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P提出了员工的参与对整个营销活动实现的重要意义。4P理论中对企业内部员工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秉承了西方主流企业理论和古典管理理论的思想。新古典经济学假设企业的目标函数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并先验性地认为在企业中是“资本雇用劳动”,企业是资本家的企业,股东利益最大化构成了企业的终极目标,企业的治理结构采取的是单边治理,即企业中的决策权集中在所有者及其代理人手中,企业内部员工只是处于被管理、被支配的地位。古典管理理论则将人视为被动与消极的因素,只把他们看成“经济人”,忽视了人的情感、心理因素,将人视为机械的附属物。所以传统4P营销理论没有为企业员工在经营战略决策中提供应有的地位,它只是将员工当成决策的具体执行者,忽视人力资本的价值,所重视的仅仅是“管理者当局”的作用。实际上,人们现在越来越认识到:企业的本质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通过一系列契约关系而联结在一起所形成的特殊的组织——这种组织不但为各种要素提供了某种发挥生产经营作用的场所,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组合能够形成某种“集体生产力”,创造出可观的“组织租金”(杨瑞龙,周业安,2001)。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合作为基础的,因此企业内部的组织安排、产权配置等都将影响到相关当事人的工作积极性及与其他当事人的合作态度,即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协作态度和“集体生产力”的大小。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技术依赖程度的增加,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雇员的知识和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重要,甚至许多企业是通过知识雇用资本来完成的。这就要求给予企业内部员工以相应的决策权,以提高其生产积极性和协作的主动性。服务营销7P理论对企业中营销活动的参与者“人”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本管理”的思想,即企业员工是企业组织的主体,员工在企业里对企业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企业只有不断地满足员工的需要,员工才有积极性,企业才能成长。管理者必须面对“完整的社会人”,而不仅仅是员工的技术和能力,组织要认识到员工的需要、想法和愿望,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并让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中来,真正发挥员工的主人翁地位;企业应追求通过员工的成长来实现组织的成长,应该将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通过开发人力资源,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企业的整体发展。
(2)重视营销活动中顾客的参与配合。在4P理论中,顾客只是处于被动地适应企业营销活动的地位。7P理论虽然只是针对服务的特殊性而提出顾客参与和配合,但这实际上是关系营销思想中“与顾客关系”的雏形。关系营销理论认为,根据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需要从更高层次上建立与顾客之间的互动关系,顾客不仅仅是被动地得到满足,而且应该主动加入企业的生产过程。企业只有与顾客建立起事业和命运的共同体,形成一种互相适应、互助互利、和谐一致的关系,才能真正建立起顾客的忠诚度,稳定顾客群。
(3)对过程的重视。企业营销不仅要重视其针对顾客的外部营销活动的过程,也应重视内部各部门之间分工与合作过程的管理,因为营销是一个由各部门执行的全员参与的活动,而部门之间的有效分工与合作是营销活动实现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