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对于现代战争和现代军事思想的巨大影响
一、
《孙子兵法》在国内的深远影响
《孙子兵法》
13
篇共约
6000
余字,加之后人的断句标点也不过
8000
来字,但却文字
苍古雄劲,
内容博大精深,
揭示了故争的最一般规律,
在中国军事史和军事学术史上都占有
重要的地位。
《孙子兵法》是一部“舍事而言理”
,采用”抽象法”论述军事领域内部联系和规律的
杰出著作。它又是从战略高度来论述军事问题的,具有高屋建瓴的气势,详备富赡的内容。
书中充满着对睿智聪颖的赞扬,
饱含着对昏馈愚昧的鞭挞,
显露出对穷兵黩武的警告,
贯穿
着对军事哲理的探索。许多名篇警句,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容量。
这些,充分表现出孙武过
人的创作大赋和慧眼卓识。兵学家们学习它,
得以登堂人室,
从而步人军事学的宝库;
军事
家们学习它,得以领悟制胜之本,从而点燃起智慧的圣光。
《孙子兵法》早在战国时代就广为流传,
“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
(
《韩
非子·
五蠹篇》
)
。
汉代则为兵官的教科书,
隋唐称为兵经。
明朝茅元仪在
《武备志·
兵诀评》
中说:
“前孙子者,孙子不能遗;垢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此种评价虽为溢美之辞,但确实
道出了《孙子兵法》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军事学术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兵学家在军事著作中征引《孙子兵法》文句的,可以举出《吴子》
、
《孙膑兵法》
、
《尉缭
子》
、
《潜夫论》
、
《淮南子》
、
《鹖冠子》等,至于唐代的《李卫公问对》
、宋代的《虎钤经》
、
元代的《百战奇法》
、明代的《登坛必究》
,更是或全书、或某篇以发挥《孙子兵法》来树立
自己的学术论点的。
军事家直接以《孙子兵法》指导战争的,更是不计其数。以《史记》为例,在孙膑、赵奢、
韩信、
黥布等人的列传中,
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后世对于
《孙子兵法》
的学习是十分广泛的。
秦末,项梁以之教过项籍(见《史记·项羽本纪》
)
;汉初,武帝曾打算以之教霍去病(
《史
记》卷
110
)
。
《后汉书·冯异传》载:东汉名将冯异就很精通《孙子兵法》
。至于三国以后,
由于曹操首注《孙子兵法》
,以后注家蜂起,吴有沈友,梁有孟氏,唐有杜牧、陈皞、纪燮、
肖吉、贾林,宋有梅尧臣、何延锡、张预、郑有贤等
10
余家,元有潘衍翁,明有刘寅、赵
本学等
50
余家,清有汪淇、朱镛等
30
多家。
《孙子兵法》历来被尊为兵经,号称兵学鼻祖,两千多年来久负盛誉。这只须略举数例
便可看出。司马迁说:
“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
(
《索引述赞》
)
。宋朝郑厚在《芝
圃折衷》中说:
“孙子十三篇,不惟武人之根本,文士亦当尽心焉。其词约而缛,易而深,
畅而可用。
《论语》
、
《易》
、
《传》之流,孟、荀、扬著书皆不及也。以正台,以奇胜,非善
也;正变为奇,奇变为正,非善之善也;即奇为正,即正为奇,善之善也。
”明朝抗倭民族
英雄戚继光说:
“予承乏浙东,乃知孙武之法,纲领精微,为莫加焉。第于下手详细节目,
则无一及焉。犹禅家所谓上乘之教也”
(
《纪效新书·自序》
)
。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
山先生说过:
“就中国历史来考究,二千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立中
国的军事哲学。
所以照那十三篇兵书讲,
是先有战斗的事实,
然后才成那本兵书”
(
《孙中山
选集》第
672
页)
。
二、
《孙子兵法》在国外的巨大声誉
《孙子兵法》的问世,
标志着独立的军事理论著作从此诞生,因而在世界军事史上是一
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比色诺芬(前
403
—前
355
或
354
)的号称古希腊第一部军事
理论专著《长征记》
,比罗马军事理论家弗龙廷(约
35
—约
103
)的《谋略例说》
、韦格蒂乌
斯(四世纪末)的《军事简述》
,不仅成书时间要早,学术性要强,而且有其独特新颖的思
想体系。
它几乎涉及了军事学中理论科学的各个门类,
各个分支学科。
它在军事学本上的理
论意义,不仅跨出了奴隶制时代,也跨出了封建时代,直到今天,
也仍然有着宝贵的借鉴作
用和某种程度的指导意义。
《孙子兵法》在外国的流传,以日本最早,朝鲜次之。据《续日本纪》记载,早在唐代
(日本奈良时代)
,
《孙子兵法》就流传到了日本,距今已经
1200
多年了。那么,我国兵书
是怎样传到日本,
又是由谁传去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
还得从日本遣唐使说起。
我国唐朝,
是当时东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围国家纷纷遣使朝贡,派遣各方面人材入唐留学,其
中以日本派遣留学生最多,
学习成就最大。
例如日本第
8
次遣唐使于公元
717
年
3
月到中国,
留唐学生阿倍仲麻吕(中国名晁衡)不但完成了“国士学”的学业,而且接受了科举考试,
并以优异成绩考中了唐朝进士。
与阿倍仲麻吕同时到中国留学的吉备真备,
年方
20
岁左右,
出身于右卫士少尉这样一个军人家庭,
自幼养成了与阿倍仲麻吕完全不同的性格,
虽不擅长
吟诗作文,
但出众的才华却表现在各种实用的学问方面,
其中对军事钻研尤深。
他没有进太
学,而是拜赵玄默为老师,单独受业
17
年,不但精通六艺,而且谙熟兵法,尤其对《孙子
兵法》
、
《吴子兵法》
钻研最深。
他把从唐朝所得的全部钱款,
都完全用来购置各种书籍,
“所
得锡赉,尽市文籍,泛海而还”
(
《旧唐书·东夷传》
,中华书局点校本)
。公元
734
年,吉备
真备带着在唐
18
年听取得的丰硕成果回国。他把从唐朝所学、所购和受赠的大量图籍和物
品奉献给了本国朝廷。
其中弓矢之类的兵器占很大分量
《续日本纪》
上的清单中有弦缠漆角
弓
1
张,马上饮水漆角弓
1
张,露面漆四节角引张一均为骑兵用的角制弓;射甲箭
20
支,
平时箭
10
支一皆为箭矢。由此可见。吉备真备对军事非常热心。他带回日本的大量图籍的
详细目录虽然没有流传下来,
但是,
从吉备真备回国后任太宰少贰和太宰大贰期间,
曾经向
工役人员讲授《孙子兵法》
、
《吴子兵法》和诸葛亮八阵图的记载着,包括《孙子兵法》在内
的我国的古代兵书通过吉备真备传到了日本是毫无疑问的。
《孙子兵法》在日本的流传,开始靠汉文本传抄传读,直到公元
1660
年才出现日译的
《孙子兵法》
。在德川幕府时代,日人研究《孙子兵法》的就有
50
余家,诸如林罗山《孙子
谚解》
、藤益《孙子摘要》
、佐枝尹重《孙子管蠡》
、吉田松荫《孙子详注》等。
《孙子兵法》的西传,以法国神父约瑟夫·阿米欧在公元
1772
年于巴黎翻译出版的法
文《中国军事艺术》丛书为最早。此书共收
6
部兵书,
《孙子十三篇》是其中的第
2
部。公
元
1905
年,英人卡托普译《孙子兵法》为英文,在东京出版。公元
1910
年,英国汉学家贾
尔斯译为《孙子兵法,世界最古之兵书》在伦敦出版。公元
1910
年,布鲁诺·纳瓦拉译为
德文
《中国的武经》
在柏林出版。
到了现代,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
《孙子兵法》
的不同译本。
《孙子兵法》传到国外以后,对世界各国军事学术思想产生了极其积极的影响,受到很
高评价和赞誉。日本人说:
“
《孙子兵法》自奈良时代(公元
710
—
784
年)传到日本以来,
给日本历史、日本人的精神方面以较大的影响”
(摘译自日本《读卖新闻》
1974
年
4
月
16
日的文章:
《发掘出来“两个孙子”
》
)
。孙武被尊为“武圣人”
,
《孙子兵法》被推崇为“兵学
圣典”
、
“世界第一兵家名书”
。
日本战国时代(公元
15
世纪末至
16
世纪
70
年代)的著名武
将武田信玄非常崇拜《孙子兵法》
,以《孙子兵法》为座右铭。他把《孙子兵法》中“其疾
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加火,不动如山”四句话写在军旗上,竖于军门。日本古代的各种兵
法,
考其源流,
无不与
《孙子兵法》
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如日本著名古代兵书
《甲阳军鉴》
、
《信玄全集》
、
《兵法记》
、
《兵法秘传》等,其主要思想,都出自于《孙子兵法》
。
著名军事将领活用
《孙子兵法》
而取胜的战例在世界战争史上也不乏记载。
如日本八幡
太郎曾向太江匡房学习《孙子兵法》
,在陆奥战役中,他看见雁鸟乱飞,想起了《孙子兵法》
行军篇中的“鸟起者,伏也”
,遂判断敌有伏兵,改变了作战计划,脱离了危险。日俄战争
中,
日本联合海军总司令东乡平八郎在出发时没有带任何日本典籍,
只随身携带了一册
《孙
子兵法》
。在对马大海战中,他大败俄国海军,其阵法就出自于《孙子兵法》
。战争结束后,
他曾用两句话概括他战胜俄军的道理,这两句话就是《孙子兵法》中的“以逸待劳,以饱侍
饥”
。而陆军大将乃木希典,在战后则以私费出版《孙子谚义》赠友。可见《孙子兵法》在
日本将领指挥作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多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