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为什么要在未成年人中开展思想道德建设

国家为什么要在未成年人中开展思想道德建设
2024-11-16 14:46:2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青少年有3.67亿,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是社会、学校、家庭的神圣职责。当前,我国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冲击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价值观念并存,社会上不良因素不可避免地反映到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领域,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我们的下一代。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加强和改造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战略工程,是民心工程。全党全社会都应重视和加强这一工程建设。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没有捷径可走,在加强学校教育的同时,必须与社会环境的改造结合起来,必须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一、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政治思想淡化。随着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发展,青少年一代在反思中探索,在实践中提高,其政治观点日趋稳定和成熟。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但是也不能否认,在青少年中的确存在着政治思想淡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志向,对政治活动不感兴趣,缺乏入党、入团的强烈愿望.二是对政治理论学习缺乏热情,感到厌倦、没有动力。有些青少年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态度不明确,对这一理论的掌握和认识不容乐观。三是对改革的认识不够准确,认为“越改越乱,越改越糟”。对于某些社会问题的存在,尚不能深刻地分析其产生的历史、社会和现实原因,而是盲目地归咎于改革,并且对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缺乏足够认识,表现出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

(二)人生价值观念偏差。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文化思潮的多样化、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确实为青少年提供了广泛学习的良好条件。但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乘隙传播,影响、诱惑着青少年。从青少年思想实际看,他们正处于思想道德成长的困惑之中,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还不能达到全面、辩证、深刻的认识和辨别,因此人生观、价值观往往呈现功利化倾向。突出表现为集体意识和法制意识淡漠,崇尚自我、崇尚权势、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已成为相当数量青少年的通病。具体表现在:一是盲目追求自我价值,自我意识呈膨胀趋势。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钱就有一切”, 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承认,表现出了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二是贪图享乐,崇尚拜金主义。认为努力工作是为了挣很多钱,成为富豪,使自己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把有钱、升官掌权、有宽敞的住房和建立幸福家庭当做人生最大的幸福,暴露出少数青少年人生追求生活目标的世俗化和功利化倾向。

(三)思想道德伦理观念淡薄。总体来看,大多数青少年既批判地继承了传统文化思想,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现代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但也要看到,一些青年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习惯,缺乏思想道德责任感。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社会问题上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冷漠感。在紧要关头,不敢挺身而出、见义勇为,抱着“与己毫不相干”、“别人不管,我也不管”的消极态度,“旁观看热闹”或“绕道走开”。二是在对待父母方面,不能恪守传统家庭伦理思想道德,热爱、关心、孝敬父母,在生活上帮助父母,在精神方面给父母以慰籍,甚或向父母伸手要钱。三是在人际交往方面,缺乏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互相帮助,不能以宽容的态度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面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一些领域思想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青少年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青少年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青少年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

(二)思想道德教育空泛化。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主体、内容、形式分离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一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脱离青少年的实际,如目前思想道德标准的高深理论远离了青少年的实际上生活,抽象的内容影响了青少年的理解,单一的标准影响青少年多样化的发展,思想道德教育与青少年人格和心理塑造处在分离状态。二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脱离青少年的主体,包括传统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主要不是从青少年出发,而是把青少年作为被塑造的客体,与青少年主体的核心价值相背离,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三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脱离社会及青少年的现实。目前教育机构主要是灌输形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忽视德育过程中青少年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在社会层面的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青少年参与率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四是思想道德教育结果知行分离。目前思想道德价值标准存在虚化的现象,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行为已完全社会化,青少年在思想道德能力上面临多种挑战,在思想道德认知上都知道怎么做,但思想道德行为却做不到。

(三)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脱节。学校的教育环境存在着严重的“重智轻德”的倾向。在学校内部,以升学为中心,以应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升学率”的高低,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作为社会中的学校,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校长在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不得不为学校的“声誉”和单纯的“成绩”而放弃思想教育的功能。很多家庭也都在奉行以提高应试能力为主的智力教育,许多家长把孩子是否学习好作为衡量是否好孩子的唯一标准,把辅导、辅助孩子学习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忽视了对孩子思想道德健康的教育。许多家长只顾赚钱,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完全把孩子推给学校。全社会关心和支持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社会合力尚未形成。没有真正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也尚未建立健全。结果是,“学校教一套,家长讲一套,在社会上看到的又是一套”,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口径相互矛盾,让青少年无所适从。

三、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如白纸般单纯的孩子。据研究显示,一个人一生中的许多习惯,都是在三岁以前养成的,俗话说的“三岁看老”一点都不为过。孩子在入学接受国家义务教育之前,就已经养成了许多人生的习惯,在这一过程当中,他们接触得最多的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在入学之后成年之前,树立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阶段,相处得最为紧密的也是父母,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应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提高素质,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如果我们要求孩子做到而父母自己做不到,就很难指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形成诚信的美德和坚持诚信的作风,也很难让其养成自觉遵循思想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成长和思想进步最可靠的外部力量,是父母及成年人的言行举止,特别是父母的思想道德表率作用以及富有思想道德感染力的家庭影响。如果每一个家庭都能肩负起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责任,每一位父母都能自尊、自爱、自律,努力成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榜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就能得到有效改善。“养不教,父之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些古训就要求家长应当承担起这“启蒙导师”的责任。

(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学校是除了家庭之外,孩子接触得最多的环境。学校对培养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要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注意“三突出”:一是在原有教育内容的基础上突出时代感。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及时充实适应青少年发展需求的新内容,重视个性和谐发展和完美人格教育,增强独立自主意识和健康人格意识;重视适应未来社会思想道德素质和能力的教育,增强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提高思想道德的智力水平。二是在丰富多样的教育内容中,突出解决理想信念问题。理想信念给人以崇高的精神力量,使人充满美好的憧憬,面对艰难而依然奋进不止,乐于奉献,乐于牺牲。因此,要从培养民族精神入手,把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和优秀文化传统作为活教材,让青少年耳际始终回荡历史洪流中从未停息过的图强振兴的呼唤,从培养爱国情感入手,树立远大志向,因势利导,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而激起有远大理想的行为。三是在选择具体教育内容中,突出年龄特点和教育层次。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其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首先必须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在最适宜的时期,把最需要和最可能接受的东西教给他们。比如,我们可以按照童年期(10岁以前)、少年期(11-15)、青年前期(16-18岁)这一心理年龄阶段的划分方法,确定内容,实施教育。童年阶段要重点培养青少年的团队意识和健康人格,关心他人,热爱集体,与人合作,和谐交往的技能。少年期要重点加强青春期教育和思想道德规范教育,培养自信、自尊、自爱的良好品质,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做人做事遵循思想道德原则。青年前期应当以生涯教育和社会责任为重点,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另外,在理想信念教育上,也要讲求层次,正如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在鼓励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个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教育内容分层次,有利于不同思想层次的青少年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三)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导向性作用。一是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氛围。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和各级各类青少年活动阵地的作用,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规律,坚持不懈地宣传正确的思想道德取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思想道德要求,不断灌输到青少年的头脑中,使他们明辨是非、美丑、善恶,努力追求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要加强对社会普遍关注的思想道德热点问题的引导,特别要注意加强对社会上出现的负面现象的引导,旗帜鲜明地反对与时代的要求、与公民思想道德建设需要相违背的倾向。二是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重视互联网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加强网上的正面宣传和管理的力度,防止有害信息的传播,同时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要不断推出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优秀精神食粮,加强对青少年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引导,在潜移默化之中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依托各级各类青少年活动阵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对青少年开展生动形象的传统美德、革命思想道德和时代精神教育。要抓住重要节日、纪念日的契机,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让青少年在参与活动中陶冶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要为青少年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思想道德楷模,让广大青少年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社会各界、学校、家庭要一道齐心协力抓好这项重要工作,建立和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引领广大青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作者:天河区交通管理总站 冯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