪的故事,但却真切地来自于现实的采摘,都是真实地写照。
艺术来源于现实,《儒林外史》是来自于现实,再进行艺术的加工创作而成的。它很好的讽刺了当时世风如下、腐败的现实生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不光凭想象,还有蒲松龄的文学积累和在民间话本的人物,凭借蒲松龄的文学创作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