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氏是怎样来的?汪在百家姓中排第几位?

2024-11-27 15:30:5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在历史上的各种文献中,明白指出下列各点:

第一,汪氏家族正统,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在春秋时代的鲁国,「以邑为氏而得姓,得姓的初期,他们的历代祖先便已有相当优异的表现;使姓汪之姓很早便已为人所知。」

第二,汉末三国初期,汪姓便已渡江南迁,较之其他姓氏家族,为时更早,所奠立之基础亦更为深厚。

第三,华南地区之汪姓家族,绝大数皆为唐初越国公汪华的后裔,其入闽则大致在宋末元初。

不过,中国的汪氏家族虽然是三千年前周文王及上古汪芒氏的后裔,世代承奉「平阳」为郡望,然而,却也有一部份是从翁姓分支出来的,那就是很有名的「六桂」汪氏。属於「六桂堂」的汪氏,大多繁衍於华南各地,尤其是闽、粤以及台湾,在长江以北就比较少见。

以台湾而言,台北县有一支汪氏,便是属於「六桂堂」的子孙,关于他们当初所以改翁姓为汪姓的经过,他们的族谱上曾有详细的记述:「始祖出自翁姓,北宋初年,翁姓有兄弟六人,皆太宗时进士,分官四方,长曰处厚,改姓洪;次曰处恭,改江姓;三曰处易,仍翁姓;四曰处朴,改方姓;五曰处廉,改龚氏;六曰处休,改汪姓。」换言之,后世的洪、江、翁、方、龚、汪六姓,有一部后人实际上是血缘很近的兄弟之族。

迁徙分布

  春秋时,鲁国有童子汪骐,哀公的时候和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为他死于国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礼来安葬。这是见于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
  东汉时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龙骧将军为会稽令,为躲避祸患,迁至新安,子孙蕃盛,后发展为新安望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陈稷州别驾汪纲,陈亡,自歙州徒河间。"这说明南朝时汪氏已迁于今安徽歙县,隋初有一支迁至今河南河间。唐代以前中原已经有汪氏聚居点。唐初有汪华,封越国公,其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子孙分布于今安徽、浙江、江西的许多地方。宋代以后,南方的广东、广西、贵州等省都已有汪姓居民。自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汪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
  汪氏是台湾的第七十四个大姓,踪迹遍及全省。人数最多的是台北,其次是嘉南和新竹地区。我国南方各地的汪氏,有一部分来自江西,而他们江西的祖先也是从安徽搬过去的。台湾也不例外,台北县淡水镇和三重市的两个汪氏族谱,便是最好的例子。《台北县淡水镇汪氏族谱》曰:"汪芒之后,望出婺源。"《三重市汪氏族谱》载:"汪氏起家新安,后自歙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宁而后入闽,居泉州之天马山。"台北县有一支汪氏,就是传自歙姓。汪氏自闽、粤迁移来台,是在二百五十年以前的满清康熙提间。当时,一位泉州人汪仰腾,到新竹市内的古贤里开基;到雍正七年,又有一位泉州人汪东文加入,另有一位广东人汪复隆入今苗栗县卓兰乡。

最后汪在百家姓中排第57位!!!

回答(2):

史料记载,汪姓起源于古诸侯国汪芒氏的后裔,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关于这一点,在《国语·鲁语下》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当年禹王在会稽山召集天下诸侯,防风氏违命后至,被禹所杀"。孔子提到的防风氏,是古汪芒国的国君,当时他奉命守护浙江武康县境内的封山和禺山。在夏、商和周朝以前,该诸侯国一直存在,但该古国亡于何时,未见史书记载,亡国后的汪芒国子孙,就以原国名为姓,称为汪芒氏,后省略为汪氏。

另外,清代张澍在《姓氏寻源》中说,鲁成公支子被封于山东境内的汪地,其后人以封地的名为氏,这就形成了另一支汪姓,但具体位置不详,而最早见于史籍的汪姓人氏春秋时的江踦却是有据可查的。

汪姓人氏自其发源地向外播迁始于战国末年,到隋唐时期,汪姓在浙江、江西和安徽等地成为名门望族。唐朝初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有汪姓将佐随从前往。宋代以后,南方的广东、广西和贵州等地都有了汪姓居民,自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等地的汪姓人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目前,台湾各地都有汪姓居民,汪姓在台湾排在第74位。