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洛阳没落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历史记载?

2024-11-01 17:39:0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其实洛阳的遭遇,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兴也洛水,衰也洛水。”凭借洛水的优势,洛阳很早便开始发展水运贸易。

公元605年,隋炀帝将洛阳作为东都,并以洛阳为中心,开凿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条河道,洛阳的水运贸易往来开始频繁。公元691年,武则天迁都洛阳,赐洛阳“神都”封号。两年后下令于洛阳开建新潭,以为各州府停泊船只之用。一时间,洛阳漕运千里不绝。

公元749年,洛阳的粮食储备量几乎占到了全国的一半,近58万石。这些粮食都是通过船只走水路运至洛阳。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大乱斗的五代十国,洛阳作为政权割据的中心,自然是战火不断。而这几十年间,由于无人管理,河道淤积,导致漕运不兴,水运事业一度搁浅。

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政权。洛阳作为古都名城,赵匡胤自然有定都洛阳的想法。但此时的洛阳城,因饱受战乱,早已没有了唐朝的辉煌。更重要的是,隋唐大运河河道淤塞严重,难以疏通,船只早已不能把各地的物资运至洛阳。

无奈之下,赵匡胤只得把汴梁作为首都,把洛阳定为附都。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汴河开始成为朝廷运输物资的生命线,以汴河为中心的新的漕运系统逐渐形成。同时洛阳水运地位也逐渐下降,经济也因此日渐衰落。

元朝灭宋以后,将都城定北京,紧接着开始对隋唐大运河进行改道,河道南北取直,不再通过洛阳,而是直达北京,南北运河距离缩短了九百多公里。

其实从汉朝开始,中国的经济重心就开始渐渐南移。但是直到隋末唐初,北方还是占优势。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和南方的人口当时差不多是三比二。但这个比例还在变化。安史之乱前夕,这个比例已到达了一个关键点:一比一。

安史之乱的爆发骤然打破了平衡,南方在经济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北方则无可挽回地衰落了。到了宋朝盛时,北方与南方的人口比例已经翻转为二比三。

这背后当然有各种深层原因:战乱、河渠失修、水土流失等等。不过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也许是气候的改变。传统历史学家几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二十世纪的科学家研究了中国的气候变化,他们发现唐朝的气候要比今天高些,而且要湿润得多。

但到了唐末宋初,中国气候开始变冷,游牧和农耕的分界线开始南移,这个趋势一直持续到清朝初期。北方的衰落,西北的凋敝、游牧民族的再度兴起,这些现象背后都受这个力量的支配。这个力量也许比成吉思汗和朱元璋更加强大,更加无可抵御。

在这个大背景下,洛阳衰落了,到唐末残破已极,最糟糕的时候整个城市人口不满百户,恍若鬼城。而在争夺运河的过程中,汴州脱颖而出。它控制着汴河到黄河的入口,是运河的一个关键点。控制它就可以截留漕运的财富。最终,军阀朱温以汴州为基地,灭亡了唐朝,建立了后梁。

洛阳就这样被放弃。赵匡胤曾有过一度的犹豫,考虑将首都移到洛阳,并最终转移到长安。但这个方案最终没有实行。从长远看也无法实行。没有人能对抗缓慢的大趋势。

日渐寒冷的气候、凋敝的西北、东北方敌人的崛起,以及黄河水文的恶化,使得帝国再也不可能通过大运河供养一个庞大的西北都城。洛阳和长安也再没能成为任何王朝的首都。

随着运河航线的东移,洛阳的枢纽地位越来越低。当某一城市丧失政治资源时,当其又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资源时,就会逐渐丧失一切。北宋之后,洛阳逐渐退出了的历史主场。到了北宋末年,洛阳又遭南下的金兵“洗礼”,之后彻底衰败,只作为军事重镇而存在。

扩展资料

赵匡胤为何要迁都,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光宗耀祖、落叶归根

赵匡胤是洛阳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回家,这是一种情愫,带着光环荣归故里是很多人心底都有的想法。像西楚霸王项羽,不也是舍弃易守难攻的关中之地,回到东楚?结果以悲剧结尾。老赵或许也有这种想法。

另外,他也是个乡情很浓的人,从离开洛阳经过永安陵之时,将一箭之地定为自己死后之所,可以看出来,他有很浓的落叶归根之情的。

二、赵光义在开封根基深厚

宋朝建立以后,赵光义被封为大内都部署、同平章事、开封府尹等职,这都是实权职位。经营开封十几年的赵光义,如果有不臣之心的话,开封对别人来说是繁华之处,对赵匡胤来说却是危险之地。

赵光义是否弑兄篡位无法得知,但是从其即位后的表现来看,这种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赵匡胤能够黄袍加身,他绝对是个聪明的人。其弟赵光义如果有图谋绝不会没有任何破绽,那赵匡胤也不可能没有任何察觉。

杯酒释兵权这事来看,赵匡胤绝不是嗜杀的人,更何况面对的敌人可能是自己的兄弟。想通过迁都来将这种不确定的危险性化解的可能性是有的。

三、开封的战略位置太差

阴谋论固然有其可能性,但是没有确凿的证据的情况下,我更愿意相信雄才伟略的赵匡胤之所以想迁都洛阳,然后再迁长安,是从战略方面来考虑的。

北宋之前,开封为前朝旧都,非常繁华也有便利的水运条件,但是这里的劣势也非常明显。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在和平年代开封作为都城倒是没什么大问题,但是在面临强敌来袭的时候,开封就是四战之地,没有山川作为屏障,基本上无险可守。

唯一可以凭借的黄河并不靠谱,冬季有可能会被冰封,而且即使不结冰的情况下,开封也有可能被再水淹一次,毕竟有过先例。

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送给契丹之后,可以说中原已经门户大开,这种情况下,开封作为都城暂时过渡尚可,作为永久性的国都就有很大的问题了。何况兵变起家的赵匡胤吸取教训,重文抑武。这种情况下,更有地利的洛阳显然要比开封更适合做国都。

相比之下,作为十三朝古都的洛阳,虽然不如长安这种坐拥八百里秦川、易守难攻的四塞之地,但其地缘优势却比开封强太多了。我们看一下地形图,即使不懂历史的人都能看出来洛阳的优势。

伊、洛水交汇的洛阳,北有黄河之险,周围被群山环绕,北有太行山、王屋山,东有嵩山,南有熊耳山、伏牛山、外方山,西有崤山、邙山、中条山等,这样好的地缘条件,绝对是易守难攻的好地方。进可攻退可守,这么多的朝代把都城建于此地,太能说明问题了。

回答(2):

洛阳市又被称为洛邑,它是中国历代皇朝选择定都的地方。因为洛阳主要是委员我国华夏之地的中部地区,同时这个位置兼顾可以兼顾东西南北地区,除此之外,它也属于关中平原地区,这里物产丰富。但是,历史上的洛阳最终还是走向了没落的结果,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洛阳走向了没落?其实,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京杭大运河一度荒废,没有得到好好利用,从而导致洛阳的交通极其不方便,因此也限制了洛阳经济的发展,从而间接导致了洛阳开始没落。


一、洛阳的发展

在我国古代的时候,有非常多国王会选择洛阳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有些过国王甚至曾经将首都迁到了洛阳。也正因为如此,洛阳成为了古代中国一个繁荣的城市。作为一个国家的中心,随着时间的流逝,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实力也逐渐增强。

二、洛阳人口发展

随着国家的稳定,洛阳经济的不断发展,洛阳的人口也是越来越多了。到了西汉时期,洛阳的人口更是突破了五千万大关。因此洛阳不得不扩大城市的规模,来满足当时人口所需要的粮食。而当时盛产粮食的地方主要是在我国长江流域附近,因此要想把长江一带盛产的粮食送至洛阳,不仅路途比较遥远,而且运输过程中所需要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三、洛阳的没落的原因

从洛阳人口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知道洛阳其实是一个交通一点也不便利的地方。后来元世祖开凿了京杭大运河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到了唐朝中后期,各地区都有各自的政权,从而导致京杭大运河的荒废,加上当时北方一些少数民族开始逐渐壮大,从而导致了中原地区的没落,北方经常发生战乱,最终导致了洛阳经济衰败。

回答(3):

京杭大运河荒废,洛阳交通优势衰落,历史上说,北方少数民族的壮大,威胁中原地区,然后北方战乱频繁,洛阳经济衰败

回答(4):

董卓火烧洛阳。董卓被关东联军打败,逃往长安,不想洛阳落在联军手里便放火烧了洛阳。三国志。三国志记载了东汉末年至晋朝初期的所有历史。

回答(5):

记得是安史之乱打破了平衡,南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加上战乱,河渠失修,水土流失。所以洛阳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