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是北宋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
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扩展资料:
司马光的事迹:
1、全面推翻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原本和王安石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是因为政治上面的意见不同,最后竟然导致了意气之争,只要是你同意的东西我都要反对。
只要是你反对的东西,我都要赞同,你举荐的人我都要攻击他,在宋史中王安石和司马光的这一段很有意思。王安石死之后,司马光当政。
为了出气,司马光全面推翻变法开始清算,连曾经保守派的苏轼都站出来反对司马光,有些利国利民的政策不能推翻,不听。
2、阿云案
阿云十五岁,被家里逼的嫁给光棍丑夫,最后一气之下通了丈夫几刀。就这样简单的案件,竟然闹到了皇帝面前,很多政治家纷纷登场。
并且在《宋史·刑法志》中记载了此案为宋神宗时期一件重大的案件,司马光和王安石的保守派和改革派各执一词,互相争论。
最后是王安石这一方赢了,阿云被赦免死罪,后来王安石死了之后,司马光又把阿云抓起来杀了。其实阿云到底死没死,至今还是有着争论的,真不愧是千古疑案啊。
3、割地西夏
在司马光执政之后,把宋神宗时候的攻占的西夏土地全部退还给西夏,借助新帝即为改元的机会,一律主动 退化给西夏,理由是害怕西夏发兵来讨如此简单,认为会拖累北宋的经济民生。
耗费巨大,不如早点归还西夏土地,避免战争。宋神宗的时候也就是这么点军事成绩,还全部都拱手让人了,结果最后还是被打了,可见即使是忠臣也是会有做坏事的时候。
4、圆木警枕
司马光从小读书就很勤奋,但是他的记忆力不如其他的小孩,别人读两三遍就能记住的东西,他可能读六七遍也不一定比别人背的熟练。
于是他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多背多记,争取能赶上别人的进度。这样一来,他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就要比别人多,放学后,别的小孩都在玩耍的时候。
司马光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书学习。由于每天晚上司马光都学习到很晚,第二天早晨还逼迫自己进行晨读,所以他经常睡过头,耽误了早上的晨读。
司马光认为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于是把自己的烦恼告诉了母亲,希望母亲每天早晨能够叫醒他。母亲心疼司马光每天这样刻苦学习,担心他这样下去睡眠不足,影响了身体。
于是早晨不忍心叫醒正在熟睡的司马光。司马光明白母亲是为了自己着想,便不再逼迫母亲。一天司马光正在院子里看书,看见墙角有一根圆木头,心中生出一计。
立马放下书,拖着圆木头去了柴房,他找来锯子,将圆木头切下一段,用布擦干净了,带到自己的房间。他把自己床上软软的棉花枕头拿下来,把刚刚的一节圆木头放在床上当枕头。
这样一来,他枕着圆木头睡觉的时候,一旦翻身,圆木头就会滚动,自己就会被惊醒,就不再担心早上睡过头了。后来司马光的母亲在打扫房间的时候。
看到了这根圆木,正想把它丢掉,司马光连忙赶来,拦住母亲,说道:"母亲别丢,这是孩儿的警枕啊!有了它,孩儿早晨就不会睡过头了。"
母亲叹息,摸着司马光的头说道:"母亲知道你刻苦学习,但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说罢,便将司马光的警枕还给了他。
5、谎去胡桃皮
司马光一生都是一个信守承诺,从不撒谎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深受他父亲的影响。在司马光五岁的时候,一次,他需要给胡桃去皮,但是他不会做,面对一盆胡桃无从下手。
一旁的姐姐看到了,想要帮他,结果姐姐试了一下,发现自己也不会,就离开了。后来一位府中的婢女看到了,就烧了壶热水,替他将胡桃的皮去掉了。
后来姐姐回来,看到已经去好皮的胡桃,好奇地问:"这是谁帮你去的皮?"司马光看姐姐一脸嘲笑的表情,插着腰说:"才没有人帮我,这是我自己想办法去的皮!"
后来司马光的父亲知道了这件事,严厉训斥了司马光,告诉他以后不许再撒谎。自这件事以后,司马光再也没撒过谎。
在司马光成年后,他还将这件事用文字记录下来,以此来鞭策自己。清人陈宏谋曾这样评价司马光:"司马光一生以至诚为主,以不欺为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光
是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
扩展资料:
司马光的贡献
他主编的《资治通鉴》已经成为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即公元959年,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史事,共二百九十四卷,三百多万字。
这部巨著取材广泛,引用了三百多种参考书,其中不少书现在已经失传,所以它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司马光编这部书,目的是供封建帝王借鉴的。为了提醒统治阶级接受历史教训,书中有很多材料揭露和谴责了历史上封建帝王的罪恶。
《资治通鉴》内容丰富,文笔也简练生动,从宋元以来一直为封建史家所推崇,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后来的许多编年史就是按照它的体例编著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光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也是一个政治家。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初一,司马光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八岁,获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宋哲宗赐碑名为“忠清粹德”。死后,哲宗将他葬於高陵。灵柩送往夏县时,京城的人们罢市前往凭吊,有的人甚至卖掉衣物去参加祭奠,街巷中的哭泣声超过了车水马龙的声音。等到安葬的时候,哭的人非常真诚,仿佛是在哭自己的亲人。岭南封州的父老们,也都纷纷祭奠司马光,京城及全国各地都画他的像来祭祀他,吃饭前一定要先祭祀他。
绍圣元年(1094年),章惇为相,议论司马光更变熙丰法度,哲宗下诏削除司马光的赠谥,毁坏所赐碑。
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为清海军节度副使,又追贬朱崖军司户参军。元符三年(1102年),追复太子太保。崇宁二年(1103年),蔡京为相时,再次追降左光禄大夫,旋即除名,将司马光等称为“元祐党人”,刻元祐党人碑,禁止元祐学术。大观年间,追复太子太保。靖康元年(1126年),赠太师,再次赐谥。宋高宗建炎年间,配享哲宗庙廷。
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理宗图二十四功臣神像于昭勋阁,司马光位列其中。咸淳年间,从祀于孔庙。明嘉靖年间,从祀时称“先儒司马子”。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司马光与历代功臣四十人从祀历代帝王庙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涑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训俭示康》收入高中语文课本。
对司马光评价:
《宋史》:熙宁新法病民,海内骚动,忠言谠论,沮抑不行;正人端士,摈弃不用。聚敛之臣日进,民被其虐者将二十年。方是时,光退居于洛,若将终身焉。而世之贤人君子,以及庸夫愚妇,日夕引领望其为相,至或号呼道路,愿其毋去朝廷,是岂以区区材智所能得此于人人哉?德之盛而诚之著也。
主要评价:
司马光为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君王、取信于人,又恭敬、节俭、正直,温良谦恭、刚正不阿,是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法度,每一言行每一举动都符合礼节。他自己说:“我没有什么超过别人的地方,只是我一生的所作所为,从来没有不可告人的。”他的诚心是出自天性,天下的人都敬重他,相信他,陕西、洛阳一带的人们都以他为榜样,与他对照,学习他的好品德。
司马光对财物和物质享受看得很淡薄,没有什么爱好,对学问却没有不精通的。他惟独不喜欢佛教、道教,绝不纳妾!
特别是在晚年当政时,因不满王安石而不择优劣尽罢新法,又将神宗朝时军兵用生命夺取的土地,无偿送还给西夏。日后新旧党争沦为意气及权位之争、不再着重于国政运转。
宋朝在多次战争中败北,国势已趋衰败,但其仍坚持宗法及伦理纲常治国等,但除尽罢新法外却提不出有效的政策方针!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死于宋哲宗元佑元年,享年68岁。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是文学家,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