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书号的发展历史:
1966年11月,在第三届国际图书市场研究与图书贸易合理化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制定一种国际通用的图书编号系统问题。
1967年,英国图书界创立了国际通用的图书编号方案,并在其国内试行。
197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ISO 2108国际标准书号。
1972年,国际ISBN中心成立。
1978年、1992年,《国际标准书号》ISO 2108先后进行了两次修订。
2005年6月,ISO 2108国际标准书号第四版颁布,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世界范围实施。
中国标准书号的发展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图书统一编号的国家之一。
1956年2月,文化部颁发并实施《全国图书统一编号方案》(简称“全国统一书号”),我国开始使用“全国统一书号”作为图书出版物的标识。该方案实施30余年,在图书出版发行管理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82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ISBN组织,并成为国际ISBN中心顾问组成员,在ISBN系统中争取到一位数字组号“7”。
1986年1月,中国标准书号国家标准 (GB/T 5795)正式颁布,该标准于1987年1月1日实施。中国标准书号由国际标准书号(ISBN)和图书分类/种次号两部分组成,其中国际标准书号(ISBN)是中国标准书号的主体,可以独立使用。
2002年1月,我国对中国标准书号(GB/T 5795—1986)进行了修订,删除了图书分类/种次号部分,中国标准书号等同采用国际标准书号结构。
2006年10月18日,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颁布了《中国标准书号》(GB/T 5795—2006)国家标准,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
出版社应将其于2007年1月仍会流通使用的ISBN-10书号(包括存货清单上的图书),转换为ISBN-13格式。2007年1月1日之后出版的新书,必须编配新的ISBN-13位书号。
1976年,中国香港引入国际标准书号系统。至1986年,中国大陆引入国际标准书号系统。其后的1989年,中国台湾引入国际标准书号系统。2000年因澳门政权移交,澳门由原来的国家、语言或区位代码957改为99937。2007年1月1日- 国际标准书号的格式由10位修订为1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