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是诚信的佐证吗

2025-04-02 14:30:4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个人认为是诚信的佐证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

分析:“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言而无信则自取灭亡。


“商鞅立木,取信于民”体现了商鞅诚信的品质,给我们的启示是:诚信是宝。 诚信的作用:  从哲学的意义上说,“诚信”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无论对于社会抑或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回答(2):

我赞同@不选择亦为选择 的回复:所以这个故事用于宣传“诚信恒久远,美德代代传!”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有点违和。
一, 谁出赏金?如此大方地出手,推想应当是朝庭吧?
二, 十金、五十金是多少?
想像搬运难度(木头的体积与重量、距离、路况),相对于额度的理解:十金相当于当下的多少¥?应当是¥10000?
三, 悬赏额度从十金提升到五十金只是瞬间的个人决定,是大度、大气呢,还是太随意、太专权----放纵权力?
四, “立木取信”的故事发生在一地、一时、一次,按当时的信息传播方式,要让普通百姓广泛知晓,是通过什么媒体途径的呢?
五, 宣传的对象是谁?或者说要求或倡导谁“讲诚信”呢?商鞅是朝庭要员,自然或应当是代表政府吧?
六, 既然诚信美德是封赏给国家政府的,那么用到国家外交场合非常适宜。
七, 似乎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佐证或出处更为合理。
八, 故事本身并无不妥,只是感觉与“讲文明”、“树新风”对应关系不密切。

回答(3):

是,“立木取信”的故事是诚信的佐证。但用在此广告中并不恰当,商鞅立木取信的目的是为了告诉百姓官府是守信用的,利于后来官府颁布新法推行新法,至于民众之间守不守信不关他事,根据后来商君之法的结果来看,商鞅更鼓励甚至强迫民众之间的相互监视相互举报。所以这个故事用于宣传“诚信恒久远,美德代代传!”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有点违和。

回答(4):

是很好佐证,言必行,行必果。诚信是根本

回答(5):

是的,就是这个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